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現在的廣西桂北全州縣,有一種悠揚的曲調,既能讓你熱血沸騰心潮湧動,又能讓你心如止水悅耳賞心,讓你如痴如醉物我兩忘;還能解開你心中的疙瘩,融化你生活中的是非恨怨,讓你進入寵辱不驚坐看庭前花開花落的人生淡然境界。它就是被評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全州嗩吶「過山牌子」。
在全州,提及「過山牌子」,老人們都講:「你去找全州『過山牌子』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唐1-5』唐義武,保證讓你心如所願。」近日,我專程來到全州縣火車南站一座古舊的瓦房(全州縣非物質文化傳承基地)拜訪了這位唐老師。
拉二胡中的唐義武
唐義武老師如今77歲高齡,他四十年代初出生在安和鄉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從小就喜愛音樂,嚮往藝術,8歲時自己就用皮竹製作笛子學吹曲調。11歲時因家境貧寒,在沒有任何人指導的情況下,自己用雞胃皮、扎鞋底用的麻線、棕絲等做成一把土二胡練習拉曲,後拜師,專心學習二胡和嗩吶。1956年被允許參加了本村俱樂部,並很快就學會了二十多曲彩調常用唱腔,從此後他便跟隨先輩們遊藝鄉間。因窮無錢買戲票,他經常是一個人翻越圍牆到當時的桂劇院偷看桂戲,1962年唐義武因有多技之強進入縣桂劇團,領導分配他任左場「二把手」(拉戲劇三胡兼吹嗩吶),他勤學苦練,不到一年半便坐上了「主胡」位子。1964年他從縣總工會借來了一把舊小號和一支單簧管,利用下鄉演出的空閒時間,一個人躲在牛棚裡自己摸索著學會了小號和單簧管的吹奏。他曾多次被評為縣、市、區,乃至國家級的演奏獎。並多年擔任桂劇團團長。退休後, 除整理大量筒管樂曲牌外,他還創作了《孝順歌》、《送魂》、《黃泉路》、《蝶戀花》、《湘江隨想曲》、《喜慶農家樂》等10餘曲銅管樂吹奏曲。唐義武從藝六十多年,他的生命已與民間音樂緊密地融為一體,縣內藝人根據他的名字諧音,戲稱他叫「唐1-5」,被人們尊稱為全州民間藝術的「活寶」。
唐義武和他的嗩吶隊
談起全州的嗩吶「過山牌子」,唐老師如數家珍,娓娓道來。
全州的嗩吶「過山牌子」是全州當地民間嗩吶吹奏曲牌,「過山」是指為迎親而在爬山涉水中吹奏的,將曲牌冠以俗名,是指全州的「過山牌子」是不同於全州之外任何地區的嗩吶吹奏曲牌,已有2000餘年的歷史,宋代時就有全州先賢陶崇(嘉泰年間進士、宋理宗時任寶漠閣大學士)在全州民間發掘整理並出版過《宋鐃歌鼓吹曲》一書,他在被宋寧宗召見時呈獻該書後曾得到「聖上嘉喻」(《陶氏族譜》明代版)。可見,那時的全州「過山牌子」已廣泛普及並盛行於民間。全州史上凡紅白喜喪事,不管城鄉必須要請「過山牌子」的鼓手班,少則兩堂(班),多則六七堂。「過山牌子」的曲調內容廣博,從中可以窺探到古代民族的原始崇拜、宮廷禮儀、宗教形式、生活習俗等精彩的歷史斷面。嗩吶「過山牌子」2009年已列入桂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2012年,全州縣被命名為自治區級「中國民間藝術之鄉」。
1
位於全州縣火車南站的縣非物質文化基地
縣非物質文化傳承基地內牆上的剪板
全州的嗩吶 「過山牌子」在繼承中發展,其演奏母曲由漢唐時期中原的一些江湖藝人傳入我縣,既有中原文化的特點,如以宋詞詞牌名為名的《桂林枝香》、《玉美人》、《江淮樓》等, 又兼容本地先輩藝人發展及民間俚曲及戲劇音樂,從而形成了獨特韻味,通過打擊樂的配合,吹奏時運用輕重快慢的變化,更深刻地展現喜、怒、哀、樂等情感。其演奏形式,是由五個樂手組成的小樂隊(俗稱鼓手班),它配製清楚,分工明確,司鼓手是樂曲演奏中的輕、重、快、慢的總指揮,首席嗩吶負責「發頭子」(即引子)和吹奏曲牌的高八度,次席嗩吶則吹奏低八度,兩支嗩吶同時吹奏起來,形成「八度和弦」,聲音高亢,常常相聚聚兩三裡地都能聽到,音調高高低低,忽快忽慢,悠揚轉折,有時會讓激起人楊帆千裡的鬥志,也有時會低低沉沉,讓人傾訴出心中的無限苦悶。
唐義武在縣老年大學教學中
千百年來,全州城鄉每逢紅白喜事,主家都要請一班鼓手來家「坐堂」熱鬧,「過山牌子」紅喜事可吹奏《新春紅》、《喜相逢》、《四季紅》、《月林好》、《雙蝴蝶》等,新娘上轎前一定要吹奏《離娘子》,否則新娘不會上轎。壽宴時要吹《老年高》、《紅流水》、《坐堂園林好》等曲牌,九十歲以上的還吹《壽誕開》和它的青板。
蒼海桑田,隨著農村社會結構的改變,受現代電影、電視等新興劇種及網絡的強大衝擊,加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對傳統的認識不足,比如在喪事中洋鼓洋號吹奏《今天是個好日子》歌曲時,主家也不以為然,更富喜、怒、哀、樂等情感傳統過山牌子演奏在市場中捉禁見袖,全縣過山牌子樂手較40年前已減少了二分之一,且大多數人長年在外打工,年輕的生力軍寥若晨星。「過山牌子,已成為了全州文化的『雞肋』,食之有味,現在後繼乏人,特別是缺少年輕的學徒,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即將要消失了,棄之實在可惜!」 唐義武不無感慨地說道。
編 校|廖雨剛 唐真(實習)
責 編|周田秀
審 核|李宗和
發 布|全州縣融媒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