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老話一輩不孝,輩輩不孝是什麼意思?有沒有道理?

2020-12-09 村裏白哥黑嫂

對於一些農村老話,部分人持偏見態度,認為這些農村老話帶著封建迷信的主觀思想。其實這樣想的人,首先就已經帶有主觀的想法,以主觀想法去臆測另外一件事,得出的結論必定是片面的。

農村老話是農村人在生活中總結出來的經驗,是智慧的結晶,冒昧歸類到封建迷信是不妥的,應該站在客觀的立場上看問題,有不足的可以提出來,有道理的也應該去肯定。

比如這句「一輩不孝,輩輩不孝」老話,很多人覺得這有點扯,怎麼能斷定人家一輩人不孝,後面的就輩輩不孝?難道這能預測?

當然是不能預測的,但這裡有個生活環境和學習的經驗在其中,我們就說一下這句話是啥意思,有沒有道理。

Ⅰ:這句話是啥意思

其實,這句話的意思是非常明白的,就是字面意思,它的意思非常明顯,說的是家裡如果有一輩人不孝順,那後面的輩輩都不會孝順。

比如說兒子不孝順爸爸,那以後他的兒子多半也不會孝順他。

我們在看待問題時,常常會陷入一個怪圈,那就是非黑即白論,這是一種小孩子思維,是一種不好就壞的想法。什麼叫非黑即白?就是你不是黑的就是白的,你不是好人就肯定是壞人。

這個非黑即白論有時候可以用到某些地方,比如一些嚴謹的科學論據,但唯獨不能用在人身上,因為人太複雜了。

比如有些人對外人很客氣,給外人彬彬有禮的感覺,大家覺得這個人不錯,這個人肯定也是個孝子,但並不是這樣的,有很多人是專門對家人不好,對別人都好,就是對自己家人惡語相向。

還有些人是對家人不錯,但對別人卻用盡心思,生怕別人超過自己。那有人會問,這跟我們的題有啥關係?當然是有的,農村老話往往說的都是人性,人性是這個世界上最複雜的東西。

而同時,人性並不是先天的,而是後天養成的,這就是我們下面要說的,這句一輩不孝,輩輩不孝有沒有道理,如果有,道理在什麼地方。

Ⅱ:這句話中的道理

父母永遠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而且是一生的老師。

有人可能會持不同態度,這些人會說,父母沒上過學,小時候可能是孩子的老師,但當孩子長大後,他大學畢業後,父母還會是孩子的老師嗎?

當然是的,因為上學是很重要,學歷也很重要,但人生不止是上學和學歷,還有生活的經驗,以及人生的感悟以及總結,這些都是父母是孩子老師的理由。

當一個人在家裡對父母不孝時,他的孩子會從小接觸到,會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那當他長大後,他自然也會這樣對自己的父母,這就像是一個循環,因為他從小接觸到的環境就是這樣的。

比如說一個家庭,在吃飯時,首先把碗端給老人,那小孩子就會潛移默化,他認為這是應該的,他長大後,吃飯時自然也會這樣做。而如果他小時候就看到父母有好吃的不讓爺爺奶奶吃,他長大後也會這樣幹,因為他認為是應該的。

所以,我們才要說這句話有道理的,一輩不孝,輩輩不孝可不是什麼詛咒,更不是什麼輪迴報應,這是個生活環境的問題,什麼環境養成什麼人,這不是說說而已,是千百年來的生活結晶。

孝順是美德,是感恩,是每個人都應該學習的一種品德,近些年來,網上會出現一些父母不好,父母不行的言論,意思就是說孝順沒必要。持這樣態度的人本身就有問題,也許真的有這樣的父母,但都是個例,是特殊中的特殊,不能把個例去放大。

Ⅲ:綜上,我們可以看出這句話是有道理的,過去有,現在有,未來仍然也有道理。它不是給人恐嚇,也不是在說什麼輪迴報應,它說的是從小要給孩子什麼樣的生活環境。

我們上面說了父母不好是個例,但同時,我們仍然不要非黑即白,直接就說成什麼天下無不是之父母,父母說的都是道理,這也是陷入了非黑即白論的怪圈,孝順是美德,但愚孝同樣要不得,自己是成年人了,要學會分辨對錯,您以為呢?

相關焦點

  • 農村老話說:「一輩不孝,輩輩不孝」是什麼意思?
    農村老話說:「一輩不孝,輩輩不孝」是什麼意思?意思很簡單,就是父母對長輩的孝心,會言傳身教給下一代。老話說過:「房簷滴水輩輩照」、「上梁不正下梁歪,中梁不正倒下來」,表達的也有這層意思。我們當地民間有一個說法,關於「小白嘴」山藥名字的由來。話說很早以前,有一對夫妻,兒媳婦年輕時心底歹毒,不孝敬婆婆。在婆婆失去勞動能力以前,能夠洗衣做飯帶孩子,操持各種家務,農忙時還能夠幫助家裡做些力所能及的活。那時候兒媳婦還能裝模作樣,表面上對婆婆還是客客氣氣,鄉鄰們還能看得過去「眼」。
  • 農村麻雀又漸多,老話「住在麻雀屋,輩輩棟梁出」如何解釋,在理
    麻雀在農村是最為常見的鳥類,然而,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由於部分人好食,有人肆意捕殺,數量是急劇下降了。好在,近幾年,國家禁食野生動物並制定實施了相關法律、條令,才使得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麻雀沒有消失,如今,在農村數量又漸漸多了起來。
  • 農村老話:「飯前不訓子,睡前不訓妻」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近期整理的一系列農村老話相關的內容,讓很多網友對農村、農民的智慧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對於自小在農村長大的小編來說,這些都還只是冰山一角,真正要去了解農民的大智慧,就很有必要去田間地頭、門前樹下與他們當面聊聊天拉拉家常了。就拿今天要說的這句俗語來說,背後也蘊含著深刻的道理。
  • 「一輩親,兩輩淡,到了三輩不管飯」,珍惜親情,別等老了再後悔
    數千年來,中國各地流傳下來很多俗語,這些俗語看似都是一堆糙話,但是實際都是非常有道理的,畢竟這麼多年以來,應該只有有用有道理的流下來,而那些沒有用的會在不知不覺間消散。「一輩親,兩輩淡,到了三輩不管飯」,這句話說的就是我們各家親戚之間的關係,原本第一輩之間的關係是非常親密的,畢竟都是最親密的親人,從小一起玩到大,不過到了第二輩的時候關係就會有一些淡化,相互間的關係沒有那麼親了,見面的機會也少了。
  • 老話說家寒出孝子,又說久病床前無孝子,各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關於孝順的農村老話有很多,人們對於孝這個字有著深刻的感情,如果一個人對父母孝順,會讓很多人欽佩,如果一個人對父母不好,周圍的人就算是明著不說,心底裡也是鄙視的。在這些老話中,有一句說家寒出孝子,還有一句說久病床前無孝子。
  • 農村俗語「東屋南房,不孝的兒郎」是什麼意思?有哪些講究?
    農村俗語「東屋南房,不孝的兒郎」,講的是過去老人在一個家庭的院子住房安排問題,通過住房的安排,可看出兒孫對老人是否孝順。東屋、南房,西屋和北屋是我國傳統的四合院,北屋是正屋,也就是說,這種院子以北屋為準,坐北朝南。這是我國房屋中比較最傳統最普遍的格局。
  • 俗話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另外「兩不孝」是啥?
    ,所以在民間廣為流傳,很多俗語的背後還蘊含著很深刻的道理,比如常聽到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第一種說法是將其解釋為沒有娶妻生子,也就是沒有後代的意思,而我們絕大多數人也都認為是這個意思。而這第二個說法,是將它理解為沒有盡到作為子孫後代的責任,這麼說來,這兩種說法似乎都有它的道理,不能說哪種是對的,哪種說法是錯的。
  • 人們常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那麼另外的兩個不孝指的什麼?
    人們常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那麼另外的兩個不孝指的什麼?「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想必大家都聽過這句話,甚至一些家長也拿此話壓尚未娶嫁的兒女。那麼這句話真正的意思是什麼,其他的「兩孝」又是指什麼呢,又是誰提出了這樣的觀點呢?
  • 農村俗語:「人住麻雀屋,輩輩出棟梁」,「麻雀屋」指的是什麼?
    農村人都喜歡燕子來家築巢,大家都覺得燕子能給家裡帶來好運。但是麻雀卻很少去有人住的家裡築巢,不過農村有句俗語叫:「人住麻雀屋,輩輩出棟梁」,難道麻雀來家築巢,家裡就會出棟梁?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雖然麻雀經常在有人的地方活動,但是很少有麻雀會把窩安在有人住的家裡,因為很多農村人還是不太喜歡麻雀,因此麻雀也不敢把窩安在別人家裡。記得小時候村裡的孩子都會上樹掏鳥蛋,其實掏的大部分都是麻雀蛋。什麼是「麻雀屋」呢?
  • 屯堡老話:寵兒不孝,寵狗爬灶
    歷朝歷代,都有一些人因對孩子過度溺愛,最終導致人倫悲劇的事件發生。在屯堡民間就流傳著一句土話「寵兒不孝,寵狗爬灶」。在這句土話中,『兒』大多指的是獨生子,過去屯堡村落中有重男輕女的思維,老一輩人中,屯堡村落中很多女娃的小名都帶著『娣』字,有「迎娣」「招娣」「長娣」「換娣」「來娣」「發娣」等等.有的家庭生了好多女兒,家人拜佛許願最後盼來一個傳宗接代的兒子。
  • 農村老話「父子不同席,叔侄不對飲」,什麼意思,有何道理?
    歡迎大家來到《三個老頭》欄目,如想了解更多的農村人和事,請點擊右上方藍色「關注」訂閱!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話題是:農村老話「父子不同席,叔侄不對飲」,什麼意思,有何道理?我們國家最注重禮儀,特別是生活在農村的,每年都需要去一些酒席,即使家裡沒有酒席吃,逢年過節的也家裡人也會小聚一下,去飯店擺上幾桌,這樣難免要喝些酒。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真實意思
    微信公眾平臺號 wangfengyishanren轉載文章:道德網(www.daode.org) 一位同學來信問:  東方老師:  您好!我們夫妻倆就想簡簡單單過日子,不要房子,不要車子,不買鑽戒,不擺酒席,不要孩子,賺的錢大部分贍養老人,小部分做公益,自己留點買生活必需品。如果要生養個小孩,在如今這種社會風氣之下,全家人生活應該會相當艱難。孟子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我不明白這句話的意思,如果說邪淫是最大的不孝我倒能夠理解。請老師為我慈悲開示!
  • 俗語:住在麻雀屋,輩輩棟梁出,啥意思?有道理嗎?看完就明白
    熟知有喜鵲叫、燕子築巢、野狗進家、蜘蛛結網等,不同現象發生有不同寓意。人們覺得有代表喜事的事情發生時,就會有持續奮鬥的動力。站在現代科學角度來看,其實就是心理上的自我安慰和鼓勵。 俗語:「住在麻雀屋,輩輩棟梁出」的意思很簡單:如果居住的房屋裡有麻雀築巢,那家裡就可能會有棟梁出現。
  • 俗語:寵狗上灶,寵子不孝,是什麼意思?蘊含深刻哲理
    「寵狗上灶,寵子不孝」,這句俗語顯然是和農村的教育有關,狗是什麼?狗是用來看家護院的,狗都被寵得上了灶,那不是反了天嗎?這還了得。當然這種事情是不可能發生的,農村人這樣說,只是為了表達一個意思,那就是對孩子不能太寵愛了,一旦寵得過了頭,孩子就會變得無法無天。
  • 常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那剩下的兩不孝是什麼呢?原來如此
    所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那剩下的兩不孝是什麼呢?原來如此!人類生息繁衍,都離不開子孫後代。孩子是父母情感溝通的橋梁,也是父母愛情的結晶。孩子在一個家庭關係中的作用至關重要,從而有了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一說法。
  • 俗話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無後」究竟是什麼意思?
    然而,就是因為唐婉幾年都沒有生下一兒半女,陸遊在母親的逼迫下,含淚把唐婉休了。生而為人,務必孝順,孝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一個連父母長輩都不孝順的人,無論其他方面多麼優秀,都不會被人尊重,跟人渣沒啥區別。從什麼時候起,古人把孝順和傳宗接代掛鈎,且認為不延續香火是最大的不孝呢?筆者翻閱資料,發現了這種說法的源頭以及後世人的解讀。
  • 農村老話「有福之人毛腳杆,無福之人光杆杆」是什麼意思?
    農村老話「有福之人毛腳杆,無福之人光杆杆」是什麼意思?農村老話「有福之人毛腳杆,無福之人光杆杆」,這句話我小時候也聽說過,雖然不一定是這個原話,但意思是一樣的。就是說腳上汗毛多的人,今後要吃輕鬆飯,不會幹捲起褲子插秧犁田的重活。
  • 農村老話「男怕磨,女怕泡;雞怕攆,狗怕舔」這是什麼意思呢?
    農村老話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意思就說老人說的很多話都有是有道理,他們都是過來人經歷的事情比較多,吃的鹽都比年輕人多,而年輕人很多事情都不了解如果不聽老人話可能奪走彎路還可能吃虧,其實多聽聽農村一些老人說過的老話確實受益匪淺,雖說現在都是高科技了,但是咱們國人還不是一點一點這麼過來的
  • 農村老話「茶三酒四遊玩二」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的老話「茶三酒四遊玩二」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農村裡的許多老話,在今天依然還是經得起考驗的,也是有一定道理的。雖然現在很多的年輕人對於這些都不是太感興趣,但是了解幾句老話,還是很有必要的。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來分享一句和吃喝玩樂相關的老話:茶三酒四遊玩二,你知道是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我們不妨一起來往下看!遊玩二在古代很多的詩人就非常的遊山玩水,而他們遊山玩水的人數普遍都不像今天很多人是呼朋喚友一起去,古人們遊山玩水往往都是兩個人結伴同行。
  • 農村老話「哭嫁哭嫁,不哭生啞巴」是什麼意思?為何這樣說?
    農村老話「哭嫁哭嫁,不哭生啞巴」是什麼意思?真的是這樣嗎?文/農夫也瘋狂正所謂:十裡不同風,百裡不同俗。在廣大的農村地區,由於各地的文化差異,所以風俗習慣也是有所不同的。社會在進步,農村也在發展,在今日農村裡有好多的風俗習慣都逐漸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裡了,很多的年輕人都是不太了解的,而一般只有一些農村的老人還記得了。在以前,農村裡如果有誰家的閨女出嫁了,那一般都是要哭著出門才行,不然會被認為不吉利的。在民間還有著「哭嫁哭嫁,不哭生啞巴」的老話。你知道這話說的是什麼意思嗎?為什麼會有這樣奇葩的婚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