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德國人口雖少,但卻天才眾多,而且他們還拿走了世界一半的諾貝爾獎,5種諾貝爾獎與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得主中,德國就有106位。所以全世界都在好奇,德國人是怎麼做到的?
其實,德國擁有這麼多高智商精英,關鍵在於從幼兒園就開始的「另類教育」。
德國是一個非常喜愛閱讀的國家,並且在教育中,閱讀也是一項體現孩子能力的方式。
在德國,雖不主張對孩子進行「學前教育」,但是卻鼓勵孩子習得閱讀能力,因為他們認為,良好的閱讀能力是一個人的素質體現和學習前提。
而且,閱讀確實是一項非常有益的全民活動。
美國心理學家推孟,經過多年研究表明:有一半的天才,在5歲之前就開始閱讀了。德國政府也非常重視青少年的閱讀,推出了一系列的讀書活動去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提高閱讀能力。
1、森林幼兒園
在德國,幼兒園沒有快節奏的知識灌輸,他們為孩子專門開設了森林主題幼兒園。在這裡,他們能親近接觸大自然,而他們的任務就是釋放自己的天性:去探索和發現。
教師就像一個主持人,給孩子解答一些問題,而不是指導孩子去做什麼。
正如德國幼教專家福祿培爾所說:不應該過早讓孩子學習字母、數字,而應該讓孩子在自然中玩耍。
孩子在自然中,去追逐探險,自己親身實踐的經歷會給他們經驗和教訓,也能從同伴身上學習更多東西,發揚孩子的探索精神與求知慾。
而且,這些孩子在戶外奔跑玩耍,體魄強健,很少生病,綜合素質很高,也更外向自信。
2、注重習慣的培養
德國是一個非常嚴謹的國家,他們注重對孩子習慣的培養,比如守時、排隊的秩序、看書的習慣、尊重和禮貌待人等。雖然他們不主張對孩子超前教育,但是這些習慣卻是從小就要求培養的。
在德國幼兒園,家長和老師都會給孩子上一堂守時課,告訴他們一旦和別人約定,就一定得守時,否則就會失去別人的信任。
德國孩子自理能力普遍都很強,因為他們父母從小就讓孩子自己洗手洗臉,自己吃飯等,不會像中國家長一樣把飯餵在孩子嘴裡。並且吃飯時,自己盤子裡的東西是一定要吃完的,不能浪費食物。
德國人不會把孩子年齡小當成犯錯免責的藉口。即使孩子再小,自己的錯誤也得自己承擔,家長不會縱容,讓孩子養成壞習慣。
3-6歲是培養孩子好習慣的最佳時期,這時孩子的行為習慣還沒有固定,如果能及時引導,想養成孩子的好習慣還是很容易的。
這時就需要家長能利用好繪本這種工具,繪本中的故事更符合孩子的思維,很容易起到教育效果,孩子會主動模仿故事中主人公的行為,要比家長說千遍大道理管用得多。
3、更注重孩子的規則意識
德國人的規則意識已經刻到骨子裡了,無論是社會、學校還是家庭,處處都有規則意識的體現。
德國父母往往從小留給孩子灌輸規則意識,比如排隊去街邊買東西吃,那隊伍一定是筆直有秩序的,如果孩子插隊,家長會立即制止,並讓孩子去道歉。孩子玩具,也講究先來後到的規則,誰搶到算誰玩。
就如德國哲學家黑格爾曾說,秩序,維持自由的第一條件。由於父母從小就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讓孩子明白只有遵守規則,才能獲得公平與自由,讓孩子能更理智成熟,也提前明白社會的基本規則。
4、鼓勵孩子自由探索
就如同森林幼兒園的教育方式一樣,在家、社會也鼓勵孩子自由探索,著名教育家杜威說過:兒童的本能就是探索,喜歡探索也是與生俱來的特點。
德國父母,給予孩子充足的信任與自由,不會禁止孩子去做什麼,而是去鼓勵孩子去探險。
比如對於孩子爬樹,家長不會去阻止孩子去爬,因為在戶外是鬆軟的土地,即使摔下也不會傷害身體。
家長帶孩子出去露營,當孩子對火感興趣而去用腳踩火時,家長也不會聲色俱變,因為在確保孩子安全的同時,不會有什麼危險,反而讓孩子明白火會灼傷自己,以後也不會觸碰這些危險東西了。
因為探索,孩子能獲得生活經驗,激發創新精神,讓孩子更有獨立能力。
德國擁有那麼多的物理、哲學天才並不是偶然的。他們很重視孩子是否能接觸到自然。想讓孩子與自然多接觸的家長,也可以嘗試給孩子看科普書的方法。
科普書不同於普通的繪本,科普書蘊含的是孩子要掌握的基礎知識,滿足孩子的為什麼。內容帶有邏輯性和科學性,看科普書長大的孩子,邏輯思維能力和創造力都要高於同齡人。
因此,青青媽媽推薦《第一次遇見科學》這套科普書。專門為5-12歲的孩子打造。為了讓孩子看到世界最真實的一面,裡面的圖片全都來自於美國國家地理,高清畫質。
孩子不僅能接觸到自然、動物、星空等環境,還能掌握生活常識和自然知識。就比如下圖長頸鹿媽媽和寶寶,讓孩子用最樸素又最敏銳的觀察力,找出動物媽媽和寶寶的不同。
也許在大人看來,無非就是大小的區別,但在孩子眼裡所有動物的毛色、斑紋,甚至眼睛大小都是有區別的。
家長要做的就是帶孩子仔細觀察,而後表達、總結出特徵。現在分享給有需要的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