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區綠道示範段已形成 市民年底可遊憩觀景
丹景臺景區綠道
鋪裝平整的青石路面蜿蜒連綿;五顏六色的虞美人迎風招展;挖掘機正揮舞機械臂,為即將到來的更多樹木刨出落腳點……昨日,記者來到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丹景臺景區項目點,森林綠道、綠化造景均已初見效果,儼然一派全新氣象。
丹景臺景區是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按照建設公園城市理念,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示範性項目,位於高新區丹景鄉與簡陽市武廟鄉交界處。這裡是成都推進「東進」戰略的重要區域。登上丹景臺,近可以看到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建設,遠可以眺望空港新城、簡州新城、三岔湖等項目,事關「東進」全局。
目前,丹景臺景區項目建設正如火如荼推進,年底,市民遊客便可到此遊憩、觀景、休閒度假了。
【項目名片】
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丹景臺景區,位於高新區丹景鄉與簡陽市武廟鄉交界處。項目分首期核心區、中期拓展區、遠期外延區三期實施建設打造。其中,核心區建設內容包括展覽館、標誌性眺望塔及亭、特色驛站,以及展覽館周邊半徑0.6公裡範圍內的景觀提升、上山道路改造及道路沿線景觀提升工程等。
核心區建設啟動 尊崇自然「就地取材」
從市區驅車前往,經第二繞城高速,大約1個小時便來到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丹景臺景區,一路上交通十分順暢。
途經山間一段陡坡,便行駛到了丹景臺景區。放眼望去,粉色、紅色、白色,各色虞美人已經在道路兩旁扎穩了根,等待觀賞的遊人。一旁的巖壁自然地生長著七裡香、聖厥,還有一些叫不出名兒的植物。「進行生態化的處理,這便是我們打造這一區域的理念。」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管委會規劃建設部饒小銘告訴記者,用自然的手法處理,不著人工痕跡,流露出原生態的美。
而這樣的「原生態」手法,在丹景臺景區的建設打造中隨處可見。在造景上,多選取鄉土植物,就地取材形成了獨特的藝術景觀。沿綠道拾階而上,景區觀景臺區域正如火如荼地建設,屆時將建成展覽館、標誌性眺望塔等。
不僅如此,整個核心區域還將建設亭、特色驛站,以及展覽館周邊半徑0.6公裡範圍內的景觀提升、上山道路改造及道路沿線景觀提升等。「除了核心區,還將逐步啟動拓展區和外延區建設。」饒小銘介紹,拓展區建設內容為展覽館周邊半徑0.6至2公裡範圍內的景觀提升工程,包括增綠增景、建築風貌改造等工作。外延區建設內容為規劃展覽館周邊半徑2至5公裡範圍內的景觀提升工程,包括低密度特色建築群式旅遊綜合服務中心建設、增綠增景、建築風貌改造等工作。
「整個項目採用全球徵集方案的模式,邀請全球頂尖設計團隊對整個景區的產業定位、規劃編制、建築風貌、景觀提升等內容進行了高水平的規劃和設計。」饒小銘表示。
打造觀景臺「樣板」 600米綠道示範段形成
丹景臺景區打造的重要意義之於整個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而言,在於它的「樣板性」。今後,整個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將打造13個觀景平臺,而它們的建設手法和思路,都將以丹景臺景區作為參考。
13個觀景平臺是如何選擇的?饒小銘介紹,主要分為山脊主要觀景點和半山主要觀景點。山脊主要觀景點,即在海拔900米以上的山脊制高點,選擇視野開闊、地勢平坦、風景秀美的觀景點,建設5處主要觀景平臺,通過山脊森林綠道進行串聯,實現高處遠眺山水林城。半山主要觀景點,主要在海拔600-900米的半山,選擇視野通透、可達性強、特色鮮明的觀景點,建設8處主要觀景平臺,通過半山森林綠道進行串聯,實現多點近覽雙城勝景。「這些觀景臺的建設打造,都將以丹景臺景區作為參考。」饒小銘表示。
參觀中,記者注意到了這種「參考」的「影子」——森林綠道。目前,丹景臺景區已打造形成了600米的二級綠道示範段。森林綠道依山就勢,不同的節點有不同的特色,不同的路段也設置了不同的鋪裝材料。平整的瀝青段面和不規則的石塊鋪裝段面無縫銜接,邊緣輔以木樁作為護欄,頗有鄉村情趣。
未來,整個森林綠道將按照「景觀化、景區化、可進入、可參與」的理念,打造成綜合性的森林綠道,以登高觀光、生態產業、交通連接為主要功能。「綠道將與驛站建設結合起來,讓遊客既能在山上觀景,又能在附近驛站小憩。」饒小銘說,不僅如此,未來還將逐步考慮引入體育運動項目等,呈現一個綜合配套功能完善的景區。
丹景臺景區森林綠道的打造,是整個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綠道打造的一個縮影。根據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總體規劃和森林綠道規劃,到2035年,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將全面建成 「一軸兩環、三廊七徑、百驛多點」的層級清晰、功能完善、通山達水、景觀各異的800公裡森林綠道體系。(記者 王琳黎 攝影 張全能)
原標題:俯瞰「東進」 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丹景臺景區建設提速 景區綠道示範段已形成 市民年底可遊憩觀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