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肌肉,你的貼身護衛。無論你是什麼體型,我們600多個兄弟遍布你的全身,你所有的外在動作都不能離開我的帶動和保護。
例如,人在跑步的時候,骨骼大哥——膝關節會承受自身4-5倍體重的壓力,非常辛苦,而擔負支撐和保護作用的保衛團隊就是我們——肌肉。
在你年紀變大、意外損傷或者長期勞損,並且平時不注意鍛鍊的情況下,我們越來越脆弱,當保護不了骨骼關節的時候,你就會酸疼難忍。
你去醫院被診斷出了各種疾病——頸椎/腰椎/關節炎……之後,外服藥物並且經歷理療/敷貼等各種治療,但是仍然久治不愈或者很快復發。
是因為你在消炎和舒緩的同時沒有關注到我是否健壯,缺少我們保護的你永遠避免不了疼痛的如影隨形。
本期特邀嘉賓團隊↓
胡志俊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康復醫學科主任
檀志宗
上海體育科學研究所競技體育
一中心副主任
張鵬
上海體育科學研究所競技體育研究二中心副主任
走進肌肉的世界!
01
肌肉的作用
我是人體中唯一能夠快速舒張/收縮的組織,在大腦中樞和外周神經的支配與協調下,帶動骨骼完成每個動作,維持著人體正常的形態,還幫助控制你的體重和促進心肺健康。
大部分人注意到我,是因為經過科學的訓練,我還能讓你完成各種複雜的專項動作,如舉重、跑步、球類、舞蹈等以及我流暢的線條會讓你的外型更有魅力。
但是,不僅是健美教練需要關注我,其實作為普通人群,更應該關注我,因為是我的強壯讓你較少身體的疼痛,更開心地生活,並且顯得更加年輕和長壽。
為什麼老年人更容易被保健品打動?因為他們的肌肉不夠強壯而造成的久治不愈的慢性疼痛更多。
02
消炎止痛≠康復治癒
長時間久坐、看手機/電腦的人群,頸肩痛、腰腿痛也常相伴左右,表現為疼痛和活動受限。
醫生可能會診斷你出現了腰椎間盤突出、頸椎病、肩周炎、骨盆前傾等問題。通常,你會做各種物理治療,如紅外線、熱療、電療、針灸等,並且內外服藥消炎止痛。
可多數情況下,久治不好是因為人們忽略了如何恢復我——肌肉的功能。長期的低頭玩手機或電腦前工作,沒有固定的身體鍛鍊,讓我無法勞逸結合——讓頸項後部及腰背部過度被動牽拉,我負擔的太多,就會疲憊不堪。
久而久之,我僵硬、酸痛、活動受限……你就會感到頸肩腰腿等你們經常使用卻疏於鍛鍊的部位疼痛難忍!
即使是關節、韌帶、肌腱出問題了,我們忠心耿耿的肌肉也永遠是打斷骨頭連著筋的重要關聯方。
即使炎症消除了,暫時不痛了,而由於肌肉功能的下降,過不了多久,您還會再次發生同樣的問題,甚至更加嚴重的其它傷痛!
03
休息≠停止鍛鍊
人體的活動依賴我的主動保護。通常,一些和人類活動相關的傷病,需要加強針對性的肌肉功能鍛鍊,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運動康復。
爭取讓我的兄弟們在神經系統的協調下,更加的團結協作,發揮出最佳的功效,維持人體正常的生活能力和專項運動能力。
此外,一些糖尿病、心腦血管病、高血壓等患者依靠科學的運動康復,增強我的代謝能力,也能夠起到很好的輔助治療作用喲!
因此,運動康復適合於不同年齡段的各種慢病患者,特別是適合於運動系統的慢病和術後的康復治療。
例如
膝關節手術後的康復治療過程中,在不同的康復階段,都可以採用運動療法。
在急性期,重點是消腫止痛,改善關節活動度。在不影響患側膝關節的前提下,可以進行鄰近關節,如髖關節和踝關節的功能活動,從而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消炎止痛。
在急性期之後,漸進性加大患膝關節的活動度練習和負重練習,提高下肢的神經肌肉控制能力,改善大腿前後肌肉的功能性和均衡性。
在康復後期,進一步加強患側周圍肌肉的功能能力和運動能力,尤其力量和控制能力訓練,提高收縮速度和爆發力素質。
04
別用養身館/按摩店代替科學治療
讓肌肉康復的「處方」如何開?「醫生和運動專家」聯合起來會做以下工作:
了解患者的一般性資料,包括年齡、性別、職業;
醫生對患者傷病進行明確診斷,包括疼痛的部位、性質、誘發的原因和機制;
由運動康復專家對患者身體運動功能進行科學的篩查和評估,包括身體姿態、運動鏈不同環節的動作功能篩查,查找可能存在的形態上的異常,如脊柱側彎、骨盆前傾、O型腿等,以及可能存在的功能上的薄弱環節,如常見的臀肌薄弱、大腿後群肌肉緊張、兩側肌力存在明顯差異等。
醫生開具臨床處方,利用物理治療、手法治療、小針刀等多種治療方法,對患者的症狀如疼痛、關節活動度受限等進行治療。
運動康復專家制定運動處方,針對人體的薄弱環節,從弱鏈環節上的肌肉功能角度出發,有的放矢地制定運動計劃,漸進性改善運動功能。
定期測試與評估。針對運動康復進展效果,階段性測試與評估,調整運動處方。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人們越來越關注自身健康,各種養生館、按摩店、水療館、健身房隨處可見。
身體出現疼痛時,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身體太累了,需要好好休息放鬆——去養生館、按摩店和水療館進行被動的放鬆和按摩,還有一部分人會去健身房,找健身教練幫忙治療和康復。
不過,如果這種服務沒有很好緩解您的疼痛時,建議大家到醫院尋求醫學專家的診治。
05
常見案例
案例一:髖關節股骨頭置換術
髖關節股骨頭置換術在老年人中日益增多。做完手術之後,患者臥床休息已成為共識。但是,是不是此時患者什麼都做不了呢?當然不是。
早期功能活動,早負重下地更有助於患者恢復行走功能。即使術後一周臥床時,可需要較早地進行遠端關節的活動,包括股四頭肌的靜力性收縮,抬高患肢的被動活動,患側膝關節和踝關節屈伸活動等。
軀幹、上肢和下肢健側更要加強運動,促進全身血液循環,避免久臥引起肌肉的瘦弱、關節酸痛。隨後逐漸舉拐下地行走,保持患側中立位的站立、行走等,能夠較快地恢復功能,避免髖關節周圍的肌肉萎縮。
因此,患者一定要改變有傷病就被動休息的傳統觀念,通過肌肉的主動性功能活動,加快血液循環和淋巴回流,儘快消腫止痛,漸進性改善關節活動度,加快傷病的恢復進程。
案例二:腰腿疼
對於久坐人群、有啤酒肚的人、經常穿高跟鞋的女士以及孕婦,常出現一種共性的體姿。
從身體側面看,骨盆前傾,腰椎生理前屈較大,臀部翹起,常有膝關節過伸,這就是所謂的「下交叉症候群」。
他們容易出現腰痛,有的人還會出現膝關節疼痛。所以,臨床上見到腰痛也許不是單純的腰肌勞損,那麼它的原因是什麼呢?
是因為久坐彎腰,圍繞在骨盆附近我的兄弟們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主要表現在骨盆前上方的腹直肌變弱,而後上方的豎脊肌變得緊張,骨盆前下方的髂腰肌、股直肌變緊,而後下方的臀肌變弱。
概括說,這種病症通常腹部和臀部比較薄弱,背部和大腿前側又過於緊張,側面看形成了一個交叉,由於肌肉失衡,骨盆受到的力發生變化,從而引起了骨盆前傾。當遇到下交叉症候群的時候,僅僅依靠腰痛的局部治療是不夠的,解決它的發病機制才是關鍵。
運動康復專家依靠科學的個體功能評估,針對上述肌肉進行功能鍛鍊,激活薄弱的肌肉並增強力量,讓緊張的肌肉得到放鬆和拉伸,矯正了肌肉失衡,就可以恢復骨盆的正確位置,疼痛自然就消失啦。
總結
不運動的人,長期保持一個姿勢,尤其是不良姿勢,會帶來酸疼;運動的人,如果是錯誤的運動模式,也會造成損傷;如果你也遭遇了酸疼的折磨,久治不愈,請一定關注肌肉的正確鍛鍊。
健康,不在於花了多少錢,更在於大家的正確認識噢~
點擊查看往期精彩
傅小龍:什麼是放療?來聽X射線的作戰計劃牟姍:我是你的腎!最討厭你吃太鹹、熬夜施寶民:闌尾只是個會發炎的無用器官?王韜:腰腿疼總治不好?可能是這齣了問題!章一新:我是萬人厭的傷疤,你會處理我嗎?陳海泉:發現肺部結節怎麼辦?"隨訪or手術"茅建春:溼氣有這麼多壞處!快來看祛溼方法朱劍鋒:近視分「真」「假」!這些護眼誤區你別碰!茅益民:小心,肝!得了脂肪肝怎麼辦?林靖宇:心臟不難受,為什麼還要查心電圖?許迅:保護孩子視力,家長必備用眼知識在這裡程黎明:脊椎——背後默默保護你的「大佬」汪昕、丁晶:腦神經元來告訴你為啥會「羊癲瘋」~杜鵑:身體裡的潛伏者!帶狀皰疹都因為TA陳昶:我是你的肺泡,我拼盡全力讓你自由呼吸王琛:便秘的問題,請看這條「有味道」的微信孟旭:你的心裡長著一個開關,TA不好了,整個人都會不好
本期支持: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
欄目合作:市衛健委
漫畫:醫學也要好玩兒
編輯:景雯、阮天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