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圖:全景視覺
耳機的江湖,從來都是坑坑窪窪,稍不留神就會跌倒,千金即散。
如何快速修煉?
小白需要掌握哪些核心要領,才能屹立耳機江湖不倒?
「老司機」又有哪些難忘經歷?
耳機圈子對小白而言到底水有多深?
我是發燒友,我買耳機的目的就是聽音樂,同時我也是電子工程師,所以從理論和技術上來解釋一下我遇到的,或者說大多數人都會遇到的坑,對大家進行一個科普,給新手一個建議,讓對聽音樂有興趣的新手少走一些彎路。
在介紹之前我要和大家科普一下事實:那就是電子產品是一分錢一分貨的。
賣的貴的東西成本一定高,東西也好,這個成本不僅包含物料和材料成本,也包含,研發,設計,測試,量產中的儀器成本,不良品率,損耗;渠道,品牌的維護費用以及售後等等等等,最後包含以上所有過程中的人工成本。
所以買東西只考慮物料成本不考慮質感,體驗,售後這些亂七八糟的不要猶豫,正軌渠道買五百以內的耳機絕對性價比沒的說。哪怕買到次品,7 天無理由退換貨你也值得擁有!
推薦 AKGK450,K240,安橋 E700,創新 air 啥的,這類耳機推薦到處都是,大家都說好的基本上不會差!以上是我實際買過的,真的還不錯,性價比高。
那麼接下來正式開始,首先介紹一下組成聽音樂的這套播放系統:
音源(音樂文件)——解碼(硬體+軟體)——通道(線材,藍牙等等)——耳機——人體
這套系統類似於木桶原理,那一部分最差,聽出來的效果基本就是按照最差的那個來的,當然如果整套都差的話,實際效果也可能比最差的那個還差一點。
當然每一個環節的好壞和投入對整套系統的收益提升在比例上是不同的。當然這套系統是一個整體,缺一不可。
提升大小:耳機≥音源>解碼>人體>通道
那麼接下來我按照提升從小到大給大家講一下每一部分分別是什麼情況,有那些坑。
1. 通道
通道在這裡指的就是線材,線材的關鍵就是線的材料,長度,截面積。影響的就是阻抗,阻抗匹配最終影響的聽感部分在於增益,比如有的耳機換線會覺得亮,那就是阻抗變了。
那麼要注意了,這裡是第一個坑,也是超大的一個坑,所有的你覺得亮的感覺或者動詞打次的感覺都可以通過調節播放器的均衡器來達到類似的效果,當然雖然原理上是不同的,但是在整個系統的最終作用是大差不差的。
因此這個不同,對於小白來說,完全不值得花幾百幾千甚至幾萬去燒一根線。
在這裡多說一句藍牙,藍牙算是通道,但是影響的更多的是在於音頻文件本身,而不是通道,音頻在藍牙部分進行的編解碼是有損的,所以這個影響不能算在通道裡面,要算在音頻裡面。
藍牙作為通道的影響在於幹擾,比如播放器和藍牙接收隔兩堵牆,保證音頻變成全損格式。不過無線是藍牙的賣點,屬於功能需求,和音樂本身關係不大了。
這裡多提一句索尼大法的 LDAC,真的黑科技。音損很小,而且新的 Android8.0 的手機很多都支持 LDAC 了,確實很不錯!
2. 人體
沒錯,排了人體在這裡大家先別笑,且聽我慢慢說來。
人體的影響也是客觀存在的,首先是耳屎,這東西大家其實都不太多,但是必要的清潔還是要做的。
其次是心情和身體狀態,為啥這麼說呢,心情不好的時候聽歡快的歌體驗是很差的,身體狀態差的時候聽搖滾是想死的。
所以聽歌應該作為一個愛好,而不是一個不得不做的事情。在有需求的時候聽歌滿足一下自己才是正確的道路,不要因為聽歌耽誤了生活,耽誤了學習和愛你的人。
換個角度,非要買套高端發燒設備聽歌,然後吃半年泡麵也是沒必要的,量力而行,適可而止!這個是本話題僅次於清潔耳屎的第二個重點(笑)。
本話題的坑在於大家不要忽略了聽音樂的初衷,不要為了發燒而燒,沒意義。要愛自己,愛自己的身體,愛生活!愛聽音樂只是愛生活的一個小到不能再小的部分!
最後給大家宣揚一個玄學,聽歌的時候多喝熱水,越聽越舒服,感覺耳機和耳朵會融為一體,異物感會消失(前提是耳機本身不要太差)。哈哈哈哈,信則有,不信則無!
3. 解碼
解碼分 3 個部分:硬體,驅動和軟體。
硬體就是電腦音效卡啊,手機音效卡,播放器啥的;
驅動就是電腦自帶的驅動,手機的底層驅動,播放器編解碼驅動啥的;
軟體在這裡定義為軟體播放器中的均衡器(通俗點就是酷狗播放器上的什麼人聲,什麼現場,浴室亂七八糟的場景切換)。
額,這裡面的專業知識就太多了,講起來三天三夜也大概也許講得完。
簡單的科普一下吧:
硬體的參數就是編解碼速度,編解碼接口,運放噪聲亂七八糟的一大堆指標,電路板的布局,電容電阻的質量等等,電子元器件一分錢一分貨,這個話題不免讓我又想起和小夥伴們 DIY usb-dac 時被一百多一顆運放支配的恐懼!
驅動的話就是硬體配套的驅動,代碼寫得好的,編解碼驅動效率各種就給力,所以大廠的代碼有保障。
最後是均衡器,這個沒啥東西,太多可以做的了,就是音頻採集,然後傅立葉變換,然後***********就是個算法,大廠的算法是很牛皮的(畢竟人家的工程師都是頂級的,再加上辣麼多年的積累),好了 講完了。
我講講效果吧,效果就是是否有失真,是否有雜音,底噪啥的,是否夠亮,是否聲音大,聽起來心潮澎湃,帶感!
這部分的坑很少,因為大部分人都沒這個需求,手機或者電腦就夠了,最多上個播放器。玩箱子的暫時就不放在這個範圍內了,那一套小白也不會隨便玩。
廠商和渠道商在這個上面做的文章也非常少,因為沒量,賺的少。
坑的話說一下播放器吧,買大廠!質量,售後各種東西都有保證,技術沉澱也有。一分錢一分貨的東西,超過2-3K的溢價越來越大,性價比也越來越低。大家自己把握。
再說一下臺式機吧,臺式機自帶底噪,windows 自帶的驅動太……
給大家推薦一個:FxSound,誰用誰知道!
至於均衡器,手動隨便調,調音的過程也是享受的過程!不滿意可以免費換!(笑)
4. 音源
音源就是音樂的文件質量,建議大家上無損格式(根據自己前端的支持格式選擇),推薦 FLAC,壓縮率高(空間佔用小),格式無損,還可以增加圖片,方便編輯。說到編輯的話推薦一個軟體:foobar2000。
MP3、WMA 啥的這些幾 M 的歌曲都有損失,當然採樣率越大越好。實際情況是自己的設備局限於手機和 100 塊以內的耳機的時候,聽不出 320k MP3 和 FLAC 的區別,有好耳機的就聽得出來了而且差距比較大,大家自己把握。反正無損格式這東西有渠道也免費下載的到。花點錢支持一下原創也是情懷!
另外好的音樂和差的音樂體現在製作音樂的作者或者傳播者的良心上,什麼意思呢。幾種情況:
(1)這個無損格式可能是假的,用 320K MP3 升頻的,這種無損也是假無損,一般在二手渠道上特別的多,一聽基本上也能聽出來。
(2)這張專輯或者音樂用心精良,收音設備都是頂級,編曲,編解碼細節處理也都到位,歌手感情豐富,唱功優秀,那這首歌一定是良品。
作為對比,某大牌主播直播的時候唱的歌錄下來了,大家廣為流傳,實際聽起來其實是聽個熱鬧,感情,細節各方面必然是被專業歌手碾壓的。這個差距不是無損格式可以彌補的……
最後多說一句話,上古時期錄黑膠唱片的大神們是真的大神,因為黑膠唱片錄製是一步到位的,不存在後期的修音,剪輯,全部一步到位。相當於拍電影的一鏡到底!(歌神張學友演唱會從頭唱到尾很厲害,但是這是常規操作,大家坐下!)每每想到這個,都會對那些大神升起無窮的敬意。
現在的修音有多可怕大家都清楚(相當於照騙,PS,美圖秀秀),但這樣就失去了很多音樂本身的東西,沒有靈魂!(相當於大家只在乎外表,不看一個人的內在了)這個三觀正我覺得要比聽感正更重要!
5. 耳機
關鍵的點來了,也難為大家看到現在。直接開說,由於坑太多,想到哪說到哪。
同等價位下,音響素質>大耳素質>入耳素質,畢竟單元大小擺在那裡,越小的東西越難做,價格也越貴,大家可以這麼理解。
耳機的參數包括阻抗,靈敏度,頻響範圍,解析力,瞬態,聲場等等等等,不詳細說了,就告訴大家幾點,超過 200 的耳機頻響範圍都差不多(去看看 K450 的頻響範圍,碾壓多少一兩千的耳機,但是沒啥用),大耳聲場比入耳好,現在流行的動圈,圈鐵的瞬態和解析都比傳統單元好一些。
靈敏度和阻抗是配套的,整體影響就是大家常說的能不能推得動。
其實一般夠用的情況下,這個參數差距聽不出來的,你調調音量影響更大。就相當於你拿 386 的 CPU 去帶 1080 的顯卡,當然推不動,這是系統配套的問題,不是耳機質素的問題。
當然以上所有的參數最終轉化為聽感就不一樣了,接下來重點講這個所謂的玄學。
先總體說一下:
耳機兩三百一個坎,超過這個價格秒殺地攤九塊九,秒到渣都不剩。超過兩三百的耳機就有點開始拼整體素質,工藝了。
一兩千一個坎,這個價位比幾百的還是好聽的,但是差距沒有那麼大,一聽想特別驚豔的就別想了。
差距沒那麼大。另外超過這個價格之後,僅僅是耳機提升比較有限了,超過這個價位拼的更多的是調音和佩戴的舒適感,質感以及發燒友群體等等。而且到了這個價位,不上播放器甚至耳放都對不起耳機了。
也就是這個價位要系統整體升級!才能繼續體現出差距,但是差距大小和投入比越來越小,到大後面基本毫無性價比可言,當然為了面子,追求我有你沒有,追求頂級的不談。
簡單講一些調音,大法雜食和動次打次真的不錯,我個人很喜歡,森海古典,AKG 聽 acg 電音啥的,鐵三角人聲。
(隨著價格的提升,調音差距越來越小,這些差距都可以通過均衡器切換,不過實際情況是到這個價位之後非常不喜歡用均衡器了,我也是這樣,也不知道為啥,發燒友的特質?)
所以追求素質的幾百塊上千的夠了,要再提升就要燒播放器啥的了,而且配套的音源啥的都要跟上。根據需求和經濟實力來,適可而止。
假貨問題:森海、鐵三角是假貨重災區。買的話建議走官方或者正規渠道,買有保障的。
煲機:煲機不是玄學,只是被吹得有點懸。煲機在電子產品行業來說叫老化,在機械行業叫磨合。類似於汽車的磨合期,就是為了耳機單元等機械部分磨合,然後電路部分呢上電老化。
實際情況就是大廠的耳機工藝是非常好的,供應商都是頂級的,流程也是非常健全的,人家在工藝,檢測,測試各個環節過程中已經在機械和電子部分磨合到位了。你再煲機對電子和機械部分影響很小了,屬於磨損,不適於磨合了,哈哈哈。
為啥有人會說煲機確實有提升,那就屬於身體這個範疇了,可能你哪天身體狀態好,或者耳朵當天的狀態特別適應這個耳機,突然感覺聽著舒服了。
這個狀態是會震蕩的,哪天身體狀態不好或者心情不好的時候,聽感又會變差的,不信堅持多聽聽,自己體會。
這類耳機普遍集中於 1K 以下的耳機,個人狀態和耳機磨合有起伏。(這句話是個人的感覺,確實超過 1K 的耳機基本沒有聽的不舒服的時候,有時候又覺得是佩戴感和聽感的雙重作用,好耳機聽著不累,戴著舒服)
說到煲機不得不說一下佩戴姿勢,聽大耳的話姿勢還好,能不戴眼鏡儘量不要戴。
而入耳的話,好耳機的佩戴姿勢要倒立的,也就是繞耳帶,具體姿勢大家去搜一下,我原來以為大家都知道,後來才知道好多人不知道。
倒立的話,入耳耳機的外側會被自己的耳廓頂住,這樣的聲場會好很多,細節各種也清晰的多。
所以這才是玄學的一部分,很多人姿勢都錯了,就在出測評,忽悠大家去買,這不是扯淡麼。
你別不信,大家現在用手指頂住自己的耳機,往裡面壓住別放開,是不是音質好多了?
所以,想有提升,佩戴姿勢也是非常重要的(入耳)。
暫時就想到這麼多,後面想到啥補充啥。
總之一句話,聽音樂是系統性工程,想靠系統中的某一個部分就解決問題是不現實的(電腦用了五年老化了,換個內存條就復活了?不存在的,迴光返照而已)。有這樣不切實際需求的人自然容易被很多不切實際的東西騙!
音樂沒那麼重要,更沒那麼可怕,喜歡就買,量力而行即可。
最後希望大家不要忘了聽音樂的初心,愛自己,愛生活!
你戴降噪耳機時都發生過哪些好玩兒的事情?
知友:老房(5,300+ 贊同,什麼值得買生活家)
1. 帶降噪耳機看電影,兒子悄無聲息的從背後爬過來,自己突然被嚇到跳起來,然後把兒子嚇哭了,被老婆打。
2. 帶降噪耳機打遊戲,老婆說話沒聽見,被老婆揪起來說「別以為帶著耳機就裝作聽不見不想去洗碗」,被老婆打。
3. 帶降噪耳機寫報告,文思枯竭之時想站起來走走找找思路,沒聽到老婆在身後幹活,不小心把老婆剛整理好的箱子打翻了,被老婆打。
4. 老婆說看你經常戴這個耳機到底好用不好用讓我試試,然後聽過後說怎麼還是能聽到地鐵中咣浪咣浪的噪音,看你花這麼多錢買這種不實用的破玩意兒,被老婆打。
5. 老婆說既然她自己戴著坐地鐵能聽見噪音,那就說明在家裡肯定我是裝作聽不到她說話的,被老婆打。
6. 我說老婆別打了我不用降噪耳機了還不行,於是換了個平頭塞耳機,但兒子在邊上鬧騰我為了聽清音樂把音量開的很大又沒及時聽見老婆說啥,被老婆打。
(卒)
想要避坑的小白還沒看夠?
耳機發燒友有話要說?
別猶豫,戳「閱讀原文」來知乎專題一起討論:想,買個好耳機
如何用五個提問,看盡新中國 70 年?
《哪吒》被指抄襲、「明學」興起
豬八戒的前世今生
亞馬遜森林大火的真相
為什麼肥皂沒有被市場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