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活動目的
1.讓學生在遊戲中體驗競爭和被淘汰的殘酷,感受合作的力量。
2.開拓學生思維方式,在競爭中體驗雙贏的快樂。
二、活動時間
大約需要10分鐘。
三、活動道具
無。
四、活動場地
室內、室外均可以。
五、活動程序
1.參與者每三人為一組,其中兩人雙手舉起對撐搭成一個「小木屋」,另一個人扮「小松鼠」,蹲在「小木屋」裡。
2.根據主持人的口令進行變化,如:
「松鼠搬家」——「小松鼠」調換到其他的「小木屋」。
「樵夫砍柴」——搭建「小木屋」的兩個人分開,尋找新的「樵夫」搭建新的「小木屋」。
「森林大火」——「小松鼠」可以變成「樵夫」,「樵夫」可以變成「小松鼠」。
3.主持人可以不斷變化著發出口令,大家作出相應的變化。在活動一開始安排2隻無家可歸的「小松鼠」充當競爭的角色,這樣在變化中必然會有新的「小松鼠」或「樵夫」被淘汰出來。
4.集體分享活動的感悟。
六、注意事項
1.要有足夠大的活動空間,便於「小松鼠」、「樵夫」跑動變化。
2.本活動是人數越多效果越好,出現無家可歸的「小松鼠」和沒有「小松鼠」的「小木屋」均被認為是淘汰。
3.主持人要關注多次被淘汰的「小松鼠」和「樵夫」,可以請他們表演節目或交流被淘汰的原因及心理感受。
七、活動掃描
1.活動點評
「松鼠搬家」遊戲是在快樂的笑聲中進行。在激烈動蕩的「森林大火」中,機靈的「小松鼠」很快找到了新的家;勤勞的「樵夫」不僅搭好了新「屋」,還熱情地呼喚著「小松鼠」進「屋」,形成了和諧的「松鼠之家」。假如「小松鼠」和「樵夫」沒有主動交往的意識,沒有積極合作的態度,沒有有效競爭的能力,被淘汰是必然的。活動一開始主持人就安排了兩隻以上無家可歸的「小松鼠」,所以按一間木屋一隻「小松鼠」來安排,一定有「小松鼠」或「樵夫」被淘汰出來。但主持人發現,有的小木屋裡住著兩隻「小松鼠」。是強行登陸還是友情邀請?這時就得請出兩隻「小松鼠」問個明白。原來一隻「小松鼠」無家可歸時,溫馨的「松鼠之家」熱情地邀請它加盟,接納與包容使「小松鼠」感動萬分。
雖然遊戲規則中要求是一間小木屋中住一隻「小松鼠」,但出現了一屋住雙鼠的情形,主持人對此不是否定而應該肯定,欣賞這種突破規則開放思路的態度,提倡這種「在競爭中合作,在合作中競爭」的精神。遊戲一方面讓大家感受競爭的壓力和殘酷,另一方面也體驗了溫馨與快樂。
2.活動案例
遊戲開始了,兩隻無家可歸的「小松鼠」小紅與小黃時刻準備尋找新的「家」,但是「松鼠搬家」、「樵夫砍柴」、「森林大火」一輪下來,小紅還是沒有找到「家」。她呆呆地站在中央,怪可憐的。大家望著小紅心裡既是開心又是擔心。開心的是在競爭中,自己都找到了新的「家」,擔心的是小紅為什麼找不到「家」。第二輪遊戲開始了,小紅看準一個機會剛想往裡鑽,但另一隻「小松鼠」捷足先登把她擠了出來。小紅摔倒了,她躺在地上好久沒有起來……主持人以為她受傷了,趕緊跑過去將她扶起來,關心地問:「傷著了嗎?」
「沒有」,小紅輕聲地答道,眼淚流了出來。
主持人驚訝,在一片笑聲的遊戲中,為什麼看到的小紅是痛苦的表情及傷心的眼淚。
主持人將小紅拉到身邊,有力的手搭在她肩膀上,輕輕地說:「沒關係,我們可以找到『家』。」
遊戲在繼續進行,主持人與小紅一起快速地搭起一個小木屋,並主動出擊套上一隻「小松鼠」,「松鼠之家」建成了,小紅的臉上露出了微笑。
在集體分享感受時,主持人請小紅談談自己的感受,她不好意思地說:「謝謝老師,我找到了『家』的感覺。」
事後主持人了解了小紅的情況,她是個性格內向,比較自卑的孩子,平時與人交往很少。開始讓她成為無家可歸的「小松鼠」,她就感到緊張和擔心。激烈競爭的遊戲使她一時無法適應,「呆呆地站在中央」令她更加焦慮與自卑,另一隻「小松鼠」把她擠出「小木屋」的時候她感到委屈和絕望,所以眼淚禁不住流了下來。主持人的幫助,不僅使她找到了「家」,更重要的是找到了一點自信和自尊。
3.學生感言
「松鼠」搬家這個遊戲,通過「換房子」,讓我感到既緊張又愉快。活動中人人參與,個個心情舒暢。遇到「森林大火」的「松鼠」要搬到「新屋」,當看到有一隻找不到「屋」的「小松鼠」時,作為「松鼠」的我本來是可以搶到「屋子」,但我卻本能地不動,站在「屋子」外邊,想把「屋子」讓給那隻「小松鼠」。但有的「大松鼠」卻把已屋裡的「小松鼠」推了出來,兩個情景形成強烈反差。我想「大松鼠」有生存能力,應該把「屋子」讓給不能自立的「小松鼠」,現實中我做人也是這樣。
雖然遊戲開始之前就有不少人已經商量好,互相調換「小木屋」或「小松鼠」。但是遊戲一開始就全亂了,很多人不知所措。這是考驗一個人的適應能力和競爭意識的遊戲,當你處於一個陌生的環境時,就相當於是一隻離開了家的「小松鼠」,必須去尋找一個新家。你必須學會在沒有任何人幫助的情況下,靠自己個人的力量儘可能快地去適應新環境,找到可遮風避雨的家。這對任何一個人都是一個考驗,要做到這一點是十分不容易的,所以我們要學會適應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