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節在1月25日,端午節在6月25日。原本從正月初一到五月初五不過四個月零五天,可今年整整相差五個月,是什麼原因呢?原來,今年農曆有兩個四月。
為什麼有兩個四月,或者說為什麼農曆要有閏月?可能大家也查過資料,但是很多人看不明白,因為那些敘述太專業了。
我們經常說「陽曆」和「陰曆」,實際上應該叫「太陽曆」和「太陰曆」。「太陽」大家都清楚,「太陰」其實就是月亮,古代人就是這樣叫的。
我們現在主要用的是陽曆,因為這種曆法全世界公認,所以也叫公曆,它是根據地球繞太陽一圈的時間確定的,這個時間是365.24219天,是不是看起來挺零碎?其實就是一年365天或者366天! 我國古代先人是根據北鬥七星的勺子柄轉動的規律總結出來的,厲害吧!
陰曆是根據月亮繞地球一圈的時間確定的,這個時間是27.32天,但是和地球繞太陽轉不同,因為月亮走,我也走,也就是還要考慮到地球在這一段時間也在動,所以我們實際感覺到的是,月亮的一個變化周期是29.53天(其實地球繞太陽轉也有這個問題,但是因為距離太遠了,所以可以忽略不計)。
按照陰曆,一個月只能是29天或者30天,一年12個月,總共354天或者355天,和陽曆相差11天左右。陰曆是在我們國家土生土長的,歷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夏朝,所以又叫「夏曆」。
於是,問題來了。古代人以農耕為主,必須掌握四季變化,相差11天,豈不是可能在夏天過年了? 過了年再去種地? 早耽誤了! 在2500多年以前的春秋時期(也就是孔子生活的年代),人們在陰曆的基礎上,引入了「節氣」。「節氣」是根據太陽的軌跡制定的(和北鬥七星的位置變化一致),用以指導百姓耕作。
所以從那之後兩千多年的時間裡,我們的先人一直在用這種曆法。因為這種曆法既照顧了月亮,也考慮了太陽,所以我們的曆法是「陰陽合曆」,不能再說是「陰曆」了。另外,其主要是為農業生產服務的,所以現在叫「農曆」。
既然農曆年比太陽周期少了11天左右,那麼,我們就需要隔幾年增加一個月。一般來說,比較準確的說法是,19年裡面有7個閏月。
於是,問題又來了,把閏月安排在哪個時候合適呢? 不能太隨便吧? 這方面絕對能體現出我們先民的聰明才智!
原來,把閏月加在哪裡,完全是根據節氣決定的。一年12個月,24個節氣,平均一個月倆。但是因為陰曆一年比太陽周期少了11天,所以,趕來趕去,有時候發現,這一年多了一個節氣,你說氣人不? 多出來的這個節氣,前不著村,後不著店,正好處在這個月的正當間兒,也就是說,在一個月亮周期裡面,只有這一個節氣,於是,這個月就是閏月,比如今年農曆四月之後那個月,只有「芒種」一個節氣,於是這個月就是「閏四月」,端午節也就只能靠後了。然而,到底哪一年閏哪個月,這個沒有定數,就像太陽周期和月亮周期都不是整數一樣,只能根據它們自己的節奏定。這就是我們祖先的偉大之處! 讓老天爺自己辦事自己圓! 但是據統計,臘月的閏月最少,到公元3000年以後才有,估計咱們這一代是夠嗆了。
還有,咱們都知道公曆每四年一閏,只要把年頭數除以四,沒有餘數的就是閏年。其實大家都錯了! 沒錯,2020可以被4整除,所以今年是閏年,2000年也是閏年,但是1900年,2200年卻是平年,知道為什麼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