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疫情,讓中日文學交流瞬間開掛!且看安陽教師的深度分析……

2021-02-19 玄鳥文化論壇

zhongguowenxuexiangribenminzudeshuchu

     兩國文化、文學的交流,始於中國向日本的傳輸。

     (一)傳輸與萌芽

     公元4世紀起,大和逐漸成為日本民族的代稱。日本的文字史開始於4世紀後半葉,日本人從百濟學到漢字,用它們標註日本語的發音。歷史進入飛鳥時代後,在推古朝(593—628)前後,日本文字文學的歷史開始書寫。

    (二)學習與吸收

     日本民族是一個善於學習的民族,他們學習中國的典型事件就是遣唐使和留學生的赴華。從630年到894年,跨越飛鳥時代(約593—710)、奈良時代(710—793)和平安時代(794—1192),在200多年時間裡,日本共任命遣唐使19次,出使到中國的有十三次之多。

  日本留學生阿倍仲麻呂首屈一指。他是一位學識淵博、才華橫溢的學者和詩人,能用日漢兩種文字寫作。公元717年,仲麻呂隨日本第九次造府使來長安留學,取漢名晁衡(又稱朝衡),進國子監學習,學成後仕於唐,官至從三品秘書監——國立圖書館館長。在華期間,仲麻呂與唐朝詩人王維、李白、儲光羲等人廣泛交遊,作詩唱和。在《全府詩》中,至今還保留著唐朝詩人們讚美他的詩篇。公元753年,仲麻呂奏請回國。臨行前,他用漢文寫下了《銜命將辭國》,詩中寫道:蓬萊鄉路遠,若木故園林。西望懷恩日,東歸感義辰。平生一寶劍,留贈結交人。充滿了對朝夕相處的中土朋友的依依惜別之情。許多中國詩人也題詩送別。王維在《送秘書晁監還本國》寫道:鄉樹扶桑外,主人孤島中。別離方異域,音信若為通。表現了對日本朋友的深情厚意。仲麻呂的船在海上遇到風暴,傳說他在海上遇難,中國朋友們獲悉後不勝悲痛。李白寫下了《哭晁衡》一詩:日本晁卿辭帝都,徵帆一片繞蓬壺。明月不歸沉碧海,白雲愁色滿蒼梧。寫出了中國詩人對他的誠摯哀悼。但仲麻呂並沒有死,而是漂至安南(今越南)海岸,隨後他經過長途跋涉,於公元755年重返長安,繼續在唐朝任職,直到七十三歲去世。仲麻呂在中國整整住了五十三年,為中日文化交流貢獻了畢生的精力。他的事跡載入了我國的新舊《唐書》,他的漢詩收進了《文苑英華》。

仲麻呂奏請回國。臨行前,他用漢文寫下了《銜命將辭國》

  日本僧人空海(法號遍照金剛,諡號弘法大師,俗姓佐伯)隨遣唐使於804年到達中國。當時中國已經是中唐時期,白居易、柳宗元、劉禹錫、李紳、陳鴻等大咖均在長安,受到這些大師們的薰陶非常自然,白居易和元稹也很有可能和他有會面。即便彼此沒有謀面,至少「空海可以說是與柳白二人共同呼吸長安空氣的同一代人」(日興膳弘)。而且通過詩人馬總有機會和權德輿為首的離合詩文學集團產生聯繫。805年他奔赴越州,又和當地詩人多有唱和。他一方面遍訪詩人,另一方面廣泛搜求詩歌及其理論作品,從804年到806年這麼短的時間內,他搜集到作品多達216部561卷。歸國後,他創作出影響深遠的《文鏡秘府論》。這本書以天地四方為卷名,深度吸收中國古典詩歌理論,內容涉及詩歌創作的方方面面,被認為是一部由外國人編寫的海外漢語寫作教材(吳雙語)。該書對推動中日文化交流,對推動日本詩歌創作發展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日本僧人空海,法號遍照金剛,諡號弘法大師,隨遣唐使到達中國

(三)內化與創造

     日本文學最早的書面語出現在奈良時代,代表作品有幾部歷史著作和純文學作品《懷風藻》和《萬葉集》(可不是《草葉集》哦,那是美國十九世紀大鬍子詩人惠特曼的作品)這幾部歷史著作分別為《古事記》《日本書紀》《風土記》。《古事記》為日本民族開天闢地、開創國家等神話的紀錄,為日本第一部文學作品;《日本書紀》為模仿中國《漢書》和《後漢書》而寫的正史;《風土記》則類似於中國的地方志。大量借用漢字表音表意是以上書籍基本的表達特點。

     

  《懷風藻》是日本現存最早的漢詩集,受中國六朝及初唐影響,幾乎都是五言詩。在那個時代的日本,說漢語,用漢語寫詩是貴族身份的標誌,一度和拉丁語在歐洲,法語在英國的地位差不多。

  《萬葉集》是日本第一部和歌總集,以中國詩歌的題材、形式和分類方法為借鑑,採用漢字作注音符號,收錄了4世紀到8世紀的長短和歌,尤以奈良時代作品居多。其在日本文學史上的地位相當於中國的《詩經》(前11世紀—前6世紀)。所謂和歌,是日本人對用大和文字寫成的詩歌的稱謂,以與用漢字寫成的詩歌——漢詩相區別。而這裡的文字,雖然是借用的漢字,但卻主要用來表音,被稱為萬葉假名(萬葉仮名まんようがな)。

     中國古典詩歌和《萬葉集》的意象多有相同之處。比如朝露,中日都當作生命短促的象徵。

曹操《短歌行》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萬葉集》

朝露一時消,我身容易老。

青春可再來,我定待君早。

  再如子規,中國古典詩歌常見借子規(杜鵑)表達愁思或者思鄉。如

崔塗《春夕》

胡蝶夢中家萬裡,子規枝上月三更。

《萬葉集》中也多有表達:

我兄情似玉,更願似鵑聲。

貫玉將聲貫,手持上路行。

  代表詩人山上憶良,曾作為遣唐使隨員到中國學習三年,研習漢學。其代表《作貧窮問答歌》風格和思想內容頗受漢詩的影響。

風雨交加夜,冷雨夾雪天。

瑟瑟冬日晚,怎耐此夕寒。

粗鹽權佐酒,糟醅聊取暖。

鼻塞頻作響,俯首咳連連。

捻髭空自許,難御此夜寒。

……

  讀起來是不是頗有白居易新樂府詩的感覺?試看我們熟悉的《觀刈麥》:

田家少閒月,五月人倍忙。

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

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

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

      (四)發揚與光大

       1.《源氏物語》    

     

  日本文學到了平安時代,漢文文學繼續發展,而由於假名文字的出現,也出現了具有民族性的作品,最高成就為物語文學。所謂物語,就是故事、傳說,指日本由口頭說唱文學發展而成的書面文學作品。物語文(ものがたりぶん)即意為記敘文。

  最有代表性的作品非《源氏物語》莫屬。

  這部世界上最早的長篇小說,有日本版《紅樓夢》之稱,但比《紅樓夢》誕生早了700多年,比中國第一批長篇《三國演義》《水滸傳》以及歐洲最早的長篇小說《十日談》也都要早300多年。全書共54帖(豐子愷中譯本改用漢語章回體小說的回),約80餘萬字(120回本《紅樓夢》約96萬字)。

  女作者紫式部(約978—1015),自幼才華過人,跟隨父親學習漢詩,熟讀《史記》等中國古代文獻,對白居易的詩歌尤為推崇,同時,她還精通音樂和佛經。

  對該書創作影響最大的當推白居易,書中僅引用的白居易的詩歌就多達90多處。而白居易最重要的作品《長恨歌》幾乎貫穿於整個小說中,成為源氏三代人愛情發展的基調,其中《桐壺》的情節更有賴於《長恨歌》而寫成。

  《史記》對《源氏物語》同樣影響深刻,紫式部以《史記》中的聖賢為楷模來塑造《源氏物語》中男主人公的形象。《源氏物語》專家池田龜鑑說:《源氏物語》宏大構思的源泉是《史記》。

  從思想上說,中土佛教對《源氏物語》影響巨大:

  無常。中土佛教講無常,而主人公光源氏的生平起起落落正是世事無常的經典寫照。

  我此生所喜榮華富貴,他人無法可比。誰料所遭惡運卻勝於他人。想是佛菩薩要我感悟人生無常,世事多艱之理,故賜我此命吧。——光源氏

  而作品人物三宮、浮舟以遁入空門求取解脫的做法,讓你不由想到紅樓佛影(《紅樓佛影》,作者張畢來),甄士隱出家,妙玉出家,寶玉出家……

  果報。光源氏與父親愛妃藤壺私通而生下私生女,令源氏與藤壺一直處在痛苦之中,最後藤壺皇后出家並盛年早逝。而他的正夫人三宮又和頭中將之子柏木私通,後生下薰君,三宮產下孩子後執意出家,而柏木則英年早亡。這活生生的因果報應,令人唏噓不已。

  此外紫式部在書中還廣泛引用《史記》《老子》《莊子》《列子》《韓非子》《戰國策》《詩經》《禮記》《論語》《孝經》《漢書》《晉書》《昭明文選》的典故、語句以及劉禹錫、陶淵明等人的作品,讓該書成為中日文化交流的偉大見證。

      2.松尾芭蕉和中國文學

  江戶時期(1603—1867),俳(pái)句,又稱俳偕,是當時詩歌藝術的主要形式。俳偕有三句,每句分別有5、7、5個音節,是世界上最短小的詩歌。其代表人物為俳聖松尾芭蕉(1644—1694)。

     

     俳偕一詞源自中國,原意大約是滑稽,想想中國的三句半,大約保持著這種滑稽的特色:

快刀不磨會生鏽,

安全不抓出紕漏。

一人出事全家悲,

————難受!

  

  而俳句詩歌早期也一味追求滑稽的風格,芭蕉則將它變成了意境幽遠、寄情自然、富含文人心緒的高層次詩歌。

  松尾芭蕉廣泛學習中國六朝至唐代的詩歌,受莊子、李白、王維、杜甫影響很大,而中國禪學思想也深深地影響了他的創作。

  我們看他對杜甫詩歌的點化:

明けぼの

や白魚白き

こと一寸

(天微明

拂曉見銀魚

一寸白)

  這首俳偕分明借用了杜甫詩歌《白小》:

白小群分命,天然二寸魚。

細微沾水族,風俗當園蔬。

入肆銀花亂,傾箱雪片虛。

生成猶拾卵,盡取義何如。

  本詩主旨,有人解釋為:黃魚以長大不容,白小以細微盡取,不幸生夔,大小俱盡,以嘆民俗之不仁也。如此一來,芭蕉詩作中大濟蒼生之感就意在言外了。

     我們再看他的著名詩集《奧州小路》卷頭語:

月日は百代の過客にして、行かふ年も又旅人也

(日月為百代之過客,行年之旅人)

  熟悉唐代文學的朋友當然會發現,這兩句話出自李白名作《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文云: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

  芭蕉只是將光陰易為日月,同意而異詞,將李白作品跨越時空的感慨又自然延展於日本文學之中。

      3.古典小說名著在日本

     《西遊記》作為一部世界級IP,廣受歡迎,富士電視臺2006年版《西遊記》成為年度受歡迎電視劇。日本關於孫悟空的漫畫就達上百部之多。

  小說名著《西遊記》和《三國演義》是被日本藝術家反覆改編頻率最高的兩部古典文學名著,它們中不乏優秀之作。鳥山明的《龍珠》系列動畫片裡很多人物形象、情節都和《西遊記》相似,至今連載的日本動畫片《火影忍者》裡主角鳴人最拿手的絕活變身術、分身術很明顯是從《西遊記》孫行者的七十二變中嫁接而來。

  《封神演義》在日本江戶時代(1603—1868)傳入日本,1996年漫畫家藤崎龍創作漫畫,並於1999年拍成TV動畫,大獲成功。

  用手機與元始天尊聯繫的帥哥姜尚變身為頭頂美麗光環的天使普賢真人,女媧娘娘則變成了奇怪的外星人形象.天馬行空的想像、無釐頭的打趣以及對原著世界觀的大膽顛覆和解構堪稱驚世駭俗,使得整部漫畫作品充滿強烈的後現代解構主義風格,可以說,這部漫畫為原小說注入了新的活力,以另類的角度賦予了原著蓬勃生機。

  《三國》

  日本三國文學包括《三國志》和《三國演義》。

  日本學者金文京教授說:在日本人迄今為止所讀過的眾多的外國文學作品中,如果要問哪一部作品是最受讀者喜愛的,我想這恐怕要首推中國小說《三國志》和《三國演義》了。

  三國在日本傳播方式可謂百花齊放,舉凡譯本、繪本、連環畫、電視劇、電影、戲劇、歌曲、動畫片、遊戲等等,可謂應有盡有。

  漫畫創作方面,1971年,時年37歲的橫山光輝,以古典名著《三國演義》為原型創作出漫畫《三國志》,從那時起連續刊載了15年之久,單行本發行了60卷以上約5000萬本。

  迄今,日本與三國有關的動漫保守估計也將近二百部。

  《水滸傳》

  大約在17世紀初期的江戶時代,《水滸傳》就已經傳入日本,很快掀起了一股水滸熱。當時有人說:俗文之書雖多,但如能讀通《水滸傳》,其餘則勢如破竹。

  不但讀,還要寫,改寫之作層出不窮,而《南總裡見八犬傳》成為一個裡程碑,它的故事背景日本化,但故事架構多和《水滸傳》相似,可以說是一個很出色的再創作。

  至今《水滸傳》一如《三國》,以多種文藝形式在日本傳播,滲透到日本民俗文化的很多方面,甚至有人認為,水滸的刺青文化對日本的刺青文化影響深遠。江戶時代的浮世繪大師歌川國芳將一百單八將個個都繪有刺青。沒有國芳的水滸,日本刺青也就不存在。

相關焦點

  • 臺灣義守大學教師來安陽工學院參訪 促進兩校交流合作
    臺灣義守大學教師來安陽工學院參訪 促進兩校交流合作 2017年12月21日 09:15:00來源: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12月21日安陽訊 12月17日至18日,臺灣義守大學兩岸事務處專員簡意宜來安陽工學院參訪交流。
  • 一場展示中日人文交流成果的盛會
    王敏教授關於周恩來嵐山之行的新作研討會上,兩國學者還從對中日神話的分析及研究中,探討了兩國文化及國民性的差異。社科院日研所文化研究室主任張建立從兩國的創世神話、民間傳說入手,分析了中日國民性的特點。同一研究室的熊淑娥則在對中日災害神話的分類歸納基礎上,考察了中日災害意識的異同。
  • 中日大學生網絡接力問答:一場疫情下的特別交流
    中文導報訊(記者 尤錫川) 新冠疫情期間,各國實施了不同的邊境管控措施,中日兩國間青少年的往來亦變得困難。在此情況下,為加深中日兩國民間的互相理解,東京日中友好會館最近特別推出了「中日大學生網上接力問答」活動。
  • 2020中日親子交流露營大會在滬成功舉行
    ・體育交流促進年」的重要文化交流活動之一的GLAMPING金秋上海2020中日親子交流露營大會在有著"東方氧吧、生態明珠"之稱的上海海灣國家森林公園舉行。尤其是在今年的疫情影響下,中日之間青少年交流能以這樣的方式延續感到很高興,「鹿兒島有美麗的櫻島,有溫泉,有美食。期待大家希望疫情以後大家去鹿兒島看看」。  開營式上群馬縣還帶來了中國網絡選出的日本排名第一的吉祥物「群馬寶寶」,為活動增色許多。現場氣氛活躍,孩子們興奮不已。
  • 安陽幼專二附幼「共享幸福成長」班級保教工作交流活動
    為全面總結、交流本學期班級保教工作的整體情況和經驗,2021年元月16日,安陽幼專二附幼開展了「共享幸福成長」班級保教工作交流活動。
  • 電影,打動中日兩國民眾心靈的跨文化交流
    中日之間的電影交流,是兩國民眾跨文化的心靈交流,其影響深厚而長遠。」《人民中國》雜誌總編輯王眾一,近日在參加「第12屆SGRA中國論壇:中日電影交流的可能性」研討會上表示。  在研討會上,東京大學刈間文俊教授和《人民中國》雜誌總編輯王眾一共同回顧了新中國成立以來兩國電影交流的歷史,暢談了中日兩國電影對兩國民眾的影響。
  • 安陽市召開慶祝第三十六個教師節暨「安陽最美教師」頒獎大會
    這是許多教師一生的寫照。9月10日, 我市召開慶祝第三十六個教師節暨「安陽最美教師」頒獎大會。據悉,今年「最美教師」的遴選工作從6月中旬開始啟動,歷時兩個多月。市教育局黨組書記、局長黃豔向全市辛勤工作在教育一線的廣大教師、教育工作者致以誠摯的祝福和美好的祝願,向為我市教育事業作出貢獻的離退休老同志致以崇高的敬意,向榮獲「安陽最美教師」稱號的老師表示熱烈祝賀!她說,近年,市教育局在教師隊伍建設中不斷出新招、解難題、開新局,教師隊伍建設成效顯著,為學校改革發展注入了更加強勁的動力。
  • 徐克丨日本符號學的發展與中日符號學界的交流
    同處於漢字文化圈的中日兩國,在學理基礎上本來就具有深厚的淵源,中日符號學界之間的交流也必將促進雙方的學科建設和發展。本文對日本符號學發展歷程的探討,將有助於國內符號學界加深對日本符號學研究現狀的了解。關鍵詞日本符號學;跨學科研究;東亞符號學1 符號學在日本的發展歷程日本自古以來就善於吸收先進的外來文化,這在西方文藝理論的譯介上也表現明顯。
  • 中日友好醫院舉辦中日醫學交流論壇
    2019年10月18日,臨近建院35周年之際,由中日友好醫院主辦、中日醫學科技交流協會協辦的中日醫學交流論壇在京舉行。中日友好醫院孫陽院長、國家衛生健康委國際合作司副司長聶建剛和日本駐華大使橫井裕出席論壇並致辭。中日友好醫院黨委書記、副院長周軍主持論壇。
  • 第二屆臺灣大學生安陽夏令營在安陽工學院開營
    第二屆臺灣大學生安陽夏令營開營儀式    7月7日,第二屆臺灣大學生安陽夏令營開營儀式在安陽工學院舉行。省臺辦副主任崔興莉、省臺辦交流處副處長王小潔、安陽市臺辦主任李春喜和安陽工學院校長景國勳、副校長李學志出席儀式。
  • 2020年首屆線上中日機器翻譯論壇圓滿落幕
    中新社·華輿訊 據日本《中文導報》報導,2020年5月29日北京時間20點(東京時間21點),首屆線上中日機器翻譯論壇通過網絡會議軟體舉行,在與會者歷經兩個小時的熱烈討論與交流中,本次論壇圓滿落幕。本屆論壇由小牛翻譯、哲賢翻譯、日本莫邦富事務所、東日本漢語教師協會聯合主辦,日本《中文導報》、中國《猗園瀛談》協辦,來自中日兩國的翻譯領域專家學者及從業人員近200人參加了此次線上會議,共同探討全球化背景下,如何讓機器翻譯更好地服務中日兩國的文化與經濟交流。
  • 新時代中日高校攜手 以教育互動促人文交流
    此次大會,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大阪總領事館大使銜總領事李天然、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副會長·秘書長趙靈山、日本文部科學省高等教育局國際戰略分析官林和彥、大阪大學總長(校長)西尾章治郎等嘉賓出席並致辭,來自大連理工大學、吉林大學、大阪大學、廣島大學等中日雙方152所相關院校,共計400餘位代表參加。
  • 【高端交流】中日和合文明論壇召開!劉延東、福田康夫、郝平...
    當今世界百年變局與世紀疫情相交織,國際形勢不穩定不確定性明顯上升。無論國際局勢如何演變,中日和平友好、合作共贏的大方向不能變。雙方應落實兩國領導人重要共識,積極推動構建契合新時代要求的中日關係,順應時代潮流,放眼地區和世界,共同助力人類文明進步發展,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東方智慧。
  • 中日青少年交流促進年 動漫文化合作再上新臺階
    中國網2月12日訊 據《日本新華僑報》報導,動漫作為中日青少年喜聞樂見的共同話題,始終擔任著交流橋梁的重要角色。2019年是中日青少年交流促進年,以動漫為主題的交流活動自然是少不了。就在春節前夕,為促進中日韓三國友好交流,「東亞文化之都• 2019豐島」文化活動拉開序幕。活動橫亙2019年全年,將會在2月1日至11月24日的10個月間舉辦100場活動。
  • 2019夏季 日本5日 | 在日本開啟一場深度文化交流之旅,從全新角度中重識日本
    --盧梭《愛彌兒》關於日中青少年研學交流,2018年是日中和平友好條約締結的40周年,在此之際,我們帶著子彈哥哥很好奇的小營員們第二年踏上日本,參加日中青少年文化交流大會,一同參與了第21屆中日青少年書畫音樂交流大會。
  • 疫情下的中日地方交流 浙江省寧海縣與富山縣冰見市隔空握手
    中日間的人員往來因疫情影響已停滯大半年之久,但物理空間的阻隔並未阻斷友情的傳遞,記者日前在浙江寧海見證了一場別開生面的雲籤約儀式。中日地方交流中溫馨又暖心的一幕,就這樣印刻在人們心中。當天籤約的兩位主角,同為海濱城市,同樣有著秀麗的風光、深厚的人文底蘊。
  • 《天平之甍》:日本人以小說筆法再現大唐,中日文化交流的藍圖
    《天平之甍》是日本作家井上靖,據奈良時代的著名文人淡海三船所著《唐大和上東徵傳》為藍本,以小說筆法寫成的一部文學作品。通過日本留學僧戒融、榮叡等赴唐邀聘名僧鑑真赴日傳教,及鑑真六渡日本傳播中國文化的動人歷史故事,藝術地再現了中日兩國悠久的文化交流史,成為當代日本文學名作之一。
  • 新版中日交流標準日本語初級網課視頻
    日本(4)00:56:32電子書(題庫)《新版中日交流標準日本語初級(上)》學習指南【課文重點+詞彙剖析+語法精解+拓展知識+全文翻譯】內容簡介本課程是《新版中日交流標準日本語初級(上)》網授精講班,為了幫助參加研究生招生考試指定考研參考書目為《新版中日交流標準日本語(初級)》的考生複習專業課,我們根據教材和名校考研真題的命題規律精心講解教材章節內容
  • 152所中日院校高層會聚大阪,中日教育交流迎來新時代
    本次交流會是落實中日高級別人文交流磋商機制的實踐舉措之一,旨在進一步推動中國高等院校與日本高等院校的緊密合作,為中日人文教育提供更加廣泛的對話交流平臺,促進中日兩國間的友好交流。 全體會議中國駐大阪總領事李天然、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副會長、秘書長趙靈山、大阪大學總長西尾章治郎、日本文部科學省高等教育局國際戰略分析官林和彥、日中文化交流中心總代表李欣立等領導和嘉賓出席了本次的會議並致辭,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國際合作部副主任張瓊瓊主持大會開幕式
  • 《中日交流標準日本語》出版30周年
    答案幾乎是唯一的:《中日交流標準日本語》。自1988年出版以來的30年裡,由人民教育出版社與日本光村圖書出版株式會社合作編寫的《中日交流標準日本語》累計發行近1500萬套,讀者數量突破一千萬人,在中國日語自學者中,有80%以上的人選用《中日交流標準日本語》作為自學教材,有60%以上的業餘日語學校和培訓機構以《中日交流標準日本語》為教學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