大凡喜歡音樂的人,幾乎沒有不熟悉貝多芬的鋼琴曲《致愛麗絲》的。我一直以為貝多芬的《致愛麗絲》是一首描寫愛情的鋼琴曲,它應該是一首向愛人傾訴衷腸的曲子。自己常常會在不經意間哼著它的旋律,感覺它特別的美。很多名曲欣賞手冊也告訴人們,貝多芬在這首樂曲裡如何通過清澈、純樸的旋律塑造了一位純潔可愛的少女愛麗絲的形象。
長期以來,關於鋼琴小品《致愛麗絲》的創作,人們普遍都是這樣認為的。貝多芬一生沒有結過婚,但他卻一直在為甜蜜的愛情而不懈地追求著。《致愛麗絲》的創作就包含了這樣一個富於浪漫色彩的故事:
當貝多芬年近40歲時,他曾帶過一個名叫特蕾澤的女學生,並對她產生了好感,於是寫下了一首鋼琴小品送給了這位學生,並在樂譜上題寫了「獻給特蕾澤」。後來,這份樂譜就一直留在了特蕾澤那裡。貝多芬逝世後,在他的作品目錄中也沒有這個曲目,直到40年以後,德國音樂家諾爾為寫貝多芬的傳記,在整理特蕾澤的遺物中才發現了這個手稿。但在發表這個樂譜時,卻把「特蕾澤」筆誤為「愛麗絲」,待要修正這一謬誤的時候,人們早已接受了《致愛麗絲》這個既成故事。《致愛麗絲》便成了追求美好愛情的象徵。
這幾天,我看到一篇文章,才知道這首曲子的創作還有另一種版本。貝多芬寫這首曲子的靈感來自他在一個冬天的經歷,一個寒冷的聖誕之夜的經歷。
一個寒冷的聖誕之夜,二十多歲的貝多芬徘徊在維也納的街心,貧困、孤獨的他在寒風中踽踽獨行,空氣中飄散著富人們餐桌上烤鵝和蘋果的香味。
突然,貝多芬遇見了一位在寒風中戰慄的女孩。女孩叫愛麗絲,她的一位鄰居雷德爾老爹正病得厲害。雙目失明的老人有一個願望,他說,在這個願望沒有實現之前,他是不能死去的,否則他的靈魂就不能升入天堂。美麗、善良的愛麗絲跑到大教堂向神父求助,但她被拒之門外。
「什麼願望?」貝多芬問。「他想再看一眼森林和大海,到大溪地島、到阿爾卑斯山去看一眼。」愛麗絲含著淚水說,「多好的老頭呀,可惜沒有人願意幫助他實現這個願望」。
就在這個寒冷的聖誕之夜,貝多芬牽著愛麗絲的手來到雷德爾身邊。他輕輕地打開了角落裡那架塵封已久的舊鋼琴。觸摸琴鍵的一剎那,他仿佛被一種無法言傳的神秘招引,又像內心深處正在接受神祗的幫助,他彈奏著,那麼自如,那麼專注……
「啊,看到了。我看到了阿爾卑斯山的雪峰、大溪地島四周的海水,還有海鷗、森林、耀眼的陽光……全看到了。啊,上帝!我的靈魂終於可以升入天堂了……」戰抖的雷德爾感動地擁抱了正沉醉在琴聲裡的貝多芬,「尊敬的先生,感謝你在這聖誕之夜,使我看到了想看到的一切———我終生熱愛的大自然啊。」
「不,要感謝美麗的、可愛的、天使一般的愛麗絲把我引到了這架舊鋼琴前……請允許我把這首曲子獻給你———可愛的愛麗絲。我會把它的樂譜記錄下來,帶著它,走遍全世界……」說完,貝多芬低下身來,吻別小愛麗絲,旋即走到了聖誕節冷寂的星空下。而一支名為《致愛麗絲》的鋼琴曲,從此成為音樂經典,為世人喜愛。
貝多芬的一生充滿苦難。世界不曾給過他歡樂,但他卻創造了永久的歡樂獻給世界。他為這樣一位有著高尚愛心的姑娘創作了《致愛麗絲》。他還曾在清澈如水的月光下,為一對相依為命的盲人兄妹創作了一曲《月光奏鳴曲》。對於苦難中的人們來說,貝多芬是一位最好的最親密的朋友。再多的苦難,也不曾擊倒過他;再多的憂傷,也擋不住他對光明的嚮往。他的《命運交響曲》,會帶給我們永不言敗的豪情,讓我們學會去扼住命運的咽喉;他的《致愛麗絲》、《月光奏鳴曲》,永遠會給我們的心靈帶來撫慰,會給我們的心靈帶來溫暖。他讓幸福、讓快樂、讓溫暖成為一串透明的珠子,連綴成項鍊,不經意地在我們耳邊叮噹作響。
儘管這首曲子創作的緣起,會有很多的解讀版本,但我情願相信這一個。愛心,才是永恆的。只要我們願意,我們每個人都是一顆火種,都可以為別人帶來溫暖。
即使有再多的苦難,我們也不能失去愛心。愛,永遠會讓我們感受到溫暖。(作者系山東省煙臺市福山高新技術產業區中心校蔡華先)
《中國教育報》2008年1月6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