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學前搬家(契機)
歷史上最有名的搬家故事就是《孟母三遷》:起先孟子的家在墳墓附近,小孟子跟著大人學發喪的動作,感覺好玩。孟子的媽媽覺得這樣不好,就把家搬到菜市場,沒想到孟子又跟著學賣東西的吆喝聲。孟子媽媽最終把家搬到學校附近,孟子開始模仿人家讀書,漸漸地熱愛上了讀書,最終成為歷史上有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在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搬家對孟子產生的影響不大。搬離原先的住所,並沒有產生各種不適應、鬧情緒,反而能夠很快融入到新的環境中去學習。
這就是孟母的高明之處——當機立斷,在沒有讓小孟子建立長久穩定的感情時選擇搬家,減少了離開的哀愁,也能讓孟子更好的適應新的環境。
孩子小,更喜歡探索新的新鮮的、未知的事物。
而越長大,越容易留戀過去。未來可能很輝煌很精彩,但在分別的岔路口,我們總會回首過去的溫暖和輕狂,久久不能離開。
2,小升初搬家(敏感)
很多地區都會有這樣的現象:小學學區好,初中不好,抑或相反。這樣,我們在買房子的時候很難一步到位。
現在的家長多很重視孩子教育,寧願一擲千金,買下學區房,也不能耽誤孩子接受教育:小學的學區用完了,接來下要去初中的學區了。
這樣,搬家就勢在必行了。
搬家難道僅僅是幾件東西帶走?電器般的走,家具搬的走,人也跟著走,那在這幢房子裡生活的點點滴滴可以搬走嗎?在這個小區裡和小夥伴的嬉嬉鬧鬧可以搬的走嗎?這樣熟悉安全的生活環境可以一起搬走嗎?
此時的孩子有了抗拒之心。
因為他們已經進入青春期,懵懵懂懂,自以為什麼都懂。孩子開始有自己的心思,自己的秘密,寧願和小夥伴分享,也不願和家長傾訴。很多家長在這段時期也很苦惱,感覺有些拿捏不住小孩了:你兇他,他就會特別叛逆,天不怕地不怕的。你不兇他,就怕他容易受到不好的影響,耽誤了一輩子。想要和他好好談談,他顯得沒耐心,哎,不知道如何是好。
所以,關於搬家後調整心態的話題,就算家長想要好好引導,有時孩子也充耳不聞的。
案例一:
阿建是我三年前遇到的男孩,那時他初三,老家在東北,初中的時候才到嘉興來讀書,他正面臨著中考,成績卻一塌糊塗,可以說,考不上高中。
但他說,自己在老家讀小學的時候相當優秀,畢業的時候收到他們那邊好幾所中學的錄取通知書,可是,父母工作轉移到嘉興,他只能離開了相交多年內的摯友,還有大東北那片眷戀極深的故土。
搬家到嘉興後,一切都格格不入,他時常懷念著故土的二人轉和小夥伴,他的心思很重,感嘆命運,哀傷人生。
那麼多的心思都不花在學習上,哪怕再好的老師,再好的學校,也不能讓阿建化腐朽為神奇。
搬家本就要適應,如果搬得格外遠,那就是孤單了。天南地北雙飛客,對阿建而言,他失散了!丟了魂!
其實,人生處處有變數,總要有勇氣和過去說再見。這句話,我們能懂,但處在青春期的孩子,執拗得讀不懂。
3,高中搬家(矛盾)
沒有學區房,不代表不會搬家!
我們知道嘉興一中要憑實力考,一中實驗是私立中學,不存在學區,然而周圍的房產照樣火爆!
租房陪讀,一直是很火的話題。
以電視劇《少年派》為例:
林妙妙以為上了高中就可以徹底擺脫母上大人的控制,豈料在高三的時候,有潔癖的王勝男(妙妙媽)竟然搬離原先一塵不染的家,在學校附近的老小區租了套房子,陪讀就這樣開始了。
對王勝男而言,自己忍受房子的破舊簡陋,忍受上下班的不便,就是為了照顧女兒,讓女兒心無旁騖讀書。而妙妙根本不想和父母住一起,她最煩媽媽,所以這樣的陪讀也是不平等的,一個覺得自己犧牲很多,另一個卻滿不在意。這樣矛盾就逐漸加深了……
高中生搬家,我們不需要過分擔心他是否能適應新的環境,因為他們幾乎成年,和大人一樣,能很快適應過來。再說,他們忙於學習,哪有時間想東想西,傷春悲秋。
高中陪讀有個特色,一切起因都歸於成績。成績好時,母慈子孝;成績下降,就各種檢討、課外報班。家長重視高考成績,心態一旦急躁,就特別容易和孩子吵起來。
其實有哪個高中生不想上進,不想擁有一個學霸成績。所以孩子和父母之間的矛盾,成了陪讀的主線,如果再加點早戀之類,那就火上澆油了。
所以,高中可以陪讀,但家長心態很重要,佛系一點不僅有利於親自關係,而且有利於自己延年益壽。因為這個年紀的孩子,已經成形了,家長已經不能再改變什麼了。
最後,經常搬家不是一件好事,不要一味追求學區房,我們要更多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如果父母處理得當,搬家不僅不會給孩子造成心理傷害,還是一個給孩子建立家庭概念的好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