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最有權威、最能體現價值的獎項,每一次諾貝爾獎的獲得都能令我們興奮很多年。然而獲得諾貝爾獎對德國人來說已經是很稀鬆平常的一件事。從1895年諾貝爾獎設立以來,德國人(含德裔)獲得諾貝爾獎的人數已經達到了108人,接近諾貝爾獎獲得人數的一半。
相比於我國,這個人口僅有8300萬,甚至還沒有我國一個城市多人數的德國,卻將諾貝爾獎拿到手軟。這樣的對比,讓很多人對這個有「教育強國」之稱的德國的教育方式感到十分好奇。
德國的教育方式到底有什麼特殊之處,憑什麼包攬世界近一半的諾貝爾獎呢?
德國沒有「學前教育」
0-6歲是孩子性格品質、行為習慣養成的重要階段。選擇什麼樣的教育方式決定了孩子未來會成為怎樣的人,因此學前教育是教育中最重要的一個階段。那麼德國的學前教育是什麼樣的呢?簡單來說,德國的確沒有學前教育。
德國孩子在6歲前有兩個選擇:一直和媽媽待在一起或者上幼兒園。
德國幼兒園最出名的一點就是在大自然中「上課」。在這裡禁止孩子們拿玩具,孩子們玩自己發明的遊戲。上課大部分時間都是在爬樹、燒火、玩石頭、在附近的小溪流旁感受自然的變化。
不管是什麼樣的天氣,孩子們都可以在外面玩耍。有自然的最親密接觸讓他們學到很多生活常識,更懂得如何保護自己。除此之外,幼兒園老師也會帶孩子去認識社會,學習如何報警和一些簡單的消防知識。
幼兒園時就培養孩子的專注力
德國一向以「嚴謹」、「認真」著稱,擁有超強的專注力是他們的特點。這項很多家長都忽視培養的能力,在德國幼兒園時就開始重點培養專注力。德國幼兒園白天大部分時間在森林中,但還是有「早課」的存在。
早課時老師會讓孩子定活動的主題,接下來的時間會給孩子發幾張顏色不同的紙,帶孩子進行分類、找不同、排序等遊戲,從玩中鍛鍊孩子的專注力。
所以,德國孩子的專注力從小就打下了基礎,在未來的學習上效率要高很多。
數學的學習,重在培養數學思維
德國小學和中國差不多,都是在6、7歲時開始。但不同的地方是,德國小學數學的教學先教孩子簡單的理論知識,不急於教運算。德國孩子從小學三年級才可開始學10以內的加減法,以至於很多人都認為德國人數學不好。
恰恰相反,德國教育很重視數學思維的培養,在小學三年級之前,數學教學注重原理的講解和概念知識的鋪墊,避免孩子在學習數學時思維混亂,留下死記硬背的習慣。也正因為數學好,德國的工業和科學技術遙遙領先。
德國小學的第一堂數學課教的是總結規律,老師會在黑板上列出有規律的圖形,講解原理後讓孩子按照其中的規律接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