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第一季度結束了!誰都未曾想開年的「黑天鵝」新冠肺炎疫情會帶來這麼大的影響,國內基本上控制住了疫情之後,在大家滿懷期待覆工復學的時,國外開始又大規模爆發。截止今天,美國確診人數已經遠超過中國,世界衛生組織已經定性為全球大流行。
而好消息是,現在已經有多少個省明確開學時間,可以預估四五月基本上都會復學。這次疫情對教培行業的影響,接下來會更加激烈地爆發出來。複課前愁開門,複課後愁業績,將是全面複課後眾多中小機構的真實寫照!
我們都知道人類的需求和消費分為生存、發展和享受,優先消費級別也是生存>發展>享受。我們通常將吃、穿、住等方面的消費定義為生存型消費,將教育、交通通訊、醫療保健的定義為發展型消費,將娛樂文化服務、旅遊等定義為享受型消費,用來大致反映消費層次的變化。有一點肯定的是,中國絕大部分家長不會因為收入受到些影響,大幅降低教育方面的支出。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這種觀念也在中國人心中根深蒂固。
但令人感到悲觀的是,預算緊張的情況下,家長對教育產品的專業度和效果更挑剔,教育機構複課就臨危機,絕不是一件危言聳聽的事!簡單點說,教育行業的下半場只能靠自己救自己,資本會一直保持中立態度!疫情過後,行業洗牌速度加快,頭部機構會收割一批,教學過硬,有自己差異化產品的中小機構一樣會活得好,並且,他們會在這次疫情中紮根並且生長出線上的能力。
可是,並不是所有的教育機構都是頭部機構,有差異化的中小機構!市面上90%的中小型機構抗風險能力是比較弱的,遇到大的政策調整、人員變動以及產品無核心競爭力等問題,這些機構很快就會「生病」,最後「病死」一片,機構突破不了這些瓶頸,將會時刻面臨生存危機!也就是說,一定要突破這些重重困境和難點,才能在2020年教育行業下半場活下來,否則教育行業或將真的迎來一批倒閉潮!
具體要如何做,才能克服教育機構複課後的難點呢?
第一,樹立目標。教育機構的戰略方向基本是由校長決定的,而問題的重點在於很多創始人在創立培訓機構的時候,並沒有認真思考過機構的未來,大多只是考慮眼前賺不賺錢,跟著感覺走或者跟著「別人」屁股後面跑。 其實,一個教培機構短期內盈利是容易做到的,難的是如何能夠長期經營。 大多數的情況是大家只盯著眼前的收益,卻沒有真正從戰略的高度來看待機構的未來發展。市場瞬息萬變,國家政策也在不斷改革和變化。機構如果沒有按照國家的政策實施,就會發現越做越力不從心,長此以往,很快就會被擠出市場,關門大吉。
第二,清晰定位。大多數教育機構組織構架不完整,人員分工也不清晰,甚至一個人身兼多職。很多機構還沒有專職的市場人員和前臺諮詢人員,充分說明校長們的市場競爭意識不強。 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很多機構不了解競爭對手,大多都停留在感覺層面,對自己學校的優勢和劣勢也毫無清晰的定位。
第三,課程亮點。很多教育機構對於對手的產品信息、師資情況等只是大致的了解,根本沒有做到科學的分析和調研。別的機構打出什麼產品,馬上就跟著模仿出產品,盲目跟風,始終都是在模仿別人,卻從沒考慮適不適合自己的機構。 原本作為自己機構的優勢科目也沒有發揮出優勢,拿自己的核心產品去跟別人的引流產品或者爆款產品去競爭,到最後利潤特別低,員工受累,家長感覺毫無特色,逐漸失去自己機構的品牌影響力。
第四,健全邏輯。很多教育機構的客戶上門通道 」狹窄 」 課程產品設計邏輯性不強,對市場調研不夠,產品定位不準,價格以及核心產品優勢都不夠明顯,導致招生活動雜亂,形成不了邏輯體系。全年招生活動規劃無章節,要麼是活動安排太多,最後是勞財傷命,達不到預計招生效果;要麼就是全年招生計劃落後市場招生節點,導致招生效果不佳!特別是班課為主的機構,一定不能全年都在不斷的招生,而是有計劃有節點的招生。
第五,活動原則。很多機構的招生活動,毫無原則可言,其實應該做到:第一:多做品宣活動;第二:服務體驗活動;第三:成交轉化活動。只有遵循這三個原則,有認知、有上門、有轉化成交,才能形成一個招生閉環。
很多現在教育機構規模不大,抓住機會就想擴大校區數量或者擴大科目,考慮怎樣才能多找一些盈利點,多多掙錢。但這樣往往機遇和風險是並存的,特別是疫情期間,「輕者傷其元氣,重者傷其筋骨,甚至有可能致死致殘」,這個是尤其要注意的!
奇碼總結
2020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也是教育機構的「生死」大戰!現在這個階段,要加速開展全員營銷,積極開展線上銷售,特別是私域流量營銷,精準開發支付能力更強的高淨值客戶或中大型客戶。待覆課後,豎立階段目標、清晰機構定位、打造課程亮點、健全課程邏輯、落實招生原則,就能快速成為差異化的教育機構,防止複課後面臨倒閉的境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