鷺島夜讀聲|廈門有多美,用答嘴鼓說給你聽

2021-01-18 廈門日報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

廈門解放70周年

也是廈門日報創刊70周年

作為廈門日報社年度活動之一、

同時也是第八屆廈門網絡文化節一部分

鷺島夜讀聲

圍繞「70周年·我們不平凡」

徵集優秀的文學作品和朗讀者

徵集期間,我們收到了不少讀者朋友的投稿。而從今天起,日報君將在夜讀欄目陸續與大家分享這些優秀作品。

今晚就讓我們

在充滿閩南特色的答嘴鼓裡

感受廈門之美

廈門水(美)

作者/ 郭建居

咱廈門,好所在;好景致,人人知;有人文,真精彩。

講交通,真便利;環島路,順海邊;金門島,像厝邊;兩岸交流很熱鬧。

講動車,像火箭;BRT, 真舒適;高架橋,通向天;島內島外半小時。

高速路,像象棋;東渡港,有名氣;高崎機場,航班滿,人客來往滿滿是。

咱廈門,好景致;小白鷺,來住起;白海豚,做厝邊。高樓大廈頂著天,汽車沿街滿滿是;綠化景樹排雙邊,空氣清幽人舒適!

鼓浪嶼,是琴島;戰地遊,大嶝島;來拜拜,南普陀;白鷺洲,好好玩;

講文化,真稀奇;閩南情,古早味;小廣場,真熱鬧。

答嘴鼓,練嘴舌;歌仔戲、咿咯咿;高甲戲,像雜技;唱南音,宮廷戲;漆線雕,會掙錢;拍胸舞,有名氣;宋江陣,拳頭比;閩南童謠,真趣味;閩南神韻,四處去!

模範標兵廈門市,城鄉一體真合理,文化興市有創意,經濟發展看見見。

各項評比舉紅旗!

廈門真是好所在,四處走走才會知,廈門所在真可愛,歡迎四方朋友來!

作者 / 朗讀者

郭建居,新店中學數學老師,福建省曲藝家協會理事,廈門市答嘴鼓協會副會長,廈門市曲藝家協會常務理。著有《咱厝的好聲音》。

徵集

★《夜讀》欄目每周定期推出「閩南夜話」、「詩歌之夜」、「英文朗讀」等,用多元化的節目,滿足聽眾們多樣化的需求。

★如果您有適合欄目朗讀的文章,中英文皆可,歡迎推薦或投稿給我們。

★如果有適合夜讀欄目的好聲音,也歡迎自薦或推薦,讓好聲音為平淡的生活添彩。

★可以發送音頻作品或原創文學作品至電子郵箱xmrbsbjczs@126.com,請在郵件標題處註明「夜讀+朗讀者姓名」或「夜讀+作者姓名」,並附上自己的個人資料和聯繫方式。

廈門日報社新媒體中心出品

音頻製作:張洵 李一揚 攝影:王火炎

編輯:曾欣悅 值班主任:蔡萍萍

廈門日報原創作品,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必究!

相關焦點

  • 你聽,多美
    好的作文需有好的思路,好的思路的前提是有開闊的思路,從中方可以加以選擇。所以,動手寫之前,一定要打開思路,多想一想好的作文還需有好的結構,可以有緊密的一體式,也可以像《水滸傳》那樣用串珠式,即一根主線,串起幾個事例。以「你聽,多美」為題,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大作文。文體不限。限時50分鐘。
  • 廈門島被稱作鷺島 是因地形輪廓像白鷺?
    ●一名義工向遊客介紹鷺島名稱由來,該短視頻昨在市民中流傳●文博研究員何丙仲稱,被稱為鷺島,或因老百姓為加強記憶用動物命名上世紀40年代廈門市區地形圖。廈門島為什麼被稱作鷺島?昨日,一條短視頻在廈門市民中流傳開來,視頻中,一名男子向眾多遊客介紹廈門歷史,說廈門島被稱作鷺島是因為「廈門島的圖形原來就是一隻白鷺」。這個說法有沒有依據?記者昨日聯繫了文博研究員何丙仲。
  • 廈門島為什麼叫鷺島?這條短視頻引發熱議!專家說……
    他說,「鷺島」一詞的來源,主要有「鷺鳥說」和「島形說」兩種說法。 《廈門志》記載,明朝詩人池顯方攀登廈門最高山洪濟山後作下《冬遊洪濟山》,當中寫道:「洲形果小如飛鷺」,意即此島形如飛鷺。他認為,這是有文字可考的較早的關於「鷺島」一詞的來源。 白鷺棲息地所以叫「鷺島」?
  • 史大林的廈門情書:紮根鷺島,逐夢深藍
    史大林的廈門情書:紮根鷺島,逐夢深藍 他和廈門的故事 始於美麗的南強校園 畢業後,因為廈門的近海優勢 他深耕海洋與環境科學領域
  • 「書香鷺島 全城共讀」 廈門「雲讀書」活動周六線上開「讀」
    廈門網訊 (通訊員 王雅) 書香鷺島,全城共讀。2020年4月23日是第25個「世界讀書日」。
  • 夜讀·我們在一起|相信未來,熱愛生命
    今晚起,廈門日報夜讀欄目開設專欄「我們在一起」致敬每一個為「戰疫」付出的你為這座城市加油鼓勁我們希望在廈門的你可以好好宅家聽節目或者參與到我們的專欄中來1 宅家就是做貢獻,我們已精心製作部分勵志溫馨的詩歌
  • 臺灣「清粥小菜」風行鷺島廈門
    中新社廈門十二月十七日電(記者李向陽)走進窗明几淨的店堂,叫一鍋清粥,幾碟小菜,三、五好友相聚閒談,吃完飯丟下碗「埋單」走人。這樣的飲食消費如今風行廈門。  一年多前,一家由臺灣人經營的「清粥小菜」館悄悄在鷺島登陸。在短短一年間,「清粥小菜」授權的加盟連鎖店僅在廈門市區就已經擴張到近十家,並且迅速在福建省內「蔓延」開來。
  • 乘風破浪的廈門,你註定不凡!
    乘風破浪的廈門,你註定不凡!廈門市委網信辦組織開展「我眼中的廈門有多美」網上主題宣傳活動,通過微視頻、九宮格美圖、話題互動等形式,聚焦廈門營商環境,全方位、多角度呈現廈門創新創業之「美」,充分展現廈門經濟社會發展四十載的成就和乘風破浪開新局的決心。
  • 夜讀|你家有這樣一隻阿咪嗎?
    故阿咪毛甚長,有似兔子。想是秉承母教之故,態度異常活潑。除睡覺外,竟無片刻靜止。地上倘有一物,便是它的遊戲伴侶,百玩不厭。人倘理睬它一下,它就用姿態動作代替言語,和你大打交道。此時你即使有要事在身,也只得暫時撇開,與它應酬一下;即使有懊惱在心,也自會忘懷一切,笑逐顏開。哭的孩子看見了阿咪,會破涕為笑呢。我家平日只有四個大人和半個小孩。
  • 「鷺島」由來又有新解讀!地質專家說……
    地形輪廓像白鷺所以廈門叫鷺島?前些天,這個話題引起了廣泛討論廈門多位專家學者各抒己見在學術刊物發表《論東南沿海的發震構造》《論閩西南滑脫斷層》《廈門地理環境變遷》等90多篇科技論文著有廈門市文史叢書之《廈門綺麗山水》參與編撰《廈門市志》《廈門經濟特區地理》等書
  • 夜讀|那張稻草鋪就的床
    母親的聲音從一牆之隔傳來:「明天去趕集,你想吃點啥?」「隨便!」我答。「哎呀!老太太,好好地燉一鍋紅燒肉,問那麼多幹嗎?那是娃兒的最愛!」父親的聲音響起,老兩口開始「嘀嘀咕咕」,聽著,聽著,心從未有過的踏實,我好似爬上祥雲,那夢竟從未有過的香甜。
  • 直播閩南「古早相聲」 答嘴鼓「逗趣師兄弟」驚豔開腔!
    廈門市級傳承人郭韶勇介紹答嘴鼓的歷史文化 臺海網9月24日訊(記者 劉彥玫 文/圖)「無中生有,歪曲誇張——這便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答嘴鼓」的十六字箴言。答嘴鼓,兩人便是一臺戲。這門「嘴上功夫」可以說是相聲的鼻祖,它以閩南語為載體,講究字句押韻,看似輕鬆詼諧,卻也十分考驗表演者的「顏藝」與「抖包袱」的即興能力。 9月22日,臺海網「非遺課來了」直播欄目走進廈門市集美區灌口上塘中學,在「答嘴鼓教室」裡,初一年學生迎來了本學期第一節答嘴鼓課程。
  • 廈門雙層巴士鷺島觀光旅遊1線首發
    都市觀光雙層巴士鷺島觀光旅遊1線舉行首發儀式,一輛輛紅色雙層觀光巴士從公交大廈出發,開啟全新的觀光巴士服務,成為高顏值廈門的一道靚麗風景線。據悉,這是廈門公交集團與上海春秋國際旅行社強強聯合,在廈門打造的旅遊公交線路。
  • 2020「尋味廈門」鷺島美食節將於6月17日啟動 活動將持續半年
    -2019「尋味廈門」鷺島美食節品鑑活動廣受市民好評。(資料圖)  本報2019「尋味廈門」鷺島美食節報導。  廈門網訊 (文/廈門晚報記者 張婧瑋 圖/陳立新) 6月17日,2020「尋味廈門」鷺島美食節活動將在湖裡萬達正式啟動。
  • 2020「尋味廈門」鷺島美食節啟動儀式舉行 線上同步直播
    廈門網訊(文/廈門晚報記者 張婧瑋 圖/陳立新)激發餐飲市場活力,提振消費信心。昨日,2020「尋味廈門」鷺島美食節啟動儀式在湖裡萬達廣場舉行。40多家廈門知名餐飲品牌齊聚,展示品牌特色,積極響應推行分餐制、拒絕野味的「文明餐桌行動」倡議,並與平臺一起以豐富的主題活動和大力度的美食優惠回饋市民消費者。廈門網、口碑直播等進行同步直播。
  • 【2020廈門玩海季】濱海好休閒,鷺島新生活
    其中作為配套項目之一的「濱海之購」,將帶領遊客從這些融合了美食、購物、娛樂等元素的「超級城市綜合體」出發,串遊周邊代表性文化、旅遊地標,感受「鷺島的生活方式」。 毗鄰文化重地,倡導鷺島生活新方式 消費推薦:SM廈門新生活廣場
  • 廈門力推「曲藝文化+」 臺灣曲藝界助力
    楊伏山 攝中新網廈門11月13日電 (記者 楊伏山)2020年廈門市曲藝研討會13日舉辦。來自廈門、漳州、泉州及臺灣地區的曲藝專家齊聚鷺島,共同探討廈門傳統曲藝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中國藝術研究院文化發展戰略研究中心副主任鄭長鈴教授和來自臺灣、執教於閩南師範學院的施沛琳教授等學者受邀蒞會就曲藝傳承發展等問題進行網絡直播授課。
  • 翔安這所學校參加鷺島詩會選拔~
    擁抱最美的詩和遠方近日翔安區金山小學組織開展校園詩詞培訓活動從100多名報名的選手中選取優秀選手參加2020鷺島首屆「中華愛心詩會」比賽 2020鷺島首屆「中華愛心詩會」校園賽由廈門市書院協會主辦、廈門四十五分貝傳媒有限公司承辦。
  • 英文夜讀|A Red, Red Rose
    吾愛吾愛如管弦,其聲悠揚而玲瓏。As fair art thou, my bonie lass, So deep in luve am I.吾愛吾愛美而殊,我心愛你永不渝。我心愛你永不渝,直到四海海水枯。
  • 夜讀|一籠湯包的暖意
    同安湯包作者/晶晶原載於《廈門日報》城市副刊周五下午,處理完最後一份文件,我關上電腦,打卡下班。吃湯包,我還是用兒時的動作,而那動作是我向姥爺學習來的:輕輕地提起湯包,將湯包放置在湯勺上,然後在湯包的褶皺處輕輕咬下很小一口,這時嘴不能離開,必須快速換成吮吸的姿勢,一絲絲地將湯汁吸入口中,湯汁浸潤唇舌,滑入咽喉,一股清甜的肉香溢滿口腔。這是湯汁濃醇的緣故。聽姥爺說,這家湯包店的湯包遠近聞名,秘技之一就是用熬得湯汁濃鬱雪白的大骨湯製成凍,配上肉餡,包成湯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