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在深圳,在廣東,乃至在全中國,深圳的南山區都是一個神奇的存在。
在這個面積只有32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平均每一平方公裡產生的GDP就高達26億元,產生稅收收入達8億元。
由於擁有雄厚的經濟實力,南山區對教育的投入力度也非常大,該區教育經費投入在深圳也名列前茅。
根據深圳統計局披露的數據,2019年深圳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教育經費支出702.68億元,其中南山區支出74.28億元,在全市居於寶安和龍崗之後,居於第三位。
寶安和龍崗的投入之所以較多,是因為其面積非常大。為了便於大家理解,我們又計算了一下深圳各區按面積計算的教育支出,具體情況如下:
計算顯示,在深圳全市,2019年平均每平方公裡投入的教育經費為3518萬元,全市各區中,福田區最厲害,達到每平方公裡8913萬元,其次為羅湖,再次為南山區,其他各區與這三個區的投入不再一個地平線上。
我之前說過,辦教育是個非常花錢的事情,生源、教師以及好的管理都需要錢。
當然,有人會爭論說,投入大量金錢也不一定能辦好教育,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的是,如果不投錢,不持續投錢,那麼你大概率更辦不好教育。
我們的結論都是從統計學意義上去談,你可以舉很多個案去反駁,但是這否定不了統計意義上的正確。
通過以上兩個指標比較,可以看到,無論從總量,還是按面積計算,南山區的教育投入在深圳都不是最牛逼的那個,但其實,這兩個指標都不太準確,更為準確的比較我們要考慮人口指標,考慮在校生人數,這樣一考慮南山區在深圳就數一數二了。
下表為2019年深圳各區各階段教育生均經費指標比較情況。
按人頭算,可以看出,在幼兒園階段,南山的生均經費並不突出,弱於羅湖、鹽田、福田和龍華,但在義務教育和普通高中階段則居於全市前列。
比如,2019年深圳全市小學生均經費為3.52萬元/人,福田、坪山(新建學校多)居前,南山排第三,而初中階段,南山實際上是排第一的,坪山生均經費達到22.46萬元,這個一看就是新建學校多,一次性、非經常性投入較大所致。
在普通高中階段,南山區的生均經費為全市第一。
前段時間,我們在將深圳教育經費與北上廣進行比較的時候,有讀者說,我們沒有比較費用的具體使用情況,這是一個大BUG,其實我們也很想比較,但是並沒有詳細的公開數據可用。
從定義上看,生均教育經費,是在一定地區範圍內(如某省、某市),按照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和教育發展實際,由政府制定的財政年度預算的依據,同時也是當地財政部門按照當地計劃內在讀學生數額,向相關教育部門撥款的依據。
從使用範圍上看,「教育經費」不僅包括了維持中小學校正常運轉的費用,還包括了中小學校在編教職工的工資、學校的建設費用等。
現在問題來了,南山區這麼多教育經費花到哪裡去了?
以前,我在一所K12學校考察的時候,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
那就是,究竟哪些因素對一所學校的影響最大?
隨著對小學、初中和高中的了解的不斷增多,我越發地意識到,小學、初中和高中三個階段,學生的生理、心理發展特徵不一樣,而對老師以及學校管理團隊的要求也不一樣。
但不管怎樣,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相比於教學,管理更為重要!
如果你是一個老師,不懂你的學生,管理不好學生,那麼哪怕你是清華、北大等牛校畢業,你也很難教出優秀的學生。
如果你是一個校長,不懂你的學生,不懂你的老師,那麼你也不可能讓一個學校的教學成績提升!
在一所學校當中中,要怎麼懂自己的學生?
最簡單的方式,就是走進課堂,不斷地像學生一樣聽課,跟學生交朋友,而這正有一份基礎的教育工作,那就是當班主任!
「全國十傑中小學中青年教師」李鎮西曾說,選校長一定要選那些當過班主任,而且班主任當的還不錯的人。
因為,比起單獨的任課老師,只有班主任才會全方位了解一個學生,與學生建立更深厚的感情。
如果一個班級,有一個好班主任,那麼這個班級的整體成績會提升很多,好班主任的教學成績具有極大的溢出效應。
哪怕這個班主任是非科班出身,也是如此。
我曾認識一位深圳名師,他本人是中專學歷,卻很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此他班級的學生成績非常好。
在他的激勵下,他的學生把學習當成打遊戲,自我學習、合作學習,老師只是在旁邊做引導。
現在讓我們回到南山的教育上。就是南山花這麼多錢,投向教育,都投到哪裡去了?
我們的答案可以從南山44所小學的校長履歷上看一下:錢都花在了人才上。
我們統計了深圳市南山區44所小學校長(不含一貫制學校)的校長履歷,具體情況如下:
我們逐一翻閱了深圳南山區44所小學校長的履歷,並且根據其履歷提煉了一些履歷標籤,發現了以下幾個特徵:
(1)這些校長們,專業背景來自中文的非常多,教的學科主要是語文、閱讀。這其實符合我之前在學校裡反覆跟老師們說的一個道理:如果一個孩子喜歡閱讀,喜歡讀書,那麼大概率這個孩子會讓家長和父母少操很多心。
前蘇聯卓越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在低年級階段,那些差生,行為不良的學生,無一例外在語文學科上出現了問題,表現為不喜歡閱讀,不愛讀書,甚至讀不懂書。
因此,在南山區這些校長中間,有17位是語文學科老師,其中,華僑城小學校長王智慧還是深圳市閱讀推廣人,南山區首批閱讀點燈人。南山區文理實驗學校(集團)文理二小黨支部書記、校長袁正芳自己從事語文教學,同時還是廣東省「閱讀之星」優秀校長,她創設的「快樂閱讀考級證書」取得國家專利權。
(2)從專業背景來看,如果我們用文理科來分,則會發現,絕大部分校長來自文科,來自理科的僅7位(數學、化學和物理),其餘全部為文科,比如語文、歷史、英語和政治。
(3)從科目來看,絕大部分校長來自語文、數學和英語三科,來自其他科目的屈指可數。
(4)幾乎所有的校長們都幹過班主任。儘管履歷上沒有些,但一個不容忽略的事實是,在小學和中學階段,幾乎所有班級的班主任都由語文、數學和英語三科的科任老師兼任。
(5)這些校長們的履歷顯示,除了教學上的榮譽和成績外,他們的德育工作都非常突出,比如三八紅旗手、勞動獎章、傑出青年、優秀黨員、優秀黨務工作者、榮譽市民、先進個人、十佳青年等等,這些都跟德育工作有關。
(6)最後,這些校長的工作年限很多都已超過30年,從地域來看,有13位明確來自(履歷上有寫)內地,主要是湖南、湖北、吉林和河南等地。這幾年的深圳,不斷地往教育上砸錢,吸引了大量內地的名師和名校長。
總之,這些校長們都是優秀的教育人才。名師和名校長的到來也帶來了更多先進的教育理念。
比如蛇口育才教育集團育才二小的校長汪洪,他是全國知名的生本教育專家工作室專家。生本教育是華南師範大學郭思樂教授創立的一種教育思想和方式,該理念認為,學生的美好學習生活是學校德育的基礎。
在深圳,生本教育的卓越實踐者是荊志強老師,他同樣來自內地——江蘇鎮江,於2013年8月作為特殊人才選調深圳工作。
對於中小學來說,德育工作要比教學更為重要。
這一階段的孩子,最為重要的養成良好的品格,培養對大千世界的好奇心,獲得自我學習的信心和能力。
因此,如果你去訪問一所小學的網站,幾乎看到的都是德育相關的內容。比如育才一小的簡介:
該校的簡介共有8個段落,前兩個段落講該校的歷史以及基本信息,其餘段落基本上都是在談「德育」相關的內容,談到教學的非常少。
這跟家長們談論的內容很不一樣。
對於小學,家長們習慣談孩子的成績最終怎麼怎麼樣,但這其實只是德育工作做好以後的教學結果,沒有良好的德育工作,不可能出現很好的教學結果,或者出結果了也不能持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