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看日曆,有心人會發現今年的農曆6月只有二十九天,然後就直接進入到了農曆7月,這會讓一些人疑惑不已,一個月不是三十天的嗎?
有這種想法的人應該從來都只關注公曆,而沒怎麼關注過農曆。
與公曆一樣,農曆也有「月大」和「月小」之說,不同的是,公曆「月大」時當月有31天,「月小」時有30天,而農曆「月大」時有30天,「月小」時則只有29天。
或許又會有人疑問了,如果按照一個月只有29和30天計算的話,那一年的時間不就不是365天了嗎?
是的,準確來說只有354天,比我們所了解的少了有11天。
不過沒關係,發明這些曆法的老祖宗不會連這個也沒想到,他們在此基礎上又引入了「閏月」及「閏年」的概念。
說回到「閏月」,可能很多人都會記得最近的一次「閏月」出現在前年,也就是2017年,那一年多了一個「閏六月」,那麼你知道這是怎麼計算的嗎?這就要從我們的曆法說起了。
世界上目前所擁有的曆法有三種,分別是「陽曆」(太陽曆)、「陰曆」(太陰曆)、「陰陽曆」,任何曆法都超脫不出這三種之外。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所有曆法都是根據天象變化的自然規律來計量的,根據太陽的運動,根據月球的運動,根據宇宙星空中的自然軌跡,從而出現不同的計量方法,但所遵循規律都是一樣的。
大家都知道,在公曆中,一月、三月、五月、七月、八月、十月和十二月都屬大月,有31天;四月、六月、九月和十一月都屬小月,有30天;而二月在正常情況下為28天,如果遇到閏年的話,則會多加一天,為29天。
而中國古代用以紀年的「幹支歷」實際上就是一種「陰陽合曆」,並不單單是「陽曆」或者「陰曆」,老百姓常說的「農曆」或者「陰曆」其實都是指的這種「陰陽曆」。
在這種「陰陽曆」中,每月的天數是依照月相盈虧而定的,以月盈而定月中之時,月虧則為月之初終。
一年也由此分出了12個月,24節氣,並以此明冬夏,分四時。
但是一年中地球圍繞太陽公轉的時間又是一定的,按照剛才所說,按農曆計算的話,一年的時間只有354天,比我們了解的常識中所說的一年365天少了足有11天,那麼這少出來的11天就會被計算到每一次的「閏月」之中。
在古代,我國熟於曆法的學者將19年定為一個單位,每19年中,會有7個閏年存在,這種計算之法採用了有千多年之久。
到南北朝時,又以祖衝之所創的《大明曆》為準,採用391年置144閏的計算方法。
如果沒有這些置閏之法,一年年過將下來,難免就會出現四時混亂之局面,你甚至難以想像或許會出現老百姓搖扇過年的情況。
以陰曆紀年,以陽曆補缺,以之來矯正四季變化,這就是所謂「陰陽合曆」。
目前我國置閏的方法其實還與二十四節氣有關,在二十四節氣中分別有十二節氣和十二中氣(如驚蟄/春分等),其在農曆中的日期是逐月推遲的,於是有的農曆月份,中氣落在月末,下個月就沒有中氣。
由冬至開始,每過3年左右的時間,在出現閏年的那一年,當出現第一個沒有中氣的月份,就定為「閏月」。如果上個月為農曆六月,則這個閏月就是「閏六月」。同理,如果上個月為農曆四月,則這個月就為「閏四月」。
而月大月小則是依次而為,上個月若大,這個月則為小,上個月若小,這個月則為大。
就如今年的農曆六月只到二十九就結束,明日開始就進入到農曆七月,而這個七月則為月大,有30天。
這種月大月小的輪替即使在遇到閏月時也不例外,這也就出現了在2017年閏六月時,同為農曆六月,但前一個六月足有30天,而後一個閏六月卻為29天的情況。
依照特有的公式去計算的話,下一個閏月將會在2020年出現,在2020年的農曆四月過後的一個月中,因只有「芒種」一個節氣,因此這個月就為「閏四月」,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