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疑問,農曆和陰曆是一回事麼?為什麼某一年會突然多出一個閏月?為什麼春節好像在陽曆1月和2月間沒有規律地變動呢?
首先我們要明白曆法的起源。古人根據天象變化等自然規律,計量比較長的時間間隔,這就叫做曆法。什麼事物的變化既有規律又容易被觀測到呢?很明顯就是太陽和月亮了。古代各個國家和民族的曆法,無外乎都是通過觀測太陽或月亮的運行周期來制定的。
陽曆、陰曆、陰陽合曆
陽曆又叫「太陽曆」,是以地球圍繞太陽公轉周期為基礎的一種曆法。陰曆又叫「太陰曆」或「月亮歷」,是以月亮圍繞地球的運動周期為基礎的一種曆法。陽曆和陰曆只是不同類型曆法的總稱,說白了,就是「看太陽」還是「看月亮」。
我們現在使用的公曆也叫「格里高利曆」,簡稱「格里曆」(以後小編會單獨用一篇文章來介紹),只是陽曆中的一種。因為現在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普遍採用這套曆法,所以提到陽曆基本就是指「格里曆」,不做特殊說明的情況下默認二者是一回事。
公曆(陽曆)引入中國後,人們也就將與其對應的農曆稱作「陰曆」。實際上我國的農曆是一種「陰陽合曆」,嚴格來說並不等同於陰曆。只是在日常使用中,大多數情況下二者是等價的,屬於一種民間的誤稱,比如我們說「農曆新年」、「陰曆生日」其實指的是同一回事。「陰陽合曆」通俗點說就是看太陽確定年,看月亮確定月。
另外,很多人誤以為陰曆是我國特有的一種曆法,別的國家都用陽曆,其實這種觀念是錯誤的。現在很多國家和民族所保留的傳統曆法大多數都是「陰陽合曆」,如印度歷、希伯來曆、藏曆等。而目前還在使用的「純陰曆」中最著名的應該是伊斯蘭國家通用的曆法「伊斯蘭曆」了。世界上不同國家和民族大多使用過不同於公曆的曆法,我們並不是特殊的那一個。
農曆如何計算年?
首先我們必須提到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根據地球在公轉軌道上位置的變化而制定的。人們首先將太陽直射南回歸線的那一天定為「冬至」,冬至日北半球影子最長,白天時間最短;將太陽直射北回歸線的那一天定為「夏至」,夏至日北半球影子最短,白天時間最長。然後人們又把一年內太陽直射赤道的兩天分別定為「春分」和「秋分」,這兩天北半球晝夜平分各12個小時。最後人們為了更加準確地計算日期,指導農業生產(所以稱為農曆),又在此基礎上,將一年細分為二十四個節氣。
二十四節氣的劃分經歷了兩個階段,最早使用的叫「平氣」法,即「平均分割節氣」。首先確定兩個冬至日之間的時間為一年,然後將一年平分為24等份,每個節氣的間隔大約是15天多一點。
但是由於地球的公轉不是勻速的,所以這種劃分不夠精確。到了清朝之後,人們開始採用「定氣」法,首先確定春分日,然後按地球圍繞太陽公轉每前進15°所到達的位置就確定一個節氣,地球運行一周360°為一年,正好確定二十四個節氣。
現在公曆一年的精確長度為365.2422天,和我國古代計算的時間長度相差無幾。
農曆如何計算月?
農曆是按照月亮的圓缺即「朔望月」來確定月份的。當月球運行到太陽與地球之間,月球黑暗的一面正對地球,此時我們是看不到月亮的,這種情況叫做「朔月」。而當月球運行到遠離太陽的一面時,月球正對地球的一面會被太陽照亮,此時我們看到的是一輪圓月,這種情況叫做「望月」。一個朔望月的長度大約是29.5306日,所以古人把大月定為30天,小月定為29天。這樣一年12個月一共是354.3672天。
你會發現如果按照太陽紀年,一年是365.2422天,比按照月亮紀年多了大約11天(10.88天)。為了彌合兩者產生的偏差,我們古人採用了加入閏月的辦法。當時人們驚奇地發現如果在19年裡加入7個閏月,就可以幾乎彌補兩種曆法帶來的這種偏差。
按照太陽計算,365.2422天×19年=6939.6018天;按照月亮計算,354.3672天×19年+29.5306×7個月=6939.6910天。二者相差僅有0.09天,即兩個小時多一點點。於是,我國農曆就採用了這種在19年裡加7個閏月的辦法(十九年七閏法),把陽曆和陰曆完美地協調在了一起。而我國的農曆春節也就始終固定在陽曆1-2月份之間。如果某一年沒有加入閏月,那麼第二年的春節就會提前約11天,如果某一年加入了一個閏月,那麼第二年的春節就會比前一年後移約19天。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過年有時候在陽曆1月底,有時候又突然變到2月中旬的原因了。
【綜上所述,我國農曆是看太陽來定年,看月亮來定月,屬於標準的「陰陽合曆」。】
而前面我們提到過的「純陰曆」伊斯蘭曆就沒有採用加入閏月的辦法,伊斯蘭曆的每一年跟陽曆都大約差了11天,所以伊斯蘭曆的新年都不在固定的公曆月份,有時候可能在春季,過一段時間又會變到冬季,再過幾年又跑到秋季去了。
閏月如何設置?
大家肯定會問這7個閏月是怎麼加入的呢?肯定不是隨便加入的,我們還要回到二十四節氣來看。二十四節氣如下表所示又被分為12個「節氣」和12個「中氣」。上面我們說過,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地球繞太陽公轉軌道位置不同來設置的,於是兩個中氣平均間隔為30.44天。但是我們又根據月亮的運動周期來設置月份,一個月大約是29.53天。二者大概每個月都會有接近一天的誤差,這樣不斷累積下來,就有可能出現某一個月份中沒有中氣的情況。於是人們就規定,每一個月必須要包含一個中氣,沒有中氣的月份,就作為前一個月的閏月。
以下一個閏月2020年的閏四月為例,這一年農曆四月的中氣為「小滿」,日期是陽曆5月20日(農曆四月二十八),而下一個中氣「夏至」是在陽曆6月21日,這中間差了32天,剛好可以設置一個閏月,即前一個四月的閏月——閏四月。而加入閏月之後,夏至這一天剛好是在農曆五月初一,滿足每個月都必須包含一個中氣的條件。
大家是不是對農曆、陰曆和閏月有了一個更深的了解了呢。
(本文維度圖書館編輯撰寫,原創文章、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