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這個號稱沒有早教的國家,憑什麼獲得諾貝爾獎的人最多?

2020-12-23 媽媽智囊團

諾貝爾獎自設立至今,據統計,德國裔獲獎者佔到接近總數的一半。這不由讓我們十分好奇,日耳曼民族到底有什麼樣的魔法?這個總人口不超過8300萬的國家憑什麼培養出那麼多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呢?

尤其是,德國並沒有世界排名前50的大學,甚至德國上大學的人數佔比,都比我國少很多。就讓我們來探究一下德國教育和中國教育的差異。

慕尼黑大學

德國的教育體系

我們先來看看德國的教育體系。德國的教育分流跟新加坡一樣十分早,甚至比新加坡還要早

德國上幼兒園的年齡在3-5歲,6歲之後上小學。

德國的小學是4年制,10歲就畢業了。小學階段考試成績按照1-6分制打分。1分最高,5分等於不及格。小學畢業的時候,學校會根據孩子的成績給孩子推薦三種類型的學校。

一種是職業預校——Hautschule,這一分支基本上就是走類似我國中專,技校的路線。小學成績3分以下,也就是4、5、6,學校會推薦你上職業預校。職業預校一般讀4-5年,差不多就是十五歲樣子,就可以去實習工作了。

第二種是實科中學——Realschule,類似我國高職吧,實際上也是讀5年,但是實科中學一方面轉去讀文理中學(正統高中)可能性比較大,職業預校基本上是不可能轉去高中的。另一方面實科中學就業選擇要比職業預校多。

以上兩種學校讀出來會成為德國的藍領階層。德國的藍領大概薪水範圍在1500歐-3000歐左右。腦力工作者的薪水範圍在2000-5000歐每月,並沒有差很多。(德國租住兩室的費用大概在700-800歐。)

所以德國父母一旦發現自己的娃不是讀書的料,也不會太想不開。不會像新加坡那樣,讓小學一年級學生熬夜讀書到12點、1點。

第三種是文理中學——Gymnasium,主要以升學為目標。文理中學被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5-11年級,讀完後17歲,相當於高中畢業,可以去實習打工;上大專,也就是應用技術大學——Fachhochschule;最後是繼續深造。

文理中學第二階段是12-13年級,讀完18-19歲,這一階段可以被稱為大學預科,讀完參加Abitur考試,相當於高考,通過就能上大學了。

最後一種是綜合學校,也就是包括了以上三種類型的綜合中學——Gesamtschule

我們可以看到,德國的學制有很多分流的機會,真正上到大學的,是真心想要讀書的,自律性相當高的那一撥人。

而在德國不上大學也完全不意味著你就是loser,至少,養家餬口是完全沒問題的。

另外,德國的公立大學是完全免學費的,即便對留學生也是一樣。最多象徵性收幾十歐的學雜費。

德國還有低息學生貸款和獎學金。

德國的獎學金也比較特別,它不取決於學生成績的好壞,而是看家庭負擔,如果學生父母收入很低,同時又有好幾個兄弟姐妹在讀書,那獎學金就會比其他同學高很多。

總之德國政府對教育的態度就是:你是什麼樣的水平就上什麼樣的學校,只要你有能力,真心想上學,錢上面不用考慮,國家一定讓你有辦法讀完書。

德國的學前教育

許多國家的專家和學者研究了德國的教育,都認為,德國有那麼多諾貝爾獎獲得者,跟他們的學前教育是分不開的。

德國的學前教育用一句話來總結就是:只有學前玩耍,沒有學前教育。

是的,德國主流社會不提倡孩子提前學習。德國的《基本法》,也就是憲法上明確規定,禁止設立先修學校(Vorschule)。

德國人認為,孩子讀小學以前,不應該過早地學習知識,這是違背人類認知發展規律的。雖然現在隨著各國移民的湧入,德國也有一些語言班,鋼琴班,武術班,合唱班,一些亞洲媽媽會傾向於讓孩子學多一點。但總得來說,大部分德國孩子6歲以後才會考慮上這些課外班。

那麼德國孩子小的時候在幹嘛?

0-3歲階段,超過三分之二的德國媽媽會在家帶孩子。在德國,當全職媽媽絕不是一件丟臉的事。孩子出生頭三年,女性可以選擇在家全職,而僱主必須為她們保留工作崗位。

這裡需要說明的是,德國的納稅制度是等級制,未婚繳納43%的稅,已婚未育37%,已婚獨子35%,兩個孩子更低。家庭負擔越重,上稅越少。

更奇葩的是,對於家有0-3歲娃的家庭來說,如果媽媽不上班,那么爸爸交的稅會更低。而如果媽媽選擇上班的話,要繳納更多的稅,綜合起來有時候媽媽的工資還不如交的稅多。

另外,德國的託班,是半天制,早上8點送去,中午11:30接回來,這什麼工作時間能hold住啊?

總之,德國社會,壓根就不鼓勵當媽的在娃小的時候出來上班。女性也就自發自覺地在家安心帶娃。不過德國女性CEO的比率也很低,只有2%。這也更顯出默克爾能成為德國總理的厲害。不過默克爾是沒有親生孩子的,她手下的女性國防部長馮德萊恩倒是有7個孩子。

0-3歲由媽媽帶,那麼幼兒園的情況又如何呢?

前面已經說過,德國的幼兒園是不教知識的,然而中式教育可能仍然限制了你的想像力。

在德國主要有三類幼兒園:森林幼兒園,雙語幼兒園,包容整合幼兒園。

後面兩種比較普通,有室內和室外活動場所。包容整合幼兒園也招收殘疾孩子。所有的幼兒園都是混齡制,上半天,下午2點左右放學。一般德國孩子在上小學前,最多會數個數,再加認識一點字母。幼兒園都是混齡制,所以基本也教不了什麼,雙語制和包容整合幼兒園,會多做一些手工內容。

所有的幼兒園都有沙池,小孩幾乎每天都會去玩沙子。所以德國很多幼兒園小男生的目標都是開挖掘機(藍翔歡迎你)。

比較特別的是森林幼兒園。這是德國目前非常受歡迎的幼兒園形式,十分十分難進,小孩從出生就要去報名,把名字寫進waiting list(等待名單)了。但其實有兩個樹墩子,一個拖車就能開起來了。

森林幼兒園是沒有任何玩具的,全靠小孩自己發明遊戲。然後你會看到樹上掛著一樹的小孩。是的,這些幼兒園小孩可以自由地爬樹,撿樹枝來玩,甚至還能自己生火,玩火。

無論颳風下雨,小孩都在外面。德國的冬天可是會下雪的,1月份的平均氣溫在零下3°,最冷可達零下20°。但這都不影響小孩在外面瘋。他們除了整體在外面瘋,還要學會自己按季節穿衣服,下雨了自己去換雨衣,下雪了自己換外套,衣服都是父母提前準備好的。換還是要小孩自己換。

基本上保育阿姨的作用就是在一邊看著,偶爾也給他們講講森林生活的常識。有的學校只有一輛拖車,或者簡易的小樓,給孩子換衣服,睡午覺用。

是不是太顛覆你的想像力了?小孩可以玩火嗎?可以爬樹嗎?可以颳風下雨在外面瘋嗎?摔了怎麼辦?磕了怎麼辦?有沒有從樹上掉下來的呀?

讓一個中國奶奶去參觀德國的森林幼兒園,一定會把她嚇出心臟病!

德國的學前教育確實不教知識,只教技能、情商、團隊合作這些。他們獲得這麼多諾貝爾獎的原因也可能正是興趣導向,讓孩子充分發揮自己所長的緣故。

這就是德國的教育,不知道你是覺得太過極端,還是有可借鑑之處呢?你又會捨得把幼兒園的娃送到德國式的森林幼兒園嗎?

歡迎留言討論。

相關焦點

  • 德國憑什麼拿走一半的諾貝爾獎?看到人家的幼兒教育,我服氣了
    記得之前屠呦呦、莫言獲得諾貝爾獎時,他們刷屏的新聞持續了將近小半年的時間。 然而對德國人來說獲得諾貝爾獎是一件稀鬆平常的事情。 從1895年設立諾貝爾獎以來,德國人(含移民加拿大、美國等德裔)獲得諾貝爾獎的人數已有上百位,幾乎是獲得諾貝爾獎人數的一半。
  • 德國包攬了近半的諾貝爾獎,卻沒有滿天飛的補課班廣告,憑什麼?
    我們承認這樣的孩子是很優秀的孩子,可是,當我們看見別人沒有這麼多補課,卻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諾貝爾獎獲得者,我們是否該反思一下:究竟哪裡出了問題?我們不能否認的是,德國的教育水平幾乎是頂尖的,一說起「猶太人」大家都不會陌生,在大家的概念裡,猶太人和聰明直接就掛了等號。
  • 德國人憑什麼承包50%的諾貝爾獎?看了德國教育方式,網友:服氣
    說到「諾貝爾獎」,就不得不提起德國這個國家,德國的人口雖然不多,但是至今為止已經獲得了108個諾貝爾獎,相比之下我國諾貝爾獎獲得者只有兩名,可見德國的教育水平有多高。
  • 德國才8千萬人,憑什麼拿下一半諾貝爾獎?輸了起跑線卻贏在終點
    但是,中國的孩子從小就如此優秀,為什麼我們國家的諾貝爾獎得主屈指可數,而德國不過8千萬人口,卻能拿下一半的諾貝爾獎,這是為什麼呢?在我們國家,多講究的是"學前教育",即在孩子沒到年齡上學就會被送去幼兒園接受一定的知識。
  • 為什麼德國才8千萬人,卻得了一半的諾貝爾獎?看幼兒教育就懂了
    記得之前屠呦呦、莫言獲得諾貝爾獎時,他們刷屏的新聞持續了將近小半年的時間。然而對德國人來說獲得諾貝爾獎是一件稀鬆平常的事情。從1895年設立諾貝爾獎以來,德國人(含移民加拿大、美國等德裔)獲得諾貝爾獎的人數已有上百位,幾乎是獲得諾貝爾獎人數的一半。
  • 德國法律禁止早教,反而培養出全球50%頂尖學霸!究竟憑什麼
    人人都想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唯獨德國不一樣,他們故意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為了輸得徹底,還專門出臺法律禁止學校設置早教益智課。有人會覺得孩子智力都錯過黃金髮育期了,以後長大可等著後悔吧!可是最新資料卻向我們證明並不是這樣的:德國人口僅僅8000多萬,但是這樣的小人口國家,卻獲得了世界將近一半的諾貝爾獎!這就意味著,全國頂尖的學霸裡邊,每兩個就有一個德國人!
  • 世界50所最頂級大學中,誰獲得的諾貝爾獎最多?
    斯坦福的校友同時涵蓋30名富豪企業家及17名NASA太空員,為培養最多美國國會成員的高等院校之一。據統計,截止至2018年10月,共有83位史丹福大學的校友、教授及研究人員曾獲得諾貝爾獎(世界第七)、27位曾獲得圖靈獎(世界第一)、8位曾獲得過菲爾茲獎(世界第八)。
  • 德國包攬了世界近一半的諾貝爾獎,他們教育孩子的方法,值得借鑑
    作為最有權威、最能體現價值的獎項,每一次諾貝爾獎的獲得都能令我們興奮很多年。然而獲得諾貝爾獎對德國人來說已經是很稀鬆平常的一件事。從1895年諾貝爾獎設立以來,德國人(含德裔)獲得諾貝爾獎的人數已經達到了108人,接近諾貝爾獎獲得人數的一半。
  • 為什麼德國獲諾貝爾獎人數最多?從兒童教育就能看出,值得借鑑
    一個小故事,帶你了解更多育兒常識,假如您喜歡這樣的故事,歡迎關注轉發點讚不同的國家,因為地理生活環境的差異,存在著文化上的不同,在教育方式上也會有很多不同的理念。不過不管身處在哪個國家,大家對兒童教育都是一樣的重視,只不過方式的不同,其最後形成的效果也不同。
  • 德國人憑什麼獲諾貝爾獎最多?看完他們對兒童的教育,心裡才明了
    文 | 齊姐育兒 本文為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不同的國家,不僅在文化上有很大的差異,而且在對孩子的教育理念上也會有很多不同之處。
  • 為何德國人拿走一半諾貝爾獎:禁止學前教育
    我們來看看德國的做法,也許能提供另外的啟示。  德國憲法禁止學前教育  諾貝爾獎獲獎人中,德裔佔總數的一半。  小學前「唯一的任務」就是快樂成長。  不要以為只有德國才有如此奇怪的規定,其實歐洲多國對待小孩子的做法基本上大同小異。例如匈牙利立法規定:嚴格禁止教授幼兒園期間的孩子學習寫作、閱讀、計算等。  這些國家幼兒教育的觀念是:對於幼兒,大人可以教給他們一些正確的習慣、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但是,不能剝奪孩子玩耍的權利和珍貴的童年。
  • 憑啥德國人能獲得一半諾貝爾獎?看看德國幼兒園,國內學校做不到
    文丨小哥(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諾貝爾獎的獲獎數代表了一個國家的科研軟實力,而德國的科學家幾乎拿走了一半的諾貝爾獎。能代表國家獲得諾貝爾獎是很光榮的,這一點德國確實值得國內學習。有的人會不服,憑啥德國人能獲得一半諾貝爾獎?其實看看德國幼兒園就知道了。一個國家的科研實力,跟這個國家的教育模式高度相關。
  • 全球諾貝爾獎得主最多的30所大學
    史丹福大學與舊金山北灣的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共同構成了美國西部的學術中心,並負責運行管理SLAC國家加速器實驗室、胡佛研究所等機構。據統計,截至2020年3月,共有83位史丹福大學的校友、教授及研究人員曾獲得諾貝爾獎(世界第七)、28位曾獲得圖靈獎(世界第一)、8位曾獲得過菲爾茲獎(世界第八)。
  • 日本諾獎拿到手軟,同為發達國家,韓國為什麼沒人獲得諾貝爾獎
    全世界的智力排行榜上,東亞幾個國家,中國、朝鮮、韓國、日本屬於世界第一梯隊。 在這幾個國家中,日本獲得諾貝爾獎是最多的,但是中國有一個問題:很多基礎研究可能處於保密狀態,所以沒有公布,這也造成了中國國內只有莫言和屠呦呦獲得了諾貝爾獎。
  • 沒有學前教育,輸在起跑線的德國人,憑什麼獲得一半的諾貝爾獎?
    分享親子快樂,交流教育知識,歡迎關注陸北老師諾貝爾獎作為世界級的傑出貢獻獎,一直備受矚目。不過可能大部分人不知道的是,有數據顯示,自諾貝爾獎設立以來,近一半的獎項得主都來自德國(含移民美國、加拿大等國的德裔)。
  • 諾貝爾獎獲得者最多的30所大學!哈佛當之無愧,第二名意外了……
    每年的諾貝爾獲得者情況,都會在出獎的瞬間被全球同步,誰獲得了諾貝爾,這個人以及與之相關的一切, 都會迅速一飛沖天,被全球大範圍人知曉。 哪所大學的諾貝獎獲得者更多,也是每一年的兵家必爭之地。
  • 德國沒有早教?No,不但有,而且花樣多
    一提到德國的早教大多數人想到的首先是德國憲法禁止學前教育德國不但不禁止早教,相反的為了滿足兒童發展窗口期的需求,早教課程形式多樣,讓德國父母都有些眼花繚亂了。1PEKiP(布拉格親子項目)PEKiP是「DasPrager-Eltern-Kind-Program」的縮寫,按字面翻譯為「布拉格親子項目」,誕生於1974年,針對1周歲以下的寶寶,是德國最具有特色的早教課,目前只在德國、瑞士、奧地利等說德語的國家開展。
  • 全球拿諾貝爾獎排名第三的德國,看看他們的教育方式,值得學習
    提到國際最具有份量的獎項,很多人必然率先想到諾貝爾獎,此前屠呦呦在拿到了科學獎項時,舉國都為之感到自豪,不過也確實要承認,我國在諾貝爾獎得獎次數方面確實跟某些國家有很大差距,美國、英國、德國、法國和瑞典分別是獲獎人數排行榜前五名。
  • 德國禁止早教益智課,反而培養出全球50%頂尖學霸!網友:快引進
    德國禁止早教益智課,反而培養出全球50%頂尖學霸!網友:快引進人人都想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唯獨德國不一樣,他們故意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為了輸得徹底,還專門出臺法律禁止學校設置早教益智課。最新資料顯示,德國人口僅有8300萬,卻拿走了世界一半的諾貝爾獎。也就是說,全球頂尖的學霸,德國佔了50%。
  • 諾貝爾獎獲得者最多的30所大學!哈佛當之無愧,第二名有點意外
    諾貝爾獎,全球最受關注的科學、文學和社會類獎項。每年的諾貝爾獲得者情況,都會在出獎的瞬間被全球同步,誰獲得了諾貝爾,這個人以及與之相關的一切, 都會迅速一飛沖天,被全球大範圍人知曉。那麼,到底哪一所大學獲得的諾貝爾數量最多,學術實力最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