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生門》聚焦婦產科

2020-12-23 南報網

2018-01-16 09:23圖文來源:南京日報

  

生門》劇照。圖片來自《生門》官方微博

紀錄片《生門》聚焦婦產科

生與死的較量,每一集都讓人飆淚

一部紀錄片,採取周播的方式在晚間和電視劇同臺PK,戰績會如何?紀錄片《生門》目前已播出4集,首期節目就奪得同時段第二,目前已播出4集,口碑不斷攀升。這部在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婦產科歷時6年製作完成的紀錄片,真實記錄了40多個家庭迎接新生命的故事。 

以美劇的形式拍一部紀錄片,電影版的遺憾電視版彌補 

2016年底,真實拍攝孕婦生產的紀錄電影《生門》在豆瓣一舉拿下了8.6的高分,這部電影一度被稱為紀錄片界的良心之作,然而遺憾的是,《生門》雖口碑一路看漲,但當時的市場環境對紀錄電影並不友好,排片率一再被擠壓,曾有不少影迷穿越整個城市,甚至跑到異地觀影。影片不久就下檔了,更多的人錯過了這部高分電影。 

這個遺憾,終於在《生門》的劇集版得到了彌補。記者了解到,紀錄片《生門》目前分為兩個版本:網絡版是官方版本,每集70多分鐘,每周四晚在愛奇藝更新一集;衛視版是東方衛視為了適應電視渠道播出而做了修改,每集50分鐘左右。劇集版的口碑比電影版更好,目前豆瓣評分高達9.3分。 

其實《生門》一開始,就是奔著劇集去的。該劇攝影師程春霖在朋友圈發文說,主創團隊很多人都是美劇《傲骨賢妻》的粉絲,所以想以這部美劇的形式拍一部紀錄片。「以產科為故事舞臺,醫護人員為人物線索,每集聚焦一個特定主體的生產故事,以產科這個小剖面去展現我們這個時代的一些議題。」導演陳為軍透露:「《傲骨賢妻》的故事發生在一家律師事務所,既要反映事務所裡合伙人、律師之間的事情,同時每集都要發生一個案子、一個故事。我們做《生門》也想這麼追求,一方面通過細節、故事、人物,構建起中南醫院婦產科這個真實空間,讓大家覺得醫生、病人都像我們的左鄰右舍,同時每天都有暖心的感人的小故事。從目前看播出效果,我覺得我們的嘗試做到了。」 

真實帶來萬鈞之力,每一集都讓人飆淚

大年三十團圓夜,一位不知名的神秘孕婦隻身來到中南醫院婦產科,懷孕40周,胎死腹中,面對手術生死一線間,她卻始終拒絕透露家屬信息,情緒失控。 

從麻城市轉來的陳小鳳本身就是一個罹患糖尿病的高齡產婦,她孱弱的身體中孕育著兩個更加脆弱的生命,雪上加霜的是兩個孩子還是兇險的中央型前置胎盤。生命岌岌可危,而捉襟見肘的窘境更是直接將她和兩個未出世的孩子推向了命運的絕境。 

夏錦菊第三次剖腹產,32周,早產。胎盤前置,長在了前兩次剖腹產的疤痕上,還穿透子宮肌層,植入了膀胱。這就意味著胎盤被拿出後,血就會噴湧而出。進入手術室,她還依然樂觀,對婦產科主任李家福說:「你給我做手術,我放心。」 

…… 

《生門》已經播出的4集中,每一集都有牽動人心的故事。在婦產科裡集結了貧窮與生命的博弈,希望與死亡的較量,人道與人性的碰撞,每一集都讓人飆淚。「生育的戰場上,一扇門後就是兩個世界的分秒必爭,生與死的較量中凝聚著無限的張力,疼痛仿佛越過神經痛到了每個觀眾的身上,這就是真實帶來的萬鈞之力。」觀眾蔣莫毅說。此外,劇集中很多微妙的細節和隱匿的情感在真實的鏡頭下無處遁形,「醫患關係」「全民醫保」「難產早產」等社會熱議話題一一呈現。業界專家評價說:「《生門》每一集就是一把手術刀:克制、冷靜、犀利,展現現實生活的殘酷,而在此之外,還有不經意一瞥的鋒刃柔光。」 

婦產科醫生圈粉無數,溫暖人性打動觀眾

除了緊張衝突的氣氛和真實慘烈的生產,觀眾同樣能看到默默流淌的溫暖人性和滿滿正能量。《生門》男主角、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婦產科主任李家福,更是圈粉無數,被譽為「最有人格魅力的產科男神」。 

「我每月32號休息」「這輩子,你忘不了我,我也忘不了你」……李家福不僅醫術精湛,還屢出金句,幾乎承擔了《生門》的全部笑點。他和他的團隊每天做六七臺手術,80多張病床每周都是悲喜的輪迴。對他們來說,加班與攻克每一個難題已經成了家常便飯,產科醫生董良波甚至在妻子生產的時候還在惦念著自己的病人,他們的妙手仁心和幽默風趣讓觀眾印象深刻。 

許多網友在社交媒體自發為《生門》做宣傳、為產科醫護人員加油打氣:「建議每位媽媽都去看一下,才能體會自己有多幸運,順利生下寶寶;建議每位孩子都去看一下,體會一下母親當初是多麼不容易;建議每位寶爸和家人都去看一下,體會一下你們的支持和陪伴對媽媽有多重要;建議每個人都去看一下,理解和體諒產科醫護人員的不易。」 

本報記者 邢虹 本報通訊員 曉東

相關焦點

  • 《生門》製片人戴年文:「紀錄片本身就該掙錢」
    導讀:紀錄片難看又賠錢嗎?當《生門》紀實劇以紀錄片領域的「天價」賣給東方衛視時,製片人戴年文舒了一口氣,一是因為資金運轉活了,「沒賠錢」;二是他理想中的「商業模式」被證實可行,第二個故事又可以去拍了。文 | 多米高質量、好口碑的作品是紀錄片人不懈的追求,但長期以來,「紀錄片不賺錢」的說法似乎成為一道魔咒。而一部聚焦婦產科生育的紀錄片《生門》,不僅在豆瓣獲得劇版評分9.5、影版評分8.7分的成績,還將版權輸出到東方衛視和愛奇藝,成為紀錄片行業中作品口碑與商業回報兼具的典型案例。
  • 《生門》中的感人時刻,一部看了以後感觸良多的婦產科真實紀錄片
    上篇《生門》文章原本該由四個故事組成,由於時間的問題,只寫了其中的兩個,這次將剩下的奉上。《生門》是由北京中視文公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蘇寧環球傳媒有限公司出品,陳為軍執導的紀錄片電影。該片聚焦每一個家庭都會面臨的生育問題,紀錄了4位遭遇極端情況的產婦及其家人在醫院生產過程中經歷的種種考驗。
  • 紀錄片《生門》看哭深圳觀眾---深圳特區報
    深圳特區報訊(記者 劉莎莎)20日下午,由陳為軍執導的紀錄片《生門》在深圳博納影城皇庭店舉行了媒體交流活動。導演陳為軍2007年曾因紀錄片《請投我一票》入圍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提名,此次執導的《生門》,在取得授權後鏡頭直接進入產房,更尖銳地探討了千家萬戶關注的生育問題。
  • 紀錄片《生門》女醫生 生孩子後更能體會病人疼痛
    紀錄片《生門》裡,婦產科醫生毛豔紅在自己生產時頻爆金句,被網友戲稱為用自己「悲催」的產子經歷,承包了這部「史上最疼紀錄片」所有的笑點。北京青年報記者對話毛豔紅醫生,聽她講述了婦產科醫生的生產經歷。紀錄片《生門》用前後兩年時間在武漢中南醫院婦產科跟蹤拍攝,用真實鏡頭語言記錄了生命誕生的現場,撕心裂肺的疼痛、生死關頭的選擇、生命降臨的喜悅讓這部紀錄片被譽為「史上最疼紀錄片」,賺取觀眾眼淚的同時也收穫大量好評。近日,有觀眾發現,在這部紀錄片的第10集裡,婦產科醫生毛豔紅以一己之力承擔了這部紀錄片所有的笑點。
  • 紀錄片《生門》一經播出,還有多少人想生孩子
    《生門》是東方衛視的一個晚間檔紀錄片,它講述了40多個家庭在武漢中南醫院婦產科所經歷的悲歡離合的故事。我相信,看過《生門》的人都應該明白,它的重點並不是想向人們表達生孩子有多麼痛苦,或者母親和醫務工作者有多麼偉大。
  • 生門李家福萬千新生兒的救世主
    今天又去看了一下生門,感慨太多淚點也多,我是看了生門才被李家福主任圈粉的,李家福武漢大學中南醫院產科主任,55歲鹹寧人30多年的婦產科醫生生涯,被患者譽為最有人格魅力的產科醫生,「人送外號中南第一刀」李家福在紀錄片生門裡李家福主任最經典的一句話就是,我每月32號休息「這輩子你忘不了我,我也忘不了你。」
  • 紀錄片《生門》:讓男人十月懷胎,他們會算計的
    (陳為軍供圖/圖)(本文首發於2017年1月12日《南方周末》,原標題為《讓男人十月懷胎,他們會算計的 紀錄片《生門》中的生育故事》)從兩千多年前的愷撒時代到現在,生育都同時與個人和社會密切相關。他拍了幾部出名的紀錄片,比如聚焦愛滋病家庭的《好死不如賴活著》,講小學生選班長的《請為我投票》。2014年,陳為軍開始拍生育。在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度過的兩年中,他拍了40個故事。由此而生的紀錄片《生門》, 2016年12月16日在影院公映。片中四位產婦都面臨早產,但各自的身體狀況和家庭經濟能力,使她們有了不同的命運。《生門》曾在北京大學點映。
  • 電影《生門》出劇集版 繼續講述生命不可承受之重
    原標題:電影《生門》出了紀錄片劇集版 這部在武漢大學中南婦產科歷時6年製作完成的13集電視劇集,用生猛的鏡頭語言直擊產科生命誕生殘酷而溫情的現場,直觀記錄將滾滾紅塵濃縮在方寸產科。   該紀錄片由國家衛生計生委人口文化發展中心、國家計生委衛生計生文化推廣平臺擔任指導單位,紀錄電影版的導演陳為軍繼續擔任導演。作為執導過《好死不如賴活著》、《請為我投票》的紀錄片導演,陳為軍是國內最接近奧斯卡的導演之一。
  • 視頻| 醫界再現震撼紀錄片 《生門》鮮活講述分娩室
    2016年轉瞬即逝,回望起來,一年當中的「中國好電影」並不多,每一部都是觀眾的「奢侈品」,紀錄片《生門》就是其中之一。《生門》的編導陳為軍是個中年漢子,一直服務於武漢電視臺。他的作品並不多,這次的《生門》鏡頭犀利,思想深刻,題材罕見卻充滿大愛,在環視中國生育醫療問題的種種艱難情狀後,滿懷深情地歌頌了鏡頭前的一切人。這樣一部紀錄片能夠登陸中國院線,實屬難得。
  • 口碑紀實電影《生門》今日呈現
    據悉,《生門》由國家衛生計生委人口文化發展中心、國家衛生計生委衛生計生文化推廣平臺擔任指導單位,北京中視文公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出品,陳為軍導演,拍攝於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婦產科,攝製團隊拍攝80多個家庭,最終選取了40個家庭故事分別做成了電影版和劇集版
  • 紀錄片《生門》內外:一對早產兒帶給農民鄭清明的債與情
    鄭清明一家是紀錄片《生門》的「主角」之一   鄭清明有兩個四歲的雙胞胎女兒,一個叫鄭秋,一個叫鄭心。「秋」「心」合為「愁——生兩個女兒的時候,一家人天天為錢發愁。四年前的冬天,鄭清明一家人進入了紀錄片《生門》的鏡頭裡,那正是他們最窘迫的時候。
  • 人性最隱私的東西都在產科暴露了紀錄片《生門》內外的李家福醫生
    (資料圖/圖)   (本文首發於2018年2月8日《南方周末》,原標題為《人性最隱私的東西都在產科暴露了 紀錄片《生門》內外的李家福醫生》)   「有些人懷孕的時候,營養跟不上,公婆也不關心,丈夫對她也很冷漠,生孩子不可能給她帶來很大的成就感和喜悅感。」李家福相信幸福就三件事,「有人愛,有所期待,有事做」。
  • 紀錄片《生門》,孕婦如何闖過鬼門關,命懸一線,看盡眾生百態…
    剛好看到前幾年拍的紀錄片《生門》,其實在連續劇之前,陳為軍導演曾在諸多素材中剪輯出一部院線版電影《生門》,不過那時候並未關注也沒有去看。現在抱著作為女性遲早會經歷的事、求科普的心態打開這部紀錄片連續劇,我本以為了解的是一些孕期的小問題、產檢、注意事項以及生娃之後母親的喜悅啊之類的,壓根沒想到看第一集就上了「賊刺激得車」。
  • 《生門》李家福進駐辣媽幫 線上課堂再添一業界權威
    為了幫助正在備孕、懷孕的準媽媽提高孕期健康素質、豐富家庭保健知識,近日,素有「產科男神」之稱的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婦產科行政副主任、產科主任李家福做客辣媽幫,通過圖文直播的形式為辣媽幫用戶提供了一場精彩的《分娩遭遇危機,孕媽媽的「生門」在哪》主題分享,獲得了廣大孕媽的熱烈歡迎與讚譽。
  • 《生門》這部紀錄片,帶給我的是默默的感動與深思
    千多塊的準爸爸甚至想到去賣腎33歲高齡孕婦術中大出血要子宮還是要性命產科主任李家福挑戰生死時速全身換血四次將病人救下這些故事都出自一個紀錄片:《生門》這部紀錄片吸引了很多人講述的就是圍繞著產房發生的故事有新生,有死亡,有欣喜有悲痛
  • 從來不喜歡紀錄片的我,卻迷上了這兩部,最喜歡《生門》!
    在這個快速的社會裡,很少有人在沉下心來看一下紀錄片了。因為大家都喜歡看電視劇、電影,能夠滿足內心的缺乏。今天推薦2017—2018年自己看完以後感慨良多,眼淚直流的兩部紀錄片,一部是講述產婦與醫生之間的點滴《生門》,另一部就是講述重慶棒棒大軍的《最後的棒棒》。
  • 《生門》像一把手術刀展現了現實的殘酷
    ,在大片夾擊下票房欠佳但叫好連連 就這樣,《生門》在12月中旬登上了大熒幕,沒有腳本。 誰也沒想到,這個看似「冒險」的決定,最後竟成了這部紀錄片成功的鑰匙。 只是,這部關於女人生育的紀錄片,在5部大片夾擊下只有1%的排片率,票房欠佳,但叫好連連。 如今電影已經下線了,但在電影播出一個月以後,這部被認為是「產房悲喜錄」的紀錄片仍在繼續運作,主創團隊正在剪輯更多未能在大熒幕上展現的故事。
  • 醫療的眾生相,是國產紀錄片的答案?
    相較於大眾視線的聚焦,其實近年來,已經有大量影視作品關注到了醫療行業,尤其是以《生門》《人間世》《急診室故事》為代表的紀錄片,不但讓大眾了解到了醫生的工作內容,更將隱藏在病房內的生老病死展現在觀眾面前。
  • 生門:一部關於生育的紀錄片
    我偶然觀看了一部關於生育的紀錄片,上映於2016年,名叫——《生門》。今日想將他分享給大家。整部片子肅穆大於歡樂。新生的喜悅伴隨著母親們的傷痛而來,那是一種有形又無形的痛。因為這種痛,母親,從她成為母親那一刻,便成為偉大的同義詞。生門,著眼於生,生的喜悅是春日的一抹綠色。
  • 城管PK小販:我們不是天敵|豆瓣|王天成|城市夢|陳為軍|生門
    作品有展現愛滋病群體的《好死不如賴活著》;入圍奧斯卡最佳紀錄片、講述小學生競選班長的《請為我投票》;聚焦教育與階層的《出路》;以及在2016、2017年先後推出的電影版和劇集版,記錄女性懷孕生產的《生門》等。其中,《出路》和《生門》的社會影響較大。陳為軍,1969年出生於武漢,紀錄片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