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喜歡古詩詞的朋友應該都知道,我們平時雖然說很多古代大文人寫詩寫詞都是信手拈來,似乎不用思考便能下筆如有神。但實際上寫詩詞除了講究平仄、對仗、格律等之外,還有著很多忌諱和需要注意的地方,都是需要儘量去避免的。宋代著名詩論家嚴羽在《滄浪詩話》中便曾說寫詩當注意「語忌直,意忌淺,脈忌露,味忌短」。
那麼是不是犯了這些忌諱便寫不出膾炙人口的佳作呢?其實也不是,這些忌諱只是在一般情況下適用,倘若是在適當的情景下使用,反倒會產生出其不意的效果。就像李白的名作《贈汪倫》,全詩僅有20字,但是卻出現了「李白」「汪倫」兩個名諱,也不用字號。這樣的描寫無疑是很大膽也很冒險的,和「語忌直」相悖,但是用在這首詩中不僅不顯得突兀,相反更讓人覺得親切自然。
同時這首詩後兩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這兩句也是犯了「脈忌露」的忌諱,一般寫離情都是以情景鋪墊襯託,但李白卻直接寫得顯露無遺,這在古詩詞中也是很少見的。但恰恰是這種不雕琢的筆觸,卻天然成響,令人讀之便能感受到李白噴湧而出的豪情和友情。
所以在我看來,古詩詞所謂的忌諱和規矩,其實主要是為了方便學習者而設定。當筆力達到一定程度,能夠圓潤如意地遣詞用句,那麼所謂「忌諱」也就不再是「忌諱」,相反打破忌諱還會給讀者眼前一亮之感。而筆者本期要介紹的這首詞,開篇就犯忌卻紅了800多年,至今為人所稱道。那麼這首詩到底有什麼特別之處呢?下面就來和筆者一起走進這首別開生面的妙詞。
《卜算子》
風雨送人來,風雨留人住。草草杯盤話別離,風雨催人去。
淚眼不曾晴,眉黛愁還聚。明日相思莫上樓,樓上多風雨。
這首詞的作者是南宋詞人遊次公,他和範成大是好友,兩人多有詩詞唱和。不過他傳於後世的詞作並不多,只有5首存世,上面這首是最為出名的。這首詞創作於公元1187年左右,有次遊次公這位才子在路上行走,見一對戀人依依惜別,心生感觸,於是便隨手寫了這首詞。
這首詞起首兩句就犯了忌諱。一般詩詞中都忌諱意象的重複出現,但這首詞中「風雨」卻出現了四次之多,單是首句便出現了兩次「風雨」。這兩句表達的是對風雨的感激之情,另一半隨著風雨翩然而至,想著這場風雨會讓對方留下來,這無疑是值得高興的一件事情。但是後兩句卻直接來了個大反轉,這場風雨並沒有將對方留下,兩人只是短暫團聚便又要分離,對方又要在風雨的催促下離去。
雖然上闋中用了三個「風雨」,但是它們所表達的感情是不同的,起初女子開心於風雨將心上人送來,但風雨還未停歇,它又催促著心上人離去,女子的情緒也由開心轉為黯然,「風雨」也從有情變為無情。這其實便是通過對於風雨的不同感受,來反襯出女子的心態變化,可以說別具匠心。
下闋則是直接描寫別離的場景。女子淚眼婆娑,便如同屋外綿綿的細雨,眉頭憂愁得聚在一起,緊緊皺眉。其實這裡的「眉黛愁還聚」既有眉黛聚在一起之意,同時也是寫女子憂愁的是兩人何時團聚。最後兩句則是離別男子對送別女子的囑咐,分別以後你就不要再登上高樓了,樓上風雨多,會更引起你的惦念離愁。那麼為什麼風雨會引起女子的憂愁呢?其實這正是詞人的巧思所在,因為這對戀人是在風雨中相會,在風雨中一起相對而食,在風雨中別離。所以再見風雨便不免想起這些,自然會被勾起思念離愁。
這首詞作以風雨開始,以風雨結束。全詞通過「風雨」這條線索,將男女之間的離愁別緒寫得意味雋永。雖疊用四「風雨」,卻不讓讀者感到繁多,相反讀之更覺情深。不得不說遊次公這位過路公子對於所見離別描寫得確實是別開生面,給人以渾然天成之感。王夫之在《姜齋詩話》中便評價這首詞「神於詩者,妙合無垠」,可謂毫不誇大。
對於遊次公的這首詞,大家有什麼看法?歡迎在評論區暢所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