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時尚潮流中,舉止端莊、尤其風度翩翩的男人,總會在腰間這一細節處,刻意去裝飾。這個裝飾自然是皮帶。皮帶就是男人的黃金分割點,自然是非常重要的部位非常重要的裝飾。好的皮帶,和衣褲簡直可以融為一體,自然妥貼。反之,會邋邋遢遢,不倫不類。對
同樣,肩上或者手中的裝飾,離不開的則是皮包。皮包業的發展,總是把目光緊緊盯著時髦的青春女性,因為一個女人擁有幾十隻,甚至超過百隻的皮包都不為過。然而,時尚的東西也從來沒有忽視過男士的風採。擁有一款質地品味都上乘的男包,更能增添男士的翩翩風度。
先說皮帶的趣聞。有點歷史知識的朋友都曉得,中國早期的服裝是基本不用紐扣的,據說是因為在後宮裡流行開來的,因為後宮佳麗太多了,都穿有紐扣的衣服,不利於皇帝臨幸,所以好像宮女妃子們,內褲都不用穿的,晃蕩著款款性感的大腿,皇帝來了晃蕩得更厲害,皇帝自然性福不斷。不過,沒有紐扣,腰帶(那時候還沒用到皮的)是很早就有的,這也可以理解,否則男人們褲子拎不上去,老是把不該露出來的露出來,成何體統!衣襟處縫上幾根小帶,用以繫結,這種小帶的名稱叫「衿」。為了不使衣服散開,人們又在腰部系上一根大帶,這種大帶就叫腰帶。也就是說,古人要系雙層褲帶。
不過,這裡面的「大帶」是具有特殊作用的,古人對它非常重視,腰帶成了服裝中必不可少的一種飾物(這和現在皮帶對男人的作用倒是異曲同工),尤其在禮見時,更是缺它不可。《南史·劉璡傳》記載:「(璡)方軌正直,……兄瓛夜隔壁呼?璡不答,方下床著衣立,然後應。瓛怪其久,璡曰:「向束帶未竟,其立操如此。」——連兄弟之間夜裡見面說幾句話,都必須整衣束帶,否則就覺得有失禮貌。歐陽修《歸田錄》也有類似記載,宋太宗夜召陶谷。谷至,見帝而立,卻不肯進去。太宗立即意識到這是因為自己沒有束帶的緣故,於是令左右取來袍帶,匆匆束之。陶谷見皇帝束上了腰帶,這才進去。在當時看來,皇帝召見侍臣而不束腰帶,同樣是失禮的行為,所以不能與他行君臣之禮。隨著文明的發展,古代腰帶總體可分成兩類,一類以皮革為之,古稱「鞶革」,或稱「鞶帶」。一類以絲帛製成,古稱「大帶」,或稱「絲絛」。
後來呢,腰帶上最具特色的飾物(當然也實用)——帶鉤出現了。基本形制是下端有釘柱釘於皮帶的一頭,上端曲首作鉤狀,用以鉤掛皮帶的另一頭,中間有鉤體。常見的有獸面形、琵琶形和各種異形鉤。據說,這起源於北方少數馬上民族。文獻資料中也常常提到帶鉤的名稱。如《管子·小匡》:「管夷吾親射寡人中鉤。」《史記·齊太公世家》:「射中小白帶鉤」等等。這段史實大家想必應該知道。隨著歷史的發展,帶鉤的造型,由於時代的不同和地區的差異,也有許多明顯變化,獸形、圖騰、畫符的,什麼奇形怪狀的都有,可想,腰帶上的裝飾,在古代就已經走向時尚。
到了偉大的21世紀,腰帶甚至是時裝展的一大看點。特別是男士,幾乎每一個都要在褲子上束一根皮帶。腰帶的作用已經延展到了實用性之外,時尚搭配,甚至點綴的意義也日益凸顯。一些國際大牌在腰帶上也下足了功夫,傑尼亞,萬寶龍,登喜路,EASY等品牌,每季都會推出富有意義的新款。或者使用了新的材料,或者應用了新的理念。
由於時尚的需要,男人對腰帶的重視程度,開始走向真正的品味。評價一個男人,往往要看三個因素。第一是領帶,第二是腰帶,第三是皮鞋。領帶不一定天天打,皮鞋不可能天天穿,但是腰帶基本上是天天系,不得不引起男人的極大重視。
再回想我們小時候,腰帶僅僅是「系住褲子的帶子」罷了,小學時要麼穿鬆緊褲子,不需要腰帶,要麼就是買的人造革腰帶,幾塊錢一條。後來,稍微重視了點,大家最喜歡買的是軍品皮帶,真皮,有很粗壯的帶鉤。不過,這個也很危險,記得初中打架時,這幾乎成為所有鬥毆男生的必備武器。一次上早讀課前,兩個男生為了一個我暗戀的初戀情人吃醋,就是互甩皮帶,結果一個男生被大帶購打中,滿臉是血,只好到當時同學們代夥的淘米缸裡去清洗,淘米缸裡的水霎那全見紅,沒人再敢在裡面淘米了。而我更不忍心,讓我的初戀情人落在這兩個頭腦簡單的男人手裡,於是加緊了追求的步伐。後來,校園門口賣現場做的牛皮皮帶,放一塊幹牛皮,然後根據你的腰圍自己現場製作,也就二十塊錢一條。經久耐用,不過外型實在是醜,沒有一點藝術含量,更談不上時尚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