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一些農村老話,部分人持偏見態度,認為這些農村老話帶著封建迷信的主觀思想。其實這樣想的人,首先就已經帶有主觀的想法,以主觀想法去臆測另外一件事,得出的結論必定是片面的。
農村老話是農村人在生活中總結出來的經驗,是智慧的結晶,冒昧歸類到封建迷信是不妥的,應該站在客觀的立場上看問題,有不足的可以提出來,有道理的也應該去肯定。
比如這句「一輩不孝,輩輩不孝」老話,很多人覺得這有點扯,怎麼能斷定人家一輩人不孝,後面的就輩輩不孝?難道這能預測?
當然是不能預測的,但這裡有個生活環境和學習的經驗在其中,我們就說一下這句話是啥意思,有沒有道理。
Ⅰ:這句話是啥意思
其實,這句話的意思是非常明白的,就是字面意思,它的意思非常明顯,說的是家裡如果有一輩人不孝順,那後面的輩輩都不會孝順。
比如說兒子不孝順爸爸,那以後他的兒子多半也不會孝順他。
我們在看待問題時,常常會陷入一個怪圈,那就是非黑即白論,這是一種小孩子思維,是一種不好就壞的想法。什麼叫非黑即白?就是你不是黑的就是白的,你不是好人就肯定是壞人。
這個非黑即白論有時候可以用到某些地方,比如一些嚴謹的科學論據,但唯獨不能用在人身上,因為人太複雜了。
比如有些人對外人很客氣,給外人彬彬有禮的感覺,大家覺得這個人不錯,這個人肯定也是個孝子,但並不是這樣的,有很多人是專門對家人不好,對別人都好,就是對自己家人惡語相向。
還有些人是對家人不錯,但對別人卻用盡心思,生怕別人超過自己。那有人會問,這跟我們的題有啥關係?當然是有的,農村老話往往說的都是人性,人性是這個世界上最複雜的東西。
而同時,人性並不是先天的,而是後天養成的,這就是我們下面要說的,這句一輩不孝,輩輩不孝有沒有道理,如果有,道理在什麼地方。
Ⅱ:這句話中的道理
父母永遠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而且是一生的老師。
有人可能會持不同態度,這些人會說,父母沒上過學,小時候可能是孩子的老師,但當孩子長大後,他大學畢業後,父母還會是孩子的老師嗎?
當然是的,因為上學是很重要,學歷也很重要,但人生不止是上學和學歷,還有生活的經驗,以及人生的感悟以及總結,這些都是父母是孩子老師的理由。
當一個人在家裡對父母不孝時,他的孩子會從小接觸到,會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那當他長大後,他自然也會這樣對自己的父母,這就像是一個循環,因為他從小接觸到的環境就是這樣的。
比如說一個家庭,在吃飯時,首先把碗端給老人,那小孩子就會潛移默化,他認為這是應該的,他長大後,吃飯時自然也會這樣做。而如果他小時候就看到父母有好吃的不讓爺爺奶奶吃,他長大後也會這樣幹,因為他認為是應該的。
所以,我們才要說這句話有道理的,一輩不孝,輩輩不孝可不是什麼詛咒,更不是什麼輪迴報應,這是個生活環境的問題,什麼環境養成什麼人,這不是說說而已,是千百年來的生活結晶。
孝順是美德,是感恩,是每個人都應該學習的一種品德,近些年來,網上會出現一些父母不好,父母不行的言論,意思就是說孝順沒必要。持這樣態度的人本身就有問題,也許真的有這樣的父母,但都是個例,是特殊中的特殊,不能把個例去放大。
Ⅲ:綜上,我們可以看出這句話是有道理的,過去有,現在有,未來仍然也有道理。它不是給人恐嚇,也不是在說什麼輪迴報應,它說的是從小要給孩子什麼樣的生活環境。
我們上面說了父母不好是個例,但同時,我們仍然不要非黑即白,直接就說成什麼天下無不是之父母,父母說的都是道理,這也是陷入了非黑即白論的怪圈,孝順是美德,但愚孝同樣要不得,自己是成年人了,要學會分辨對錯,您以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