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世錦:中國經濟增速或高於全球6個百分點,今後十年的增長潛能在...

2020-12-16 新浪財經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

導讀:劉世錦表示,今後10年,中國經濟的大多數增長潛能都會出現在都市圈、城市群範圍之內。中國應構建一個以都市圈、城市群建設為龍頭,產業結構、消費結構轉型升級為主體,數字經濟、綠色發展為兩翼的「1+3+2」的結構性潛能框架。

來 源丨21世紀經濟報導(ID:jjbd21)

記 者丨夏旭田

編 輯丨李博

在近日舉行的2020年施耐德電氣創新峰會上,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劉世錦發表演講稱,今年上半年的中國經濟經受了疫情帶來的極端壓力測試,整體表現超出預期,三四季度,中國經濟增長速度可能會恢復到5%到6%的水平,全年爭取實現3%的增長。

劉世錦強調,未來中國必須更加注重發掘經濟的結構性潛能,中國應構建一個以都市圈、城市群建設為龍頭,產業結構、消費結構轉型升級為主體,數字經濟、綠色發展為兩翼的「1+3+2」的結構性潛能框架。

在此過程中,中國面臨著基礎產業效率不高、中等收入群體規模不大、基礎研發能力不強的三大短板,中國亟需以彌補三大短板為目標,打好「新三大攻堅戰」,能否打贏這場「新三大攻堅戰」,也決定著中國能否邁過中等收入陷阱。

圖/新華社

中國經濟增速或高於全球6個百分點

在上述峰會上,劉世錦表示,今年上半年經濟數據總體上符合預期,二季度GDP增長速度達到3.2%,要好於預期。今年上半年的中國經濟經受了疫情帶來的極端壓力測試,並展現出超出預期的韌性。

比如,年初所有人都預計中國出口可能大幅度下降,但從實際情況來看,只出現一個小幅的負增長,這反映中國的出口韌性很強,競爭力也很強,能夠經得起大風大浪。

「總的來講,中國經濟二季度是好於預期的,中國預計三四季度如果情況正常的話,經濟增長速度可能會恢復到5%到6%的水平,全年爭取實現3%的增長。」

他表示,今年中國經濟的相對增長率可能會更高,所謂相對增長率是指中國的增長率和全球平均增長率之間的差額,2019年中國的增長速度是6.1%,全球是2.9%,兩者相差3.2個百分點,即是中國經濟的相對增長率。

劉世錦表示,假定今年中國增長速度能達到3%,按照相當樂觀的估計,全球經濟增長可能達到-3%,兩者相差6個百分點。也就是說中國的相對增長率可能會由去年的3.2個百分點會上升到今年的6個百分點,可見中國經濟增長仍然韌勁十足。

在宏觀政策上,他表示,目前還未到收緊的時候,但中國現在可能需要做好兩件事:

一是要防止資金刺激泡沫,要穩定宏觀經濟槓桿率,防控金融風險。

二是中國經濟中的部分行業、部分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服務業受衝擊較大,需要資金的進一步支持。

打造「1+3+2」結構性潛能框架

展望未來,劉世錦認為,中國應把注意力更多地轉向發掘中國經濟的結構性潛能。

他認為,中國經濟多年來保持高速增長主要靠的是結構性潛能。什麼是結構性潛能?簡單來說,就是中國作為一個後發經濟體,在技術進步、產業結構和消費結構升級、城市化進程等方面所擁有的發展潛能。

在他看來,中國的結構性潛能可以分為兩方面。

一方面是「跟跑」的潛能,目前中國人均收入也就1萬美元,發達經濟體多數是在4萬美元以上,美國達到6萬多美元,這中間至少有3萬美元的差距。

另一方面的潛能是「並跑」甚至「領跑」的潛能,即新湧現出來的經濟潛能。這主要包含兩個方面,其一是數字經濟的潛能,其二是綠色發展的潛能。

在此基礎上,劉世錦提出,中國應構建一個以都市圈、城市群建設為龍頭,產業結構、消費結構轉型升級為主體,數字經濟、綠色發展為兩翼的「1+3+2」的結構性潛能框架。

圖/圖蟲

都市圈、城市群打開增長新空間

具體來講,「1」是指以都市圈、城市群發展為龍頭,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打開新空間。

劉世錦指出,都市圈、城市群能夠產生更高的集聚效應,帶來更高的要素生產率。這麼多年大量年輕人都在走向大城市,特別是一線大城市以及其周邊的一些都市圈區域,今後10年,中國經濟的大多數增長潛能都會出現在都市圈、城市群範圍之內。

劉世錦強調,都市圈和城市群要加快空間規劃制定和公共資源配置領域領域的改革。

中國現在做的空間規劃、城市規劃,應當落實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原則,而人口的流向反映的就是市場的力量。所以,中國應該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原則,推動以人為中心的城市化,在建設用地指標、公共資源配置、財政補貼資金等方面要按照人口的流向進行分配。

「城市規劃很嚴肅,很重要,一定時間以後要根據人口流向的變動進行適當的調整。」他表示。

補齊短板,中國要打「新三大攻堅戰」

「3」指的是實體經濟循環的三個層面:

第一是基礎環節,劉世錦指出,中國的基礎產業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行政性壟斷、競爭不夠、效率較低的問題,需要開放競爭,提升效率,降低全社會的基礎性成本。

第二是主體環節,中國要推動消費結構和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關於消費結構升級的重點,對低收入階層來講,主要是要增加商品消費,對中高收入階層而言,主要是擴大服務性消費。而產業結構升級主要是要通過優勝劣汰提升中國在價值鏈上的位置,提高要素生產率。

第三是高端環節,在這方面中國要加強基礎研發和源頭創新的能力建設,為長期創新打牢基礎。

劉世錦指出,在實體經濟循環過程中,中國經濟面臨著「三大短板」,即基礎產業效率不高的短板、中等收入群體規模不大的短板、基礎研發能力不強的短板,中國必須針對這些短板,打好一場「新三大攻堅戰」,能否打贏這場「新三大攻堅戰」決定著中國經濟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對於補齊三大短板,中國應當推出一系列相應的改革,比如在石油、天然氣、電力、鐵路、通訊、金融基礎產業領域,在放寬準入、促進競爭上應該有一些標誌性的大動作,通過加強競爭,提升效率,降低實體經濟和全社會生產生活的基礎性成本。

中國在消費結構和產業結構升級上,特別需要改進和完善社會政策,加強公共產品的改革,在中國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以後,把中等收入群體倍增作為下一個重要的戰略目標。

中國有14億人口,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消費市場,中國要把龐大的國內消費市場轉化成一種商業模式,通過商業模式的發展再提升技術水平的提升。

「人口多、市場規模大的中國容易率先形成商業模式的創新,中國應把世界上最大的消費市場這樣一個潛能,轉化成中國的生產能力和創新能力,成為產業鏈效率高、應變能力強、最具競爭力的生產基地和創新大國。」

圖/視覺中國

發展數字經濟和綠色發展

所謂「2」,指的是數字經濟和綠色發展,劉世錦認為,這是發掘新結構性潛能的「兩翼」。

劉世錦建議,未來中國要用數位技術改造實體經濟,實現實體經濟的數位化,這有利於資源的高效配置,實現經濟的全方位的優化和提升。

新基建就是中國發展數位技術、數字經濟的一種努力。他指出,在以數字經濟基礎設施為主的新基建領域,要更加注重平臺的建設。同時,新基建的投資主要是企業在投,什麼時候投,投多少,用什麼方式投,應當讓企業自己來決定,政府最重要的是要給企業創造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

在綠色發展方面,中國需要形成一些新的共識,綠色發展包括但不限於環境保護,還包括綠色消費、綠色生產、綠色流通、綠色創新、綠色金融等,這構成一個新的完整的綠色經濟體系。

劉世錦強調,綠色發展和經濟增長絕非對立的關係,而是一種相互包容、相互促進的關係。綠色發展也並不是對中國傳統發展方式的修修補補,而是一種更具活力和競爭力、更加符合可持續發展要求的一種新的發展方式。

「簡單說,構建結構性潛能框架就是一個龍頭引領,補上三大短板,兩隻翅膀賦能,這一框架不僅是今年下半年、明年經濟增長的基礎,更加是未來至少十年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的引擎。」劉世錦說。

本期編輯 黎雨桐

相關焦點

  • 劉世錦:中國與發達國家重要區別是結構性潛能大而非依賴刺激政策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劉世錦。新京報貝殼財經訊(記者 侯潤芳)11月29日,在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主辦的第十八屆中國改革論壇上,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劉世錦表示,隨著經濟恢復到正常增長軌道,宏觀政策也要相應回歸正常狀態。
  • 重磅經濟數據:中國三季度GDP增速6.5% 增速回落至十年新低
    摘要:中國三季度GDP同比增長6.5%,低於前值的6.7%。6.5%的增速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的最低。中國三季度GDP同比增長6.5%,低於前值的6.7%,也不及分析師預期的6.6%。6.5%的增速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的最低。
  • 劉世錦:15年後,中國人均GDP四萬美元如何達到?
    主旨演講者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劉世錦帶著自己的解讀,和大家分享了他眼裡的中國中長期經濟發展之道。 如何理性看GDP指標的應用?就業指標、匯率的現階段價值 幾乎所有國際機構的預測都表明,中國今年全年的經濟增長會在2%上下,是唯一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
  • 中國潛在產出增速與「十四五」期間經濟增長
    由於統籌防疫得力和逆周期政策調節,讓中國經濟逐季改善,-6.8%、3.2%、4.9%……前三季度經濟增速「深V」反彈,成為全球唯一實現全年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我國經濟長期增長中樞仍然處於正常運行軌道。那麼,「十四五」期間中國經濟增速趨勢如何?國內經濟能否保持平穩增長?這一系列關鍵問題亟待給出明確的答案。
  • 杭州交出2017年亮麗成績單 GDP增速8% 高於全國1.1個百分點
    圖片來源:杭州發布  時報訊 昨日下午,杭州市統計局和國家統計局杭州調查隊發布了2017年杭州經濟運行報告,2017年杭州GDP增速8%,增速高於全國1.1個百分點。  電子商務產業增加值增長36.6%  信息經濟成為增長主引擎  2017年杭州GDP增速高於全國1.1個百分點,信息經濟的主引擎作用不得不提,2017年杭州信息經濟實現增加值3216億元,增長21.8%,高於GDP增速13.8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50%;佔GDP比重為25.6%,
  • 劉世錦:如何理解經濟增長階段轉換
    劉世錦在經歷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長後,從2010年第一季度開始,中國經濟增速逐步回落,迄今已有8年時間,是不是已經穩住了、觸底了,仍是眾說紛紜。這個時期的經濟態勢和起因,是50人論壇歷屆年會和其他會議、有關研究成果的重要議題。這裡我想就這個問題的理解和研究過程做一個回顧和討論。
  • 為何經濟增長目標為6.5%? 1個點對應200萬人就業
    「更好結果」意味探底結束嗎  有專家認為,中國經濟有望從L型的「一豎」過渡到「一橫」  2016年,中國經濟四個季度的經濟增速分別為6.7%、6.7%、6.7%和6.8%,這讓不少人認為,今年經濟增速目標或會調高。然而,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卻將GDP增速目標下調至6.5%左右。
  • ...上半年GDP增長8.5% 增速比全國和全省分別高出1.7個和0.7個百分點
    初步核算,鄭州上半年生產總值完成4611.4億元,同比增長8.5%,高於全國、全省,實現了時間過半,任務過半。  上半年鄭州GDP增長8.5%,高於全國、全省  上半年,鄭州GDP增長8.5%,增速比全國和全省分別高出1.7個和0.7個百分點,在全國增速與今年一季度持平和全省小幅回落的情況下,鄭州市經濟增速比一季度提高0.4個百分點,經濟增長水平好於全國、全省。
  • 【博智宏觀論壇】劉世錦:以深化改革開放擴內需、穩增長
    2018年8月20日,由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主辦的博智宏觀論壇第三十一次月度例會召開。會議主題為「新時期如何擴大內需」。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劉世錦主持會議並發表評論。
  • 報告:中國GDP每降1個百分點或拉低韓0.6個百分點
    【環球網報導 記者 李小飛】據韓聯社10月9日報導,韓國開發研究院(KDI)9日發表的一份有關中國經濟形勢的報告顯示,中國經濟增長率每下滑1個百分點,韓國的經濟增長率將相應下滑最多0.6個百分點。報告指出,中國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實施大規模的財政擴張政策和貨幣寬鬆政策,對世界經濟危機擔負起緩衝作用,但之後中國出現企業效益下滑等投資過剩的副作用。若中國經濟增速在調結構和去過剩過程中下滑1個百分點,將衝擊韓國對華出口,拖累對華直接投資韓企的盈利能力,直接造成韓國經濟增速下滑0.2個百分點。
  • 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宏觀經濟年終之辯!餘永定回應「保6」
    來源: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作者:CF40研究部宥朗 臨近年底,經濟學界展開「保6」大爭論。我國2019年三季度GDP實際同比增長6.0%,觸及1991年以來新低,且低於全球金融危機時的GDP增速,引發各界關注與憂慮。
  • 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 2017年全球經濟良好收官
    中新社北京1月6日電 (記者 劉長忠)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6日發布的全球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CFLP-GPMI)顯示,2017年12月份全球製造業PMI為56.3%,環比上升0.5個百分點,連續兩個月環比上升,持續五個月在55%以上較高水平,創出年內新高。
  • 5月出口額增長1.4% 增速回落6.8個百分點 專家稱因「補交貨」效應...
    每經記者:張懷水 每經編輯:陳星4月中國出口表現亮眼,按人民幣計價,不僅出口增速年內首次轉正,而且同比大幅增長8.2%。5月我國出口繼續延續正增長趨勢,但增速較4月回落6.8個百分點。疫情全球擴散對全球經濟帶來衝擊,在全球需求顯著萎縮的情況下,亞洲周邊國家出口普遍下跌,我國出口增速放緩在意料之中。研報分析稱,疫情全球擴散對全球經濟帶來衝擊,全球綜合PMI連續3個月低於40%,5月份為36.3%。美國、歐元區、俄羅斯、巴西等製造業PMI都處於歷史低點,5月份分別為39.8%、39.4%、36.2%、38.3%。
  • 2021年中國經濟增長速度的預測分析與政策建議
    依據經濟增速隨人均 GDP提高而呈波浪形下降的理論和中國經濟增速將高於同等發展水平經濟體的結論,我們對 21 世紀上半期中國經濟增速作出如下預測。預計 2041—2050 年中國經濟增速將開始進入「3時代」屆時中國經濟年平均增速為 3.8% 左右,較 21 世紀 30 年代的年平均增速降低 0.7 個百分點。
  • 前三季度四川GDP同比增長2.4% 高於全國平均水平1.7個百分點
    工業方面,前三季度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2%,增速比全國平均水平高2個百分點,比上半年回升0.7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品銷售率為98.1%。工業利潤加快回升,自4月份工業利潤實現增長以來,增速逐季加快,1—8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1820.4億元,同比增長4.2%。分行業看,41個大類行業中有23個行業增加值保持增長。
  • 中國11月財新綜合PMI為57.5 提升1.8個百分點
    來源:財新網此前公布的11月財新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錄得54.9,高於10月1.3個百分點,創十年來新高。在此拉動下,11月財新中國綜合PMI提升1.8個百分點至57.5,創下2010年3月後最強勁增速。
  • 鉅派協辦2020中國經濟論壇落幕,「雙循環」和「十四五」發展新格局
    在鉅派投資集團協辦的「 2020中國經濟論壇」上,劉世錦提出:今年新冠疫情橫掃全球,中國經濟先受到疫情衝擊,但是率先恢復,走勢基本符合預期,三季度增速已達0.7%,全年可力爭2%左右的增長,是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唯一的正增長地區
  • 6.9%!中國經濟增速2011年以來首次加速 該怎麼看?
    6.9%,增速較2016年提高0.2個百分點。0.6個百分點。新產業新產品蓬勃發展,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1.0%,增速比規模以上工業快4.4個百分點;工業機器人產量比上年增長68.1%,新能源汽車增長51.1%。經濟結構繼續優化。
  • 理解7%左右經濟增長目標的三個維度
    2015年中國經濟的主要預期目標為7%左右,這是今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目標背後是中國經濟增長及當前宏觀調控的基本邏輯,要全面理解,有三個維度不可或缺。    7%左右:一個全球居先的速度    2014年,在國內外複雜的經濟環境下,中國GDP實現了7.4%的增長,總量達到63.6萬億元,首次突破10萬億美元。    從全球範圍來看,中國的增長高於100多個國家的GDP總和,領跑全球主要經濟體,仍處於中高速增長的檔位。
  • 劉鶴:中國經濟改革已經產生全球的正面外溢效應
    今後幾年中國的宏觀經濟政策、結構政策、改革政策、社會政策都將圍繞這個總要求展開。從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的轉變,是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中國正處於從人均收入8000多美元向1萬美元、進而向更高水平邁進的歷史階段。在這種情況下,高質量發展的主要內涵就是從總量擴張向結構優化轉變,就是從「有沒有」向「好不好」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