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之前屠呦呦、莫言獲得諾貝爾獎時,他們刷屏的新聞持續了將近小半年的時間。
然而對德國人來說獲得諾貝爾獎是一件稀鬆平常的事情。
從1895年設立諾貝爾獎以來,德國人(含移民加拿大、美國等德裔)獲得諾貝爾獎的人數已有上百位,幾乎是獲得諾貝爾獎人數的一半。
這個人口僅有8300萬的國家,憑什麼可以拿走近一半的諾貝爾獎呢?
其實,稍微熟悉德國的人都知道,德國一直有「教育強國」之稱。
在這個人口基數下,能頻繁拿到諾貝爾獎,一定和他們的教育方式分不開關係。實際上早就有很多家長對德國的教育方式感到好奇,當你看到人家的幼兒教育之後,對他們頻繁拿諾貝爾獎就不奇怪了,反正我是很服氣的。
德國不主張「學前教育」
翻開德國的《基本法》之後,你會發現在第七條第六款中明確規定:禁止設立先修學校。
也就是說德國是沒有學前教育的。
剛開始看到德國禁止學前教育的做法時我是不太理解的,請教有關的教育專家之後,他們說孩子在小學前唯一的任務就是快樂成長。在國家的介入下,他們禁止對孩子過早開發智力,避免孩子的想像力和思考能力被破壞。
但處於幼兒階段的孩子也並不是什麼都不學,這個階段他們重視培養孩子的社會常識、動手能力以及思考能力。比如德國最出名的「森林幼兒園」,不管是什麼樣的天氣,孩子們都是一整天在森林裡上課。
老師會教孩子爬樹、生火、使用各種各樣的工具,最後在繪本閱讀中結束一天的課程。
當然,有時老師還會帶孩子們去消防局、馬路上、公安局等地方,學習如何報警、如何過馬路以及一些簡單的消防知識。在這種環境成長的孩子們,不管是想像力、求知慾、思考能力還是生存能力都要超過同齡人。
反觀我們的教育方式,一味地讓孩子學習,變成了學習機器,已經不會主動思考了。
閱讀是最浪漫的教養
全世界圖書中有12%的語種是德語,而德國的人口僅佔世界人口的1.2%。
德國也是全世界人均書店密度最高的國家。
在柏林,每平均1.7萬人就有一家書店,而這麼密集的書店裡卻永遠不缺讀者。
在德國的任意一個地方,你總是能看到拿著書本的人。雖然德國不主張學前教育,但大力鼓勵家長們陪伴孩子閱讀,德國家長經常把書作為禮物送給孩子們。
在每個德國的家中都能看到大量的書籍,其中給孩子看的書種類更是豐富。他們認為閱讀是最浪漫的教養,愛看書的孩子永遠不會感到孤獨。近幾年,從小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也越發被家長們重視,讓孩子學再多的知識,都不如讓孩子多看幾本好書。
數學學習,重在培養數學思維
提起德國,大多數人都會想到德國工業的精進,這也意味著德國在孩子的數學教育上非常重視。而德國的數學教育的確與眾不同,德國孩子從小學三年級才開始學加減法,還是10以內的。
那他們小學一二年級學什麼?
學數學思維!
德國小學一年級的第一堂數學課不是教孩子認數、數數,而是教孩子總結規律。他們認為死記硬背的學習只會讓孩子失去思考能力,在打好數學思維的基礎後再教孩子運算,避免孩子學數學時思維混亂,所以德國孩子的數學普遍都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