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外人》:法國最年輕諾貝爾得主眼中的社會「潛規則」

2020-12-20 琦卉讀書
加繆《局外人》

1

窗外陰雨綿綿,配上加繆的《局外人》,透心涼,卻夠味。

「今天,媽媽死了,也許是在昨天,我搞不清。」這是《局外人》的開篇句,一句就定了小說「文冷淡」的基調,通篇讀來心裡拔涼拔涼。

比小說夠味的是作者加繆,法國人,存在主義哲學家文學家,說得簡單通俗點就是探討點人生意義何在?人為什麼活著?活著為什麼?等等。

他在29歲時寫下《局外人》,44歲獲諾貝爾文學獎。是迄今為止法國最年輕的諾貝爾得主。三年之後死於車禍。而在此之前,加繆曾說,在我看來,沒什麼比死在路上更蠢了。一語成讖,不知該做何感想。

針對《局外人》一書,各家有各感。有抓法庭審判失誤來談,有盯書中主人公莫爾索的「無為無意義」生存理念來說,也有直接討論存在主義的。

而在我看來,我看《局外人》就是看年輕人在初入社會時同社會規則的對抗。我看主人公莫爾索,看的是年輕時候的我們———有稜角,有個性,不善人情世故卻又偏執。

年輕,該泯泯於世?還是該仗劍獨行?這是個問題。

這本書是適合年輕人看,卻也不適合年輕人看。適合是因為,只有年輕才會追尋生活的意義是什麼?人為什麼而活?而中年人看來,你們真無聊。生活不是探討意義,生活是落實到一日三餐上,怎麼努力掙錢,讓家人吃好喝好睡好。

所以,這本書也不太適合年輕人看,因為生存的真正意義只有中年人才懂:生活不是異想天開,是腳踏實地過好每一天。不逃避,不洩氣,該出手時就出手,該低頭就時低頭,該硬氣時也能一巴掌打響生活。

憂愁請留給年輕人!《局外人》請留給年輕人!

2

《局外人》故事線單一,全書6萬字左右,一口氣讀下來也就幾小時,主題卻值得深挖。

我一直不敢寫這本書的書評。關於經典小說,你從這個角度,看到的是這方迤邐;你從那個角度,看到的是那方風景,真是「仰之彌高,鑽之彌堅 ;瞻之在前,乎焉在後」。總有一種「闡釋的深淵旁,我被罰站」之感。

先說小說,其前半部主要講述了公司職員莫爾索,獨居。因無錢贍養母親,遂將母親送至養老院。

三年後,母亡。莫爾索回家參加葬禮。入殮時,他甚至沒掉一滴眼淚,也沒開棺見母,並在葬禮旁抽菸喝咖啡。

參加完葬禮後,莫爾索便立馬跟女友瑪麗看了喜劇電影,忙於戀愛;還幫鄰居雷蒙對付姘頭。

後來,莫爾索、瑪麗以及雷蒙一起去海邊玩耍,碰上雷蒙的仇人——一個阿拉伯人(是雷蒙姘頭的弟弟),互掐架。

莫爾索護友,阿拉伯人挑釁莫爾索,莫爾索出於自衛,反抗。再反抗,烈日暴曬下的莫爾索暈暈晃晃下,四槍打死阿拉伯人,被抓入獄。

在審判過程中,法官卻沒有基於殺人時的情景來定罪。卻是認定為:一個在母親葬禮上都能不掉眼淚,喝咖啡抽菸,完了,立馬跟女友戀愛遊玩的人,一定不會是一個好人。

最終,審判以「我控告這人懷著一顆殺人犯的心埋葬了一位母親,判以死刑。」

莫爾索反抗道:「說到底,是在控告他殺了母親?還是控告他殺了一個人?」「這就是這場審訊的形象,所有一切都是真的,但是又沒有一切是真的。」

我是讀到後半部才開始頓悟:社會規則教會我們要養老愛老,一個在母親葬禮上不掉眼淚的人,葬禮後就陪女友看喜劇電影的人,一定是個壞人嗎?從邏輯角度來說,這是不成立的。但是,從社會規則以及人情世故方面來講,莫爾索一定不靠譜。

可是,莫爾索不覺得,他送母親去養老院是因為他的工資養不起母親,並且母親去養老院有伴可聊天,再來葬禮上不哭,僅僅只是因為他覺得人固有一死,也沒什麼。他是很傷心,但是他哭不出來就不哭。哭不出來為什麼要裝哭呢?

看到沒有,莫爾索的思維就是典型的年輕人思維:我有我的規則,我不裝,是什麼就是什麼。

但人畢竟是社會型動物,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要一套規則,有規則就要學會生存。

顯而易見,不適規則者卒。

加繆在書中的最後一章借他人之口「讚美」莫爾索:他拒絕說謊,拒絕嬌飾自己的情感,他是窮人,是坦誠的窮人,喜歡光明正大;一個無任何英雄行為,而自願為真理而死的人。看起來,句句都是溢於言表的誇讚。

但是,木心在《文學回憶錄》中如此點評:加繆他們自己不是局外人,他們是非常執著的功利主義者,他們是故作冷漠,一個執著的人,描寫冷漠,一個非常有所謂的人,表現無所謂。這就是存在主義的虛偽。他們對書中主角有一種幸災樂禍的心理。

要我說,我也對莫爾索有一種幸災樂禍的心理。你說,年紀輕輕的為什麼要假裝看透一切呢?活得俗一點,把自己放進柴米油鹽醬醋中不好嗎?

3

這個社會,對於有稜角,不擅長人情世故的局外人來說有點狠。

那麼,我們到底是該隨波逐流?還是該特立獨行呢?

綜藝《非常靜距離》裡有一期邀請到了張紹剛和撒貝寧。李靜就問張,你做事是不是特別不圓滑?張說,是的。

隨後,撒貝寧就講了一件日常小事:有一次,部門團建。領導桌上的鍋粒橙喝完了,撒貝寧就立馬將自己桌上的飲料放到領導桌上。張紹剛就大聲說了一句:我們還沒喝呢?

事後,撒貝寧就打趣道:你要是真想喝,你可以跑過去說,那個領導小撒想喝,我給他拿過去。你這樣既可以喝到飲料,還可以把責任推給別人。做事圓滑一點,可以減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煩。

對地,做事圓滑一點,真的可以減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煩。不要爭得頭破血流,柔一點,知世故卻不世故最好。最最好是將社會規則能玩為己用。還能護住自己,那豈不樂哉!

不把自己一個人活成整個世界的對立面,因為局外人必然要面對太多槍槍劍劍,會很累。適當俗一點,未必就失去了自我。

相關焦點

  • 「英國巴爾扎克」,最年輕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約瑟夫·魯德亞德·吉卜林(1865-1936),英國小說家、詩人,1907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也是至今最年輕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他出生於印度孟買,6歲回到英國接受教育,印度風情成為他永恆的創作主題,讓他在英國文壇嶄露頭角。
  • 2019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回顧史上諾獎最年輕得主!
    而這位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曾保持最年輕諾獎得主頭銜長達99年!(歡迎在下文中找答案喲)諾貝爾獎1895年,瑞典化學家阿爾弗雷德·諾貝爾(Alfred Nobel)在遺囑中將自已大部分財產設立化學、物理、文學、生理醫學以及和平獎的獎金,用於獎勵在這些領域做出突出貢獻的個人。1968年開始,瑞典中央銀行一直為諾貝爾經濟學獎提供獎金。
  • 讀客版《局外人》暢銷,再翻譯經典名著打破理解障礙
    作為存在主義經典、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加繆的代表作,《局外人》可謂是家喻戶曉。然而跟這種名氣不成正比的,是《局外人》略顯尷尬的銷量。  據北京開卷公司數據顯示,當前市場上所有《局外人》版本的平均年銷量僅為1-2萬冊。同樣處於尷尬位置的,還有《罪與罰》《呼嘯山莊》《復活》等文學經典。
  • 21世紀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高齡化現象
    在化學領域,傑出科學家獲得最高學術認可的形式就是諾貝爾化學獎。自1901年第一屆諾貝爾化學獎頒布至1999年,20世紀的100年中諾貝爾化學獎共授予132人,平均年齡為55歲。其中,約裡奧·居裡(J. F. Joliot Curie,1900—1958)在1935年獲獎時年僅35歲,是諾貝爾化學獎歷史上最年輕的獲得者,佩德森(C. J.
  • 最年輕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巴基斯坦少女馬拉拉遇襲後首次返鄉
    人民網訊 據法新社報導,最年輕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馬拉拉·優素福·扎伊(Malala Yousafzai)周六3月31日重返巴基斯坦,這是她2012年遭塔利班槍襲後首返家鄉。 法新社報導稱,馬拉拉乘坐巴基斯坦軍方直升機從伊斯蘭瑪巴德抵達斯瓦特的明戈拉鎮。
  • 最年輕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吉卜林:人因為博學才謙遜,太深刻了!
    吉卜林是歷史上最年輕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他獲得諾獎時,年僅42歲,比加繆當時獲諾獎的年齡還要小兩歲。1907年,吉卜林獲得該年度的諾貝爾文學獎,馬克·吐溫曾經稱讚過吉卜林的作品,他說「我了解吉卜林的書,它們對於我從來不會變的蒼白,它們保持著繽紛的色彩;它們永遠是新鮮的」,吉普林一生創作了8部詩集、4部長篇小說、2部短篇小說還有故事、散文、隨筆等。
  • 讓·梯若爾:最「接地氣」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儘管法國經濟已不堪入目,但在今年諾貝爾獎的舞臺上,法國風光獨好。昨晚,法國經濟學家讓·梯若爾(Jean Tirole)摘得諾貝爾經濟學獎,此前諾貝爾文學獎也花落法國。(更多獨家財經新聞,請加微信號cbn-yicai)同記者曾專訪過的幾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不同,這位法國紳士沒有97年獲獎者默頓(Robert Merton)的天馬行空,亦沒有斯科爾斯(Myron Scholes)的玩世不恭,梯若爾在獲獎後不忘將母親和妻子掛在嘴邊,極富溫情。「我想把獲獎的佳音最先告知我的妻子和母親。母親過去是一名教師,教授法語、拉丁語和希臘語。知識對她而言非常重要。
  • 2020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 盤點近10年得主及成就
    瑞典斯德哥爾摩當地時間10月5日,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圖片來源:諾貝爾獎官方網站截圖  【「數」說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自1901年至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共頒發了110次,累計219人獲獎。  該獎項的得主中,12人為女性。其中,中國女藥學家屠呦呦於2015年獲獎。
  •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揭曉 契約理論成「贏家」
    一年一度備受矚目的經濟界大獎——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獲獎名單終於揭開神秘面紗。瑞典皇家科學院10月10日宣布,諾貝爾獎委員會宣布2016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是哈佛大學的奧利弗路哈特、麻省理工學院的本特路霍爾姆斯特倫,獲獎理由是他們對契約理論的貢獻。
  • 那些出人意料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那些出人意料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諾貝爾文學獎向來是文學界較高檔次的獎項,然而,有這麼一些人,他們不是專業作家,卻破天荒地獲得了該獎項。他們或作曲家,或一國之主……我們一起看下吧。特奧多爾·蒙森190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德國古典學者、法學家、歷史學家、記者、政治家、考古學家、作家,190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他關於羅馬歷史的作品對當代的研究仍十分重要。他也是一個突出的政治家,曾是普魯士和德國的國會會員。他對羅馬法和債法的研究對德國民法典有著重大的影響。
  • 25歲與96歲,歷史上的那些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三位獲獎者的科研成果都與「宇宙最黑暗的秘密」——黑洞相關。今天我們生活在一個用技術支撐起來的高度發達的社會,而支撐我們這個社會的高度發達的技術,如果仔細檢查一下,你會發現,它們的基礎差不多都是物理學。物理這個詞到底指的是什麼?在西方的語言裡,physical或者來自於希臘語的φυσις,都是自然的意思,也就是說,物理學是關於自然的學科。物理學它到底厲害在哪兒?
  •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著作:靠什麼實現社會的《大繁榮》
    該書作者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新華都商學院院長埃德蒙德·費爾普斯。《大繁榮》一書有個副標題,大意是:大眾(草根)創新如何帶來就業、挑戰與變化。據此標題可知,這本書主要談大眾(草根)的創業、創新等問題。在作者看來,現代經濟的活力之源,就在這裡。儘管劃時代的那些創新往往是由超出眾人的、傑出的思想家所帶來,但絕大多數的創新或改良則是在普通人中產生。
  • 一生必讀:10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經典語錄,每一句都是人生!
    ——羅曼·羅蘭 @羅曼·羅蘭, 1915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是20世紀上半葉法國著名的人道主義作家,他的小說特點被人們歸納為"用音樂寫小說"。
  • 【盤點】那些有記者經歷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編者按】諾貝爾獎官網於當地時間10月8日下午1點(北京時間晚上7點)公布,白俄羅斯女記者、紀實作家斯維特蘭娜·阿列克謝耶維奇摘得2015年諾貝爾文學獎桂冠。雖然諾獎稱她為作家,但美聯社稱這是諾獎首次頒給記者。人民網通過梳理發現,創始於1901年的諾貝爾文學獎,一個多世紀以來至少16次頒給有記者經歷的作家。梳理如下:
  • 細數20世紀法國巴黎的那些名人
    細數20世紀法國巴黎的那些名人20世紀的法國社會雖不像19世紀那樣經歷了種種變革,但它目睹和親歷了兩次世界大戰。戰爭極大地改變著人們的行為、思想,也極大地影響著法國。那麼20世紀的法國巴黎又有哪些人產生了重大影響呢?
  • 諾貝爾獎十大最年輕得主:獲獎者保持頭銜最長99年
    1968年開始,瑞典中央銀行一直為諾貝爾經濟學獎提供獎金。讓我們來看看諾貝爾獎歷史上最年輕的10位得主(以下是以獲獎者獲獎時的年齡進行排名): 1、馬拉拉·尤薩夫扎伊(Malala Yousafzai),17歲
  • 怎樣應對來自瑞典的中獎電話: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第一時刻
    每年諾貝爾文學獎的頒布,都不啻為整個文藝界與新聞領域內的盛事。各大博彩公司發布自己的賠率榜,似乎標杆著對當年得主的預測,而在坊間也不斷流傳著各種文藝批評家的獨到解說,紛紛攘攘,好不熱鬧。但對於每個得主來說,突然而至的榮譽倒成了某種「意外驚嚇」。聚光燈「不合時宜」卻又不由分說地打在他們身上,以致總會記錄下一個最原生態的時刻。
  •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帕慕克小說《雪》被搬上話劇舞臺
    一個88年的老戲院,一場諾獎得主催生出的「大雪」,相遇在夏天的上海,傳遞出一座老戲院立志逆襲的決心。上周五,修復如初的中國大戲院迎來首臺國際大戲——根據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奧爾罕·帕慕克小說《雪》改編的法國話劇《雪,覆蓋下的真相》,中國大戲院開幕演出季暨國際戲劇邀請展大幕正式拉開,田沁鑫、劉恆、過士行、金宇澄、毛尖、路內、史依弘等京滬知名作家、學者、戲劇人等都趕來見證這個老戲院的華麗轉身。
  • 高密,為何讓兩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魂牽夢縈」?
    山東籍作家、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與法國文學家、2008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勒·克萊齊奧將上演一場文學大家對話。這是本月兩位文學大家的第二次相聚。兩人的緣分,還要從高密談起。莫言讓文學世界中的高密東北鄉大放異彩,不僅吸引了萬千讀者,更深深吸引了同樣具有「故鄉情懷」的法國文學家勒·克萊齊奧。
  • 看完諾貝爾文學獎「雙黃蛋」,我想起了這10個「奇葩」得主
    盤點歷史上10位諾貝爾文學獎的「最獨特」的奇葩得主。有些得主的名字,會讓你驚嘆他竟然獲過文學獎;有些得主的寫作和獲獎經歷,似乎是一出幽默的反諷劇;還有些得主,他們獲獎後十分「狂妄」…… 剛剛,矚目已久的諾貝爾文學獎誕下「雙黃蛋」,2018年的獲獎者是波蘭女作家奧爾加 · 託卡爾丘克,2019年的獲獎作家是奧地利小說家、劇作家彼得 · 漢德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