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購之於消費者,不只是便宜,還有品質、安全、省心乃至個性化服務(參見6月28日本版報導《我的生活我來「團」》);團購之於商家,又意味著什麼?
連日來,記者採訪了農場、電影院、餐飲業等相關人士,他們的回答或許具有一定代表性。
「團」生鮮
不怕菜爛在地裡沒人要
「6月27日配送的菜品是:迷你小青瓜、黃瓜、漳浦白、菜心、空心菜、芥藍葉、上海青、白莧菜、竹芥菜、奶白菜。」6月26日中午,南安慢山莊農場工作人員小郭在農場微博上發布了這條預告信息。
「我們更多地利用網絡營銷,接受團購定製。」農場創始人之一的吳志超介紹,「客戶們下訂單後,農場通過自己的物流團隊,將貨品配送到每個客戶家中。」
該農場位於海拔600多米、鮮有工業汙染的向陽鄉,目前有450多畝菜地,種植了各式各樣的蔬果。農場已開辦兩年半,但去年11月才做團購。「農場地理位置較為偏遠,酒香也怕巷子深,而網絡推廣、組織團購是很有效的營銷渠道。」吳志超說,目前選擇在此團購新鮮蔬菜、瓜果、禽肉的已有200多個家庭,今年8月有望達500個家庭。
「對農產品進行團購,是種新嘗試。」吳志超認為,先定製再有計劃地生產,不會出現「菜爛在地裡沒人要」的尷尬處境。而像慢山莊農場這樣,產銷一條龍的「生鮮團購」在我省正嶄露頭角,日益獲得市民青睞。
「團」電影
帶動更多人走進電影院
打開任一團購網站,「團購電影票」總佔據著重要位置。在某團購網站的福州站頁面上,記者發現,福州近10家電影院都在開展團購活動。通過團購,原價70多元的電影票,不到一半價錢就能買到,有的影院還附贈爆米花、可樂等。
數據顯示,今年1-2月,團購為全國電影票房貢獻4.45億元,約佔同期全部票房的11.87%,超過1600萬人次團購電影票;4月,電影票單月團購成交額首次突破3億元,達3.27億元,成為團購成交額最高的一個品類。
「我們影院團購票房佔比最高的月份,達到總票房的20%以上。」福州一家電影院的負責人說。
「不論是萬達、金逸、中興、橫店等新影院,還是西湖影劇院、明星影城等老影院,幾乎都在做團購。」中興院線副總陳首文表示,影院與團購網站聯手,給觀眾帶來更多實惠,帶動更多人走進電影院,「這些年輕的、經濟能力暫時不高的人,可能成為未來重要的消費人群」。
福州金逸影城工作人員陳珊坦言,他們剛開始做團購是「不得不」,「其他影院都開始做了,為保住我們在福州的觀眾,我們也於去年下半年開啟團購業務。團購價大多為原價的5折左右,甚至比會員價還低5-10元」。
一名業內人士認為,電影票團購可能會常態化、持續化。「看電影找團購,漸漸成為比較主流的消費習慣,影院不得不遵循這一觀影習慣。對影院來說,在淡季或旺季的非高峰期,都可通過團購的低價優勢,提高上座率。」
陳首文則認為,經歷「狂歡」之後,「團」電影最終還是會回到一個相對理性的狀體,「如美國,團購觀影也曾經歷熱潮,但多年後就一直維持在總票房的5%左右」。
「團」餐飲
高檔餐飲企業放低身段
「薄利多銷,圖的就是人氣。」橋亭活魚小鎮的陳總經理告訴記者,自2011年起,他們就與大眾點評團多次合作,組織團購。「最近這次合作從今年4月至7月,我們一共有20多家門店,活動期間平均每家門店每天能賣二三十份團購套餐。」
「事實上,目前餐飲業的利潤已很薄了,如果再通過線上團購,企業的利潤就被壓得更低。團購價一般都低於五折。」陳總表示,之所以堅持做團購,主要是為了抓住人們「隨大流」的心理特點,「賺個人氣」。
打開美團網,首頁的熱門主題中,「高端餐飲暢享季」赫然在目。參與的商家,包括10多家中高檔的中餐廳。
隨著厲行節約的推行和公務宴請的減少,餐飲業出現震蕩。據中國烹飪協會公布的《2013年一季度餐飲行業分析報告》,限額以上餐飲企業(年營業額200萬元以上)收入1278億元,同比下降3.3%,出現中國餐飲自改革開放以來首次負增長;而高端餐飲企業2月營業收入同比下降幅度超過50%。福州商貿服務業局統計,一季度福州市餐飲業營業額同比下降4.84%,高端酒樓營業額同比減少三成以上。
在團購網站上,某五星級酒店的中餐廳,10人餐團購價1000多元,連原價的一半都不到,人均消費僅100多元。菜單中包括龍蝦、鮮菌燉鮮鮑、紐西蘭羊排、海參、咖喱蟹等10樣主菜,還包含小碟、甜品和水果。
「我們也有類似價位的團購套餐,幾乎接近成本價,對我們來說完全是微利銷售。」福州另一家不願透露名字的五星級酒店餐飲部負責人告訴記者,「我們『觸網開團』,是因為高端餐飲企業也要及時轉變思路,貼近大眾餐飲需求,以扭轉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