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開學季,時光網的編輯們絞盡腦汁想做一期應景的策劃。正巧前不久《好萊塢報導者》評選出了2017年北美電影院校25強和國際電影院校10強,我們各取前5名,以此為標準,盤點一下那些名校畢業科班出身的知名導演。
北美篇
1.南加州大學(USC)
南加州大學電影藝術學院是全美最古老、最大、最享有盛譽的電影學院。它位於洛杉磯,緊鄰好萊塢,絕佳的地理位置成為學校的一大優勢。
喬治·盧卡斯(生於1944)
他可能是USC最具影響力的校友了,
《星球大戰》系列讓他名垂千古。2006年,盧卡斯宣布給學院捐贈1億7500萬美元,成為學院獲贈的最大一筆個人捐款。
上世紀60年代,盧卡斯進入USC學習電影,上學期間他製作了多部短片,包括早期版本的THX1138,其後更成為他首部長篇故事片。60年代中後期就讀於南加大的一幫電影人,包括
喬治·盧卡斯、
沃爾特·默奇(著名剪輯師)、
哈爾·巴伍德(
《第三類接觸》編劇)、
約翰·米利厄斯(
《現代啟示錄》編劇)等,被稱為「電影小子」 (The Dirty Dozen),他們都憑藉著技術創新在好萊塢工業體系下獲得巨大成功。
有意思的是,曾經有導演以盧卡斯在南加大的求學故事為藍本,一本正經地拍攝了一部名為
《盧卡斯情史》的短片。
朗·霍華德(生於1954)
他曾憑
《美麗心靈》獲得奧斯卡的認可,而
《達文西密碼》讓全世界的觀眾記住了他。
朗·霍華德曾在南加大學習電影,但是並沒有拿到畢業證。不過,USC還是把他列為榮譽校友之一啦。目前他也參與了學長盧卡斯的
《星球大戰》系列中去,正忙著拍「韓·索羅外傳」電影。
羅伯特·澤米吉斯 (生於1952)
澤米吉斯曾表示,他在南加大上學時的課程非常難,而且教授們總是跟他們宣揚,在電影這一行混是多麼艱難。不過他並沒有因此感到不安。
在學校期間,他和
鮑勃·蓋爾(
《回到未來》系列編劇)成為了好朋友。他曾回憶道, 「USC的研究生們都有一種知性主義的傾向…因此我跟鮑勃互相吸引,因為我們都想拍好萊塢式的電影。我們對法國新浪潮沒有興趣。」後來他也的確在好萊塢主流電影圈獲得巨大成功。
馬特·裡夫斯(生於1966)
在校期間,他曾跟別人合寫了一個劇本,這個劇本後來發展成了史蒂芬·席格主演的電影
《潛龍轟天2》,他是署名編劇之一。另外,南加大的一些老師似乎對他影響深遠,今年2月他曾發推悼念剛剛去世的老師David Shepard,「我將永遠不會忘記他在USC的默片課。他是一位偉大的老師,且為電影付出了太多」。
2.紐約大學
位於當代藝術中心紐約,背靠百老匯,讓紐約大學電影學院早有取代南加大地位的勢頭。
李安(生於1954)
從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畢業後,赴美國就讀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戲劇系,並順利取得學士學位。畢業之後,他繼續進入紐約大學攻讀電影製作的碩士學位。當時李安和後來成名的斯派克·李是同學,還友情參演了他的畢業論文電影。
李安在紐約大學讀書期間也完成了16毫米短片《蔭涼湖畔》(Shades of the Lake),並獲得臺灣金穗獎最佳劇情短片獎。他自己的畢業作品《分界線》(Fine Line)則是一部43分鐘的劇情片,獲得紐約大學沃瑟曼獎最佳導演獎及最佳影片獎。
李安從紐約大學畢業之後的故事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啦,他失業長達六年之久,全靠老婆養活。但是他沒有放棄做電影的夢想,努力之後終於靠
《推手》和
《喜宴》打開天地。
馬丁·斯科塞斯(生於1942)
他在1960年進入紐約大學念電影系,大學時期曾製作三部短片,《你這麼好的女孩在這裡幹什麼》(1963年)、《那不僅是你,穆瑞!》(1964年)和
《剃鬚記》(1967年)。其中反越戰題材的
《剃鬚記》最為知名。
伍迪·艾倫(生於1935)
以他飛快的拍片速度與數量繁多的電影作品著稱,今年他的第47部電影
《摩天輪》即將上映。他風格多變,尤以
《安妮·霍爾》中主人公無休止地說話「抖機靈」的風格而讓人印象深刻。
高中畢業之後,伍迪艾倫進入紐約大學學習電影,在一門叫做「電影製作」的課程掛了後,就退學了。之後他還曾進入另一所大學學習,但沒有撐過一學期。最終他決定自學。
奧利弗·斯通(生於1946)
如果說人們提到學院派導演,總覺得他們都像史匹柏影片那樣主流 且一絲不苟,那麼
奧利弗·斯通絕對能打破這個刻板印象。他的許多電影都頗具爭議,
《刺殺甘迺迪》和《小布希傳》因政治立場惹來爭議,而
《天生殺人狂》則因展現肆無忌憚的暴力,且主題顛覆主流道德觀念,被認為是史上最具爭議的影片之一。
奧利弗·斯通從越南參軍回來後進入紐約大學學習,並在1971年獲得電影學士學位,他的老師之一就是
馬丁·斯科塞斯。他曾在採訪中提到,他當時也沒想清楚為什麼要去紐約大學讀電影,背後的主要推動力只是「意識到自己還沒有大學文憑,並且有一項針對退伍軍人的福利政策能夠支付80%的學費」。
3.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戲劇、電影和電視學院,被稱為公立大學的電影天堂。
弗朗西斯·科波拉(生於1939)
科波拉曾導演
《教父》三部曲,
《現代啟示錄》和
《吸血驚情四百年》。他在本科畢業後進入UCLA念電影研究生,讀書期間執導多部短片,包括恐怖電影和軟性情色片。他與吉姆·莫裡森是同學,莫裡森之後成為了著名搖滾樂隊「大門」的主唱。
林詣彬(生於1971)
在談及自己成功的秘訣時,他曾說:「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觀點—這也是UCLA一貫的風格…可以說,UCLA畢業的電影人即使在為大製片廠工作時,也不忘保持獨立的態度。」
4. 美國電影學院 (AFI)
AFI不僅僅是一個致力於推動電影發展的藝術組織,也包含一所公開招生的電影學校。
大衛·林奇(生於1946)
林奇曾獲得5000美元獎學金進入本校學習,他當時的畢業設計後來發展成為電影
《橡皮頭》(1977)。2012年6月,他被美國電影學院授予榮譽博士學位。
派蒂·傑金斯(生於1971)
傑金斯2000年從AFI獲得導演碩士學位。在她獲得如今的成功後,學院官網發文恭喜,並稱學院「一直致力於電影產業中的性別平衡:AFI將近半數的學生為女性」。
達倫·阿羅諾夫斯基(生於1969)
5. 哥倫比亞大學
哥倫比亞大學是這五所學校中唯一的常春藤盟校。
凱薩琳·畢格羅(生於1951)
她曾在哥倫比亞大學讀研,學習電影理論和批評,她的教授包括維託·阿肯錫與蘇珊·桑塔格等知名學者。她曾坦言,對於電影理論的深諳對她導片也產生很大影響。
世界篇
1.澳大利亞電影電視廣播學院
導演
簡·坎皮恩畢業於此。
《鋼琴別戀》當年拿下坎城電影節金棕櫚獎,並提名奧斯卡最佳導演。她也是奧斯卡影史上第二位受到提名最佳導演獎的女性導演,且至今仍是坎城電影節唯一獲得金棕櫚獎的女性導演。
2.北京電影學院
被稱為「中國電影人才的搖籃」。將中國電影推向國際的第五代導演(
張藝謀、
陳凱歌、
田壯壯、
顧長衛等),以及游離於主流之外的第六代導演(
賈樟柯、
王小帥、
婁燁等),主力軍皆來自北京電影學院。但他們不一定來自導演系,譬如張藝謀學攝影出身,賈樟柯則是文學系畢業。
3.墨西哥電影培訓中心(CCC)
CCC與CUEC (Centro Universitario de Estudios Cinematográficos)是墨西哥最負盛名的兩所電影院校。執導
《地心引力》的墨西哥導演
阿方索·卡隆曾試圖進入CCC學習,但由於未滿24歲而被拒絕,只得進入CUEC學習電影。
4.義大利電影實驗中心
(安東尼奧尼)
5.布拉格電影學院(FAMU)
榮登捷克電影百大榜首的導演幾乎都出身於布拉格電影學院,包括
《飛越瘋人院》導演米洛斯·福爾曼,以及
《牛奶配送員的奇幻人生》導演埃米爾·庫斯圖裡卡。前者兩獲奧斯卡最佳導演獎,後者兩獲坎城電影節金棕櫚獎。
(米洛斯·福爾曼)
可謂條條大路通羅馬。然而不變的是求索學習的精神,和對電影的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