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十四五」時期我國勞動法治理效能
發布時間:2020-12-18 08:08 星期五
來源:法治日報——法制網
□ 李雄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十四五」時期,國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作為國家治理現代化與法治政府建設的重要一環,勞動法治理因其直接關乎紮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以及構建和諧勞動關係等民生福祉與社會穩定,具有顯著的前置地位和特殊意義。
當前我國勞動法治理存在的主要問題有:勞動法治理理念需進一步明確創新。儘管勞動法、勞動合同法第一條都有「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之規定,但這並未消除人們對勞動法究竟要保護誰的爭論。「單保護」與「雙保護」之爭,是一個典型例子。同時,人們對勞動法治理究竟要承載什麼功能定位尚不完全清晰。
勞動法治理的法律規範體系需適時健全。儘管我國已初步建立以勞動法為代表的法律規範體系,但對工資、集體勞動關係等專項法律的制定以及對人工智慧、新就業形態、數字勞動等新挑戰的回應,勞動法律規範體系存在明顯短板。
勞動法治理的勞動用工標準需及時革新。我國在工資、工時、社會保險等主要勞動用工標準上面臨的一個最大問題是「一刀切」,未合理區別對待,無法真正落地,各地制定具有地方色彩的地方標準,難免各自為政,損害勞動法治理的公平正義與權威。
勞動法治理中頂層設計與地方實踐需良性互動。頂層設計對地方實踐的方向性、宏觀性、原則性指導不足,地方實踐的空間與尺度過度。比如,《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三)》儘管規定了勞動者與用人單位可以協商解決問題,但沒有對雙方可以協商事項的範圍與協商限度等核心問題明確,不僅導致地方實踐中各地實務部門相關規定簡單以「案結事了人和」作為最高目標,對雙方協商的空間與限度幾乎沒有多少實質性要求,也導致相關裁訴的尺度與口徑不一,極大影響勞動法治理的公平正義。
勞動法治理的勞動法治共同體建設需儘快補齊短板。以勞動法學界與實務界為代表的勞動法治共同體,不僅尚未就勞動法治理在理念層面達成廣泛共識,也在勞動法實施層面尚未形成有效的溝通機制、協同機制與共促機制,進而導致勞動法學界提出的理論難以對制度供給和實踐提供有效指導,制度供給與實踐因為缺乏必要理論支撐而難以從根本上保障制度供給的理性並把實踐問題以勞動法原理及勞動法治的要求說清楚。
切實提升我國勞動法治理效能,需要採取如下舉措:確立合理科學的勞動法治理新理念。要在勞動法、勞動合同法第一條規定之基礎上,進一步明確為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併兼顧用人單位合法權益。雙方是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特殊關係,誰也離不開誰。勞動法治理在制度功能上要儘快提煉並凝聚共識。勞動法不僅僅是法律,還具有明顯的社會政策屬性,勞動法治理不僅要實現法律層面的目標,還要追求政策層面的目標,特別是要挖掘並發現蘊含在勞動法治理中的保障、促進、發展和治理等功能。
健全勞動法律規範體系並優化勞動用工標準。既要聚焦回應以工資、集體勞動關係等為代表的傳統短板,又要因應人工智慧、新就業形態、數字勞動等提出的新課題,處理好規範與促進、安全與靈活等核心關係,做好「十四五」時期立法規劃與計劃。加強勞動用工標準適用的大調研、大討論與大協商,在工資、工時、社會保險等重點領域加快推進普適性而非打補丁式改革工作,從疫情中總結經驗並吸取教訓,樹立底線思維,著眼於全球經濟困局與變革、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以及以「一帶一路」背景為代表的勞動法國際合作等三個重要維度,全面審視我國勞動用工標準的改革完善。
加強頂層設計與地方實踐的良性互動。頂層設計要把握好方向與原則,地方實踐要把握好靈活與底線。具體工作有:頂層設計要通過立法與修法、司法解釋、指導性案例等途徑,對新時期我國勞動法治理應當堅持的理念、目標等要有清晰的規定和要求。頂層設計還要對地方實踐保持必要的尊讓與包容。地方實踐要在頂層設計總要求基礎上,結合具體問題,因地制宜且靈活有度地創新勞動法治理的制度空間與方式方法,在確保勞動法治理的整體理念、目標和要求等前提下,創新開展工作,高質量解決問題,為頂層設計積累必要經驗。
彌補勞動法治共同體短板。全面依法治國,根本是德才兼備的高素質法治工作隊伍。我國勞動法治共同體建設的主要方略是:強化勞動法治的理想信念教育,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加強政治教育和職業道德教育,建立健全理論界與實務界溝通、合作與互促的制度機制,進一步做好司法解釋、指導性案例等在彌補法律漏洞、明確裁判要旨等方面的「抓手性」工作,進一步加強理論界與實務界在用人上的互動與課題上的合作,深化高等院校法學教育改革。
(作者系西南政法大學經濟法學院教授)
責任編輯:喬小倩
8385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