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派記者 黃宙輝通訊員 林小玲
2018年底,由廣州歌舞劇院(以下簡稱「廣歌」)創排的大型民族舞劇《醒·獅》獲得中國舞蹈最高榮譽——中國舞蹈「荷花獎」舞劇獎。該劇的創作有點樣的古仔?
近日,廣州歌舞劇院院長、廣州市舞蹈家協會主席、《醒·獅》總導演史前進做客在廣州文藝市民空間舉辦的「大師藝術課」活動,向現場觀眾講述舞劇《醒·獅》從籌備策劃到創作排練再到正式演出,歷時五年的臺前幕後故事。
彰顯濃厚的嶺南地域特色
「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醒獅。醒獅作為一種民間舞蹈樣式,作為嶺南特色文化符號,如何在舞臺上賦予醒獅以全新的面貌?」導演史前進一直在思考。
「在廣泛採風過程中,我們決定要以醒獅為主,在醒獅基礎上深挖歷史。」創作團隊以歷史文化作為依託,多次深入三元裡、陳家祠、佛山祖廟等地考察。
最終,他們決定將「三元裡」、「醒獅」和「南拳」這三個文化符號疊加在一起:舞獅者必學南拳,而三元裡自古以來被稱為忠義之村,習武之鄉,於是三個文化符號互相打通。
《醒·獅》以深厚的嶺南人文底蘊為依託,融合舞蹈、舞獅、大頭佛、南拳、雞公欖、茶館等眾多廣東民間文化元素,彰顯濃厚的地域特色。
在表演上,廣歌也對歷史文化追根溯源,請來廣東醒獅傳承人、南拳武術冠軍對演員做專門的指導。
這樣一個團隊,用史前進自己的話來講就是「每一招、每一式、每一點,都與文化結合。」
大膽創新打造文化大IP
「舞蹈樣式的設計,服飾的搭配,音樂的搭配等等都要適應現代人的審美需求,做出相應創新。」創作團隊緊緊抓住現代人審美需求,在劇本、舞美、音樂等各個方面都實現大膽創新。
舞蹈方面尤是:大膽捨棄裝飾性舞蹈,將舞蹈融進戲劇,加強舞劇戲劇性;放棄傳統「起承轉合」模式,選擇用「短平快」的方式吸引眼球。
創新不僅在劇目本身,廣歌在舞臺劇的運營中也開創先河,致力於打造「醒獅」文化大IP。
不論是《醒·獅》同名紀錄片的拍攝、同名漫畫手稿的發行、三十多款文創作品的開發還是線下講座論壇的開展,都是為了讓更多的人走進醒獅,了解醒獅。
「新時代的觀眾,需要大量的信息化的作品,這可以幫助觀眾從一個新的視角去了解醒獅文化。」史前進說。
用五年時間磨出燃爆大劇
五年精心策劃,三年潛心創作,十三次改稿,期間多次實地採風,從小舞劇《醒》到燃爆了的大劇《醒·獅》……
史前進在講座開場提及自己的PPT刪改五次,為的是將最好的藝術瞬間獻給觀眾。
「苦!」「太難了!」這是演員閆一研和依力凡在一次次排練後的由衷感嘆。
史前進介紹,全體舞蹈演員在導演組的帶領下進入封閉式排練,50多名演員按場次、按人物和角色全情投入,「連續五個多月,沒有節假日,即使傷了,也帶著護膝和護腰繼續練,朝著一個目標努力。」(更多新聞資訊,請關注羊城派 pai.ycwb.com)
來源 | 羊城派
責編 | 陳倩
審籤 | 魏禮園
實習生 | 詹雅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