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96年接觸電腦,開始通過電腦進行設計、影視工作以來,我一直認為電腦是為了工作,是為了支持設計、影視、編輯、程序……它和繪畫是有距離的。換言之,我一直認為電腦對繪畫來講只是輔助不是「正統」。我對數字繪畫一直抱有審慎的觀望態度。
2015年4月18日,我一直尊敬有加被奉為 「英國藝術教父」的大衛·霍克尼,在佩斯北京畫廊舉辦了一場不一樣的展覽。這場展覽名叫「春至」,展覽的是畫家用iPad創作的系列繪畫以及影像作品。我參觀了展覽,認為老先生也就是對新事物感興趣,所以用iPad玩一玩。
2018年12月8日,我受邀參加在北京泛空間舉辦的「有意味的形式——2018抽象藝術學術邀請展」。展覽中藝術家趙盼超帶來了一系列的綜合媒質繪畫,他介紹說,之所以叫綜合媒質繪畫,是因為繪畫最初載體是紙本,在拍照或者掃描後,又用電腦進行再一步的繪製,並最終數碼列印為成品。同其交流後,我對數字繪畫的認識開始改變了。
數字繪畫其實只是使用的手段不同,最終的呈現還是繪畫想要達到的效果。就像電影發展初期的海報,那時手段單一隻能手繪,但是現在的電影海報卻全是電腦繪製。時代在進步,繪畫方式也會變化,我是不是過於保守了?
經過一段時間的研究,我發現數字繪畫已經從被人輕視儼然成為了一個畫種,或者說一個繪畫類別。優秀的數字繪畫藝術家遍布世界各國。按捺不住,我也開始進行數字繪畫的嘗試。
數字繪畫有兩種展出方式:線上、線下。如果只是線上,數字繪畫對解析度和尺寸就不必斤斤計較,但繪畫的傳統觀看方式,依舊是線下,要麼是展覽,要麼是懸掛在會所、辦公室或者家中。線上的欣賞方式,在目前的世界範圍看,仍然是小眾行為。所以,數字繪畫在繪製的最初就要考慮最終的呈現。比如,一副創作的最終成品打算進行精細噴繪,那它的解析度首先要設定為300dpi/英寸,再考慮幅面的大小。至於繪製工具,PS、AI、畫圖軟體,手機繪圖App……這些都可以單獨或者聯合使用。
數字繪畫隨著技術的進步,以後肯定會有變化。也許隨著線上展示的流行,以及線下電子展示系統的廣泛使用,數字繪畫會成為繪畫的中堅。一切不要強求,就像我對數字繪畫的認識,到了水到渠成時自然水滿湖塘。一切自然順遂就是好的。
作者簡介:張淼,生於山東,現居北京,綜合材料油畫家,綜合視覺藝術家。其繪畫作品主要為綜合材料油畫、現代水彩與數字繪畫。曾多次參加國際、國內藝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