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委員:要利用當前我國生產、金融、外貿環境比較寬鬆的時機,加快解決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一些結構性、體制性問題
■李書紳代表:那些單純追求GDP的政績觀、以犧牲群眾利益為代價的發展,應當立即摒棄
■葉建農委員:國民經濟發展如同一場沒有終點的「馬拉松」比賽,這和「百米賽」不同,拼的不是爆發力,而是持久耐力
「又好又快發展」引起了代表委員的熱議。他們表示,「好」字當頭,又好又快,將塑造健康的國民經濟,確保經濟社會發展步入科學發展的軌道。
「好」字當頭,牽住經濟工作的「牛鼻子」
「這是反思多年發展歷程的經驗總結,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本質要求。」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委員說,「好」字當頭,著眼於塑造可持續的健康經濟,樹立了中國經濟發展的新標杆。
農工民主黨葉建農委員說,從「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表明我國經濟發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真正步入科學發展的軌道。改革開放以來,我國GDP年均增長率超過了9%,2006年超過10%,外貿總額排名世界第三。據世界銀行統計,加入WTO以來,我國經濟增長對世界經濟增長平均貢獻率也已經達到13%。「然而,快速發展背後也有隱憂:總量大而不強,增長快而不優。」
比如,增長方式沒有根本轉變,依然以消耗能源資源、犧牲環境為代價,這是難以為繼的。前幾年各地大搞土地批租,房地產業發展迅猛,對地方GDP的短時間拉動效應很明顯。但土地是有限資源,如果批租完了,今後的經濟發展快速度又如何持久?
山東省經貿委主任李書紳代表說,我們對現實國情要有清醒的認識。他說,自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後,尤其5年保護期已過,我們面對的是國際市場的嚴峻競爭壓力,僅靠量的擴張,可持續既無法做到,高速發展也不能持久。比如,山東省去年生產350萬噸鋼,但汽車所需的冷熱軋板仍需大量進口,我們的產品在國際市場缺少競爭優勢;消耗標準煤2億多噸,汙染環境不說,煤採完了怎麼辦?……
「『好』字當頭,就是要解決『快而不和諧』的問題。」林毅夫強調,這一認識上的轉變,等於牽住了當前經濟工作的「牛鼻子」。
「好」中求快,跑好經濟發展的「馬拉松」
「好」字當頭,又好又快,是發展思路的調整,是對各級領導幹部執政理念的一次大考。
「那些單純追求GDP的政績觀、以犧牲群眾利益為代價的發展,應當立即摒棄。」李書紳說,各級領導要把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節約用地放在更加突出的戰略位置,把調整經濟結構、轉變增長方式記在心頭,強化節能降耗和汙染減排指標的約束;努力實現速度、質量、效益相協調,消費、投資、出口相協調,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更加注重民生,讓群眾感受到經濟發展的實惠」。
在「十一五」開局之年,山東省正邁向又好又快:首批啟動了36個產品、62個結構調整項目,數控工具機、貨櫃船、汽輪機等高技術產品的競爭優勢得以明顯提升;淘汰落後設備2311臺套,以及落後煤窯和生產線15臺套、煤礦4戶;把萬元GDP能耗、二氧化硫和COD排放作為約束性指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計劃……
強調「好」,不是不要「快」,而是為了實現持續長久穩定的「快」,是「好」中求快。葉建農建議,建立和完善「又好又快」發展的考核指標,要有相對完備、科學、可考核的指標體系。同時,建立和完善對各級官員的相關監督機制,使得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由「軟約束」變成「硬約束」。
針對當前產業布局不均衡、區域經濟發展差距大等問題,林毅夫說,宏觀調控將面臨很多兩難選擇,必須採用長短結合的措施保持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比如,控制投資和信貸增長過快;降低銀行貸款過度集中於大企業和少數行業;減少地方政府的投資衝動等。「要利用當前我國的生產、金融、外貿環境比較寬鬆的時機,加快解決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一些結構性、體制性問題。」
「國民經濟發展如同一場沒有終點的『馬拉松』比賽。和『百米賽』不同,『馬拉松』拼的不是爆發力和速度,而是持久耐力。」葉建農說,實現「又好又快」發展,就要求選手掌握好「速度」和「耐力」的平衡點。強調「好」,可能會在短時間內影響速度,GDP增長會低一兩個點,但從長遠看,將有利於我國經濟發展的可持續,這樣才能在世界經濟的「馬拉松」比賽中居於前位。(王淑軍 馮春梅 沈文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