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個人想像,僅供參考,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首先說結論:逐步減少轉業名額已經是大勢所趨,未來逐月和退休將是主流安置方式。
政策過渡期間,應該還會有一定數額的轉業(計劃安置和自主擇業),政策穩定期後,轉業將只屬於少數特殊貢獻的「人才」,團以下可以復原、逐月,由國家幫扶,讀研、就業和創業。
草案裡,也有服役5年可考專項指標的政策,最低服役期應該5年無疑,但不代表5年就一定可以復員。
1.頂層設計預想的職業化景象
幹部隊伍主要從雙一流高校畢業生中選拔提幹,軍校培養指揮類人才。5~10年為義務期,復原名額多,除了考研專項計劃、定向招錄公務員、職業技能培訓等政策,尤其是985雙一流專項招生,軍轉通過考研刷新身份、實現轉換,也是成功關鍵一環。
15-25年為職業期,這一階段普遍達到少校以上,可以領取逐月金,原則上不安排退役,保證75%以上的人都能終生服役(現在這一比例為25%,職業化程度很低),這部分人也是職業軍人的主力。
現役通過高待遇吸引長幹,但是,考慮我國的國情現狀和人民軍隊性質,短期翻番是不可能的,靠工資在大城市買房過上富足生活更是不可能的。
軍士隊伍通過提幹、增加逐月退路,在待遇和身份上,實現官兵平等,促使軍士率先實現終生服役,讓軍士逐漸擔任基層軍官的職務,參謀、幹事、助理員、排長等。由於軍士入伍多為高中學歷,在部隊走捷徑拿到本科學歷,實現逐月退休,擔任基層軍官,拿著高於同齡的數倍的收入,自然更願意長幹。
最終,解決了軍官的高層次人才來源,實現軍官軍士的長期幹職業化,實現軍事人才資源的開發。
2.當前安置制度面臨的困境
改革是為了解決以往轉業安置中遇到的矛盾問題。
一是轉業方面的問題。
1.計劃安置壓力依然很大。
首先看一組統計數據。從2001年建立計劃安置和自主擇業雙軌制到2015年,一共安置了轉業幹部84.6萬人,其中,轉業66.4萬人,佔78.5% ,自主擇業18.2萬人,佔21.5%。自主擇業佔了五分之一,明顯減輕了計劃安置的壓力,但是還遠遠不夠。
我國現有公務員700多萬,就算接收的4萬軍轉幹部全部進入公務員隊伍,問題也應該不是很大。近年來每年向全國公開招錄的公務員平均每年約有20萬。如果把這20萬的五分之一即4萬用於接收軍轉幹部,就把軍轉幹部所需要的編制和崗位全部解決了。從總量上分析,應該沒有太大的壓力。
問題在哪裡呢? 問題出在軍轉幹部的安置地不是均勻分布。駐軍大省和兵源大省安置壓力大,如北京、上海、河南、山東,如圖所示北京與西藏能差50倍;在省內往省會城市集中,2001年分配到縣鄉工作的軍轉幹部還佔整個軍轉幹部的 21.9% ,到2016年就只有9.6%了,如瀋陽和大連兩個市承擔了全省軍轉安置數量的55%,湖北50%以上的軍轉幹部安置到了武漢市和省直單位,青海省90%以上的計劃分配的軍轉幹部安置在西寧。有的城市軍轉幹部已經在整個幹部隊伍中佔相當大的比重,有的單位軍轉幹部已經成為單位幹部的主體,很多年沒有接收過大學畢業生了。
2.按職級安置崗位矛盾突出。
文件規定,要根據軍轉幹部的職務等級安排職務,師對應地方的地市級,團對應地方的縣處級,營對地方鄉科級。由於軍轉幹部安置地分布的不均勻,其中師團級多,無法實現按級安置。如江陰市的正副縣級幹部一共有30人左右,其境內有一軍級單位駐紮,每年需要安置的團職幹部就有30多人。怎麼來安置?全市的編制都不夠一年的轉業幹部?更何況年年這麼多。因此,有的地方可以按職安置,很多做不到,只能降級安置。這就造成了不同地區軍轉幹部之間職務安排的不平衡。
3.地方嚴格編制管理面臨嚴重挑戰。
隨著對行政管理改革的逐步深化,對嚴格按編制對機關人員進行管理的要求更加明確。但嚴格按現有編制管理,又無法完成接收軍轉幹部的任務。為了不違反編制管理的要求,安置好軍轉幹部。2001年軍轉改革時規定,黨和國家機關按照軍隊轉業幹部安置計劃的15%增加行政編制。2004年又規定在2004~2006年軍隊體制編制調整改革期間按軍隊轉業幹部計劃分配數的25%增加行政編制。2007年規定,按25%增加行政編制後仍有缺口的,可專項向中央機構編制部門報告。2016年規定2016~2020在基數內按25%比例增加行政編制,高於基數部分按照40%增加行政編制。長期這樣增加編制,肯定會對科學的編制管理帶來影響。且這樣的政策對一些軍轉安置量大的地市來說,編制仍然是不夠的,在這個基礎上,還需要實行所謂「先進後出」,實際上就是安置計劃衝擊了科學的編制管理。
4.與公務員建設的專業化要求不符。
國家的現代化管理,要求對公務員實現專業化。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要注重培養能力、專業精神,增強幹部隊伍適應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的能力。這些年來,面向社會的公務員考試錄用,都有明確的專業要求。隨著我國985高校的數十倍擴招,考試進入公務員隊伍的都是受過專業訓練的本科生、碩士生和博士生。同時機關內部的晉升,也要求公開平等競爭,不少的單位還開展了競爭上崗。而軍轉幹部長期從事的是與國防相關的各個工作,只有極少的部分專業和從事的工作與地方完全相同。同時部隊軍事工作的要求和環境與地方有很大的差別,在這樣的情況下,轉業幹部要和地方專業化的幹部同樣競爭,確實面臨很多困難。除少數人員外,大多數轉業幹部進入地方機關單位後,適應起來有相當的難度,發展得並不是很好。
二是自主擇業方面的問題。
1.自主擇業軍轉幹部年齡偏大,已經不是就業創業的最佳年齡。
自主擇業實施以來,各地軍轉工作部門認識到,自主擇業成功與否的關鍵,是軍轉幹部到地方後創業就業開展得如何,個人作用發揮得如何。因此,這些年以來,在國務院軍轉辦的帶動和示範下,各地紛紛對自主擇業軍轉幹部開展了不同形式的培訓和創業就業服務。從統計數據看,各地的創業就業率平均達到了70~80%,但實際上,在對自主擇業軍轉幹部進行訪談時,大多數處於勉強對付狀態。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自主擇業幹部的年齡一般在40多歲,對到地方來面向市場重新開始尋找新職業、新的工作,年齡工作已經偏大。
2.政策導致自主擇業軍轉幹部的分布與市場的需求錯位。
自主擇業軍轉幹部是按照安置地的待遇來確定軍轉幹部的待遇的,因此,越是艱苦邊遠區,越是待遇高。這樣的政策導向是越是艱苦邊遠地區選擇自主擇業的軍轉幹部越多,越是經濟發達地區選擇自主擇業的軍轉幹部越少。比如,2015年,浙江自主擇業比例僅為4.8%,江蘇6.2%,廣東11.1%。而西藏自主擇業比例高達97.9%,新疆86.4%,青海76.2%,黑龍江64.9% 。實際上,由於環境和發展水平的限制,在西藏、新疆和青海軍轉幹部的就業創業很難,而經濟比較發達和比較活躍、就業創業相對比較容易的浙江、江蘇和廣東,由於政策原因,只有極少的軍轉幹部選擇自主擇業。
3. 管理服務跟不上,自主擇業軍轉幹部有失落感。
根據有關文件精神,省一級依託軍轉部門建立自主擇業軍轉幹部管理服務機構,負責政策解釋及退役金、培訓經費的宏觀管理,地市具體落實。管理服務工作以街道社區為主,通過社區對自主擇業軍轉幹部進行具體的管理。但實際上,由於編制和人員、經費的限制,加上街道社區各種任務繁重,除了極少數自主擇業軍轉幹部集中的地區外,很難有人力物力和精力來管理和服務自主擇業軍轉幹部。
4. 待遇政策不盡合理,自主擇業軍轉幹部有意見。
由於自主擇業軍轉幹部的待遇政策參照系比較多,基本工資項目是與部隊現職幹部相聯繫,按現職軍隊幹部工資的一定比例折算; 退役金的調整與退休軍隊幹部相聯繫,軍隊退休幹部怎麼調待遇,自主擇業軍轉幹部也怎麼調待遇; 有的項目與安置地的公務員相聯繫,比如住房、醫療、取暖、降溫等都執行當地公務員的相關政策。各地落實住房補貼政策不一,這些狀況導致同樣的軍轉幹部在不同地區的待遇差別,引發了一定思想波動。
3.新安置制度可能忽略的問題
頂層設計雖然站位高遠,未來形勢一片大好,但是卻忽略了個體的訴求和呼喊。
1.長期幹的意願不強原因出在個別制度上,並不是待遇尊崇問題。
近20年來,作為幹部的主力來源:國防生和軍校生(10%立功提幹或者幹部子女,30%軍隊考學,60%地方高考入伍),其中的國防生和高考軍校生,他們大多是出身農村的天之驕子,他們空有一身工科技能,奈何部隊不能給他們提供一個施展的平臺,造成一批批的拔草博士、除糞碩士,他們要離開的原因是沒有事業平臺和發展;邊遠艱苦、駐地小縣城的幹部,長期兩地分居、照顧不到妻兒老小,抖音刷著令人羨慕的北上廣深的繁華和財富,他們要離開的原因是沒有足夠的收入支撐起城市夢;最後是共性的管理問題,美俄歐等外軍軍官普遍不住營區,依託社會保障,尊重個性和隱私成為基本原則,而我們上層設計的美好制度一落實,就成了以磨平個性製造工具人為目的,各類奇葩的挖掘隱私統計,駕照號、車保險號、私家車行車路線審批、微信好友列表。
2.留在發達地區是選擇工作的第一考量,而不是興趣。
央行統計調查司公布2019年戶均資產317.9萬,李克強總理在2020年說到,我國還有6億人月收入不足1000元。同時,香港、北京、上海長期居世界城市房價Top10,妥妥的世界最發達城市Top10。你說魔幻不魔幻?北上廣深加成渝四大城市群分布了我國一半的人口。這便是我的國,貧富和人口分布極不均衡,而且進一步加劇中。
大城市所附帶的資源如此之多,以至於高中生先選城市後選學校,大學生先選城市後選工作,當然往往兩者也是一致的。作為軍人,自然也把留在大城市作為第一選擇,可是現狀是我軍遠程投送能力不強,陸上國境線漫長,衝突多發,改革移防可能大,無法安定下來。這些也是導致兩地分居的最大原因,配偶也渴望流向大城市。
在頂層設計中,把轉換工作不順利歸結為沒有找到興趣和特長,因此把軍職培訓放在幫助軍轉在發掘興趣和特長。興趣在這個時代對於絕大多數人是一個奢侈品,大學生選擇工作的考慮永遠是收入,選擇遠比努力更重要,因此所有人一窩蜂湧入網際網路和金融。軍轉作為錯過了白金髮展期的待業青年,要想追趕同齡人,必然選擇更快的車道,而不是情懷裡的興趣。
3.錯誤估計了我國社會現在和未來的嚴峻就業形勢。
大學擴招20年以來,畢業生整整增加了10倍,學歷貶值速度才是通膨Top1。2020年,中美貿易戰、新冠疫情影響,畢業生就業形勢嚴峻,以至在考研後臨時增加22.77%招生名額緩解就業壓力,預計到2030年,本科生招生規模1200萬,研究生規模150萬。你問我,拿著老掉牙學歷的2萬軍轉通過幾個月的軍內培訓,去跟1350萬22歲的小夥子搶工作,憑什麼?
未來,中美長期對抗,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會全力遏制中國的崛起,當然中國的復興是誰也阻擋不了的。但是,在這種對抗下,就業形勢只會越發嚴峻,裁員潮恐怕也不可避免,以後能找到對口專業的恐怕起碼要雙一流碩士了,大部分人只能從事服務業等非技術工種了。你問我,脫離社會很多年的軍轉,怎麼才能去搶佔研發等高端技術工種?不知道!
草案中鼓勵軍轉參與全民創業,全民創業本來就是為了解決就業壓力大,結構不合理而來的,結果到今年就轉變為地攤經濟了。一個軍轉,沒有行業深耕經驗,沒有行業資深人脈,究竟能怎麼創業?難道又是餐館商店服務業?一家老小全指望的退役金,一把全投到商海裡,想想也不寒而慄。你問我,工作經驗為零的軍轉,怎麼去跟行業翹楚、資本巨鱷去同場競技?不知道!
4.未考慮到個人自由選擇的意願,通過名額控制必然積極性不高。
所有的頂層設計,都沒有考慮過個人自由選擇的意願,也沒有嘗試放開自由選擇的魄力,僅僅用全國平均收入,大學生找工作平均薪資,這樣的平均化數據來思考軍官,這就產生了認知偏差。現階段,離開意願強烈的大部分是高考入學的軍官,他們大多雙一流水平,985也不在少數,如果拿雙一流和985作參考系,這部分人在部隊所獲得的成長和收入又怎麼樣?由於認知偏差或是不願道破的緣故,方案都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最後必然是按下葫蘆浮起瓢,不能做到根除病灶。
後記:你問我,職業化之後怎麼辦?我只能告訴你好好幹,因為只有好好幹,才能在實現人生理想的同時,給予一份優厚穩定的保障。當然,如果心不在此, 也不必強求,早日逐月也不失為一種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