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歷史上,對西方語言文字有涉獵的皇帝,一個是康熙,一個是光緒。康熙曾學過多國語言,屬於「過把癮」的性質,認識幾個單詞、幾個短句而已。光緒學習英語,那可是下過苦功夫的,持續時間長達18年。
光緒帝在晚清內憂外患的環境下長大,有一定的維新思想,也渴望能有所作為。1891年,他20歲的時候,策劃了自己學英語的事宜,以期增進對世界的了解,助力將來提出富國強兵的舉措。
光緒最初派人物色的英語老師是留美歸來的學者顏永京,但顏覺得教皇帝讀書不是個輕鬆的差事,就婉拒了。
稍後,由慶郡王奕劻出面,在「體制內」——即總理衙門下屬的同文館尋找。同文館總教習丁韙良選拔了兩名畢業生張德彝和沈鐸,這兩人都有豐富的外事活動經歷。
皇帝要學習「夷人」的語言,自然會遇到不少反對者,例如翁同龢。但光緒求知慾強烈,擋回一切反對的聲音。
1891年12月,光緒帝的日常功課中正式加入了英語,課程在每天凌晨4點開始,張德彝和沈鐸輪流講授。光緒非常勤奮,上課很準時,很少缺課,表現出出色的領悟力。
由於課程開設比較著急,光緒帝的教科書一時沒有著落。官員們向駐京的外國人四處打聽,最後一位美國傳教士的女兒使用的繪圖初級課本被送到了光緒帝面前。
據丁韙良說,光緒在英語閱讀和寫作方面成績不錯,但是口語非常糟糕,他認為這是老師和學生身份的懸殊造成的,學生發音有錯,老師不敢糾正。
這種有規律的學習持續了3年,遺憾的是,1894年12月,慈禧下令撤銷光緒帝的英語課程。儘管如此,光緒帝並沒有停止學習英語,他非正式地請過英語老師。
1903年,駐法公使裕庚的女兒德齡進宮陪伴慈禧,她燃起了光緒學習英語的第二波熱情。德齡生活在國外多年,精通英語、法語,對光緒掌握的詞彙量之大驚嘆不已。
她每天用一個小時的時間為光緒補習英語,她說:「他很聰明,記憶力又驚人的強,所以進步很快,然而他的發音卻不很正確。不久他就能夠閱讀一般學校英文讀本中的短篇故事了,而且能夠默寫得很好。」看來,口語確實是光緒帝的一個坎兒。
檔案顯示,光緒帝生命中的最後幾年,他使用的英語教材有《華英音韻字典集成》、《英華大辭典》、《華英進階全集》等。
光緒的學習勁頭感染了宮裡很多人,慈禧太后、光緒皇后都加入其中,只是慈禧上了兩節課就厭倦了。
光緒帝可能對自己的英語水平很有自信,特別想找機會展示。有一次新年來臨,他計劃用英語向駐京的外國使節致辭,無奈各國公使不給面子,謝絕前去聆聽。1905年,德齡離開皇宮時,光緒用英語與她話別。
光緒作為「傀儡皇帝」,終生生活在慈禧的陰影下,沒能改進對國家的治理,但學習英語之舉順應歷史潮流,上行下效,掀起了朝野學習英語的熱潮。
參考資料:德齡《清宮二年記》、徐珂《清稗類鈔》、鄒振環《光緒皇帝的英語學習與進入清末宮廷的英語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