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知也,表達也;知道並能靈活應用才是知道,如果只是從表面上獲取,一知半解不是知,而是道聽途說;我們現在學很多知識都是道聽途說的,如何將這些學來的經驗轉換成有用的能力呢;只有靠自己通過已知的去在實踐中按客觀條件和規律去檢驗,才能獲得自己的新知,才是智慧;所以獲得的不一定是自己的;只有能用得出去的才是自己的。知道了,還要能夠說出來;知道的多,說出來的少;知道的不一定是真的,說出來要對自己所說的負責,所以說出來之前要經過篩選,可能有十條建議和想法,到嘴上能夠表達出來的也就一兩條;這就是「智」。有智的人總是能說有用的,就像上乘的功夫,只需要一招制敵,不需要耍太多花架子。獲得知識的途徑有很多,但是要通過思考和實踐來反覆考證知識,這個和表達有很大關係。只有先聽,才能說。
善於說話的孩子,一般是比較開朗和聰明的;相信很多家長都會遇到過。同樣的獲取知識的過程,善於表達的孩子,會將不明白的問題都問出來,然後經過思考,貼合自己的思維和想法,更能夠表達出來。而善於表達的孩子,更想從外面獲得真知,想把自己的想法說給別人聽,也善於從別人那邊獲得有用的部分,在不斷的交流互動中,更善於溝通,更懂得人際交往。在對待事物的認知和使用方面,能了解的更全面一些。性格開朗,是一種理所當然的過程。認知和表達是一進一出,認知的過程就是獲取,表達的過程就是闡明和輸出。經常交際的人,往往能一下子就能抓住問題的核心,善於知曉人性,而不善於表達的人,總是停留在思想意識層次,在表達方面還是小學生。三言兩語就被別人說服了。智力,是輸入和輸出的能力,在這個過程中,輸入有技巧和方法,輸出有方略;也就是學以致用,這個過程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學習和表達能力。一般家長都在孩子3-12歲的時候就讓孩子訓練智力和表達能力,但是這些不是純粹懸空來訓練的,而是要藉助於事物和交際來練習的。
幼少兒英語的學習過程就是這樣,學要有用,那孩子在培訓機構學了之後,複習的過程就是使用的過程,複習的時候由家長陪伴,在和家長一問一答中去思考和總結,去複述和記憶,同時在互動和交流中,鍛鍊孩子表達能力;從小鍛鍊孩子表達能力,不僅僅是耍嘴皮子,而是如何從學習,學習之後的表達。就像我們看到一件事,才能知道如何表達,就「這件事」就是我們表達的媒介。少兒英語的表達就是藉助於教材,老師的口語對話,音視頻,動畫片,或者生活常識的交際,情景模擬,道具和其他的輔助工具,幫孩子去記憶,複習,從而成為孩子能夠掌握的能力。之前說學習就是學問,就是要在學的時候經得起老師提問,自己有問題也要主動去問,在問和答的過程中增加真知灼見,經驗和提升內涵。
家長讓孩子學少兒英語,真的只是為了學英語嗎?相信很多家長不會這麼回答。如果只是為了學好英語,那就在家裡跟著視頻學,記憶詞彙和背英語句子和閱讀,教孩子寫英語就行了,只要能學會就行了,為什麼還要讓孩子跟著中外教老師來學呢?其中看不見的部分往往是更重要的,比如8-15個小朋友組成一個小班,班級中小朋友互動做遊戲,學會交際,團結,幫助,在需要幫忙的時候能主動尋求幫助,在別人有困難的時候也能去主動幫忙,少兒英語教學過程,寓教於樂,孩子學習過程是寓學於樂,這個過程肯定要藉助於事件來表達,這些「事物」就是除了英語元素之外的能幫孩子身心成長的影響因素。如果學習的過程只把當做看書就行了,為什麼很多人還是要找老師呢?特別是3-6歲處於幼兒園階段的孩子,更需要老師和家長來教孩子怎麼去學,學的更輕鬆快樂。表達的過程更順暢,教孩子如何去表達,輸入的過程是家長和老師教孩子的,輸出的過程也是老師和家長教給孩子的,但是輸入和輸出中間的思考,要靠啟發和思考,來建立一套英語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