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內容來自黃政昌博士7月14日的微課直播《考季結束,如何幫助青少年做好生涯規劃》,內容有刪改,點此查看完整視頻回顧。
大家晚上好,我是黃政昌博士,很開心今天晚上來這邊跟各位分享如何幫助青少年做好生涯規劃。很開心能夠在這邊來分享一下青少年生涯規劃的一些重要的觀念。
希望這場講座讓各位能夠產生嚴重的「認知失調」,就是跟以往各位所聽到的演講可能不太一樣,我比較在乎的是治標又要治本,核心的那些觀念我們一定要清楚,因為人是由觀念來引導思考和動作的。
01
青少年生涯規劃的核心基礎
我先舉第一個案例。
我目前在心理輔導學系裡面擔任教授,有帶班擔任班主任。我們班有一個學生到大二的時候,很奇怪,開始經常曠課,上課的時候打瞌睡,意興闌珊的樣子,我就把他叫到研究室來個別談一下。
就和他說,「你最近怎麼了?老師有注意到你上課的態度,好像不是很起勁,遲到,上課還會打瞌睡等等。是因為心理輔導學習沒興趣嗎?或者發生什麼事情?」
聊著聊著他就說,「老師我覺得我念心理輔導學系怪怪的」。我說,「怎麼講呢?」
他說,「別的同學對討論人的心理困擾,都好有興趣,對人很好奇,能夠有同理心去共情別人,大家都很願意去自我袒露,講自己的狀況,很容易就有感覺,就會掉眼淚,難過就哭了,可是我都覺得好無聊,自己的想法和心情有什麼好講的?而且我覺得個案沒有什麼問題,我很難知道他們到底哪裡受苦?而且他們到底有什麼問題?
我覺得心理輔導學系我越念越痛苦,所以我最近一直在考慮是不是該校內轉系?也可以參加校外轉系。」
我說,「原來如此,一開始雖然高中畢業你填心理輔導學系,但是一年多了以後,你慢慢發現好像跟你原來所預期的不太一樣,你沒有那麼高的興趣,而且你開始對這個人跟人有關的工作好像覺得格格不入。」
我就說,「好,沒關係,你去想想看,我們學校是個綜合大學,有11個學院,你就把這個課表拿出來翻一翻,看一看哪些課你覺得不錯,你去旁聽看看,哪一個門課、哪一個老師上課能夠激起哪一些興趣,讓你眼睛會稍微發亮,讓你會覺得上課不想打瞌睡,你去聽聽看好不好?你聽幾堂課以後再回來跟老師講。」
經過一段時間以後,這個學生再一次回來找我說,「老師我發現我可能知道我的興趣在哪裡了。」
我說怎麼講?他說他發現我們學校有個系叫做史學系,就是歷史學系,歷史學系就是在研究古代的歷史,考察古蹟,去探索這些古代的事情,已經發生過的,甚至古蹟遺蹟等等。
他說他對這些歷史古蹟好有熱情,他從小就很喜歡看雍正皇朝的連續劇,他覺得好感人,而且他對考古也很有興趣。
所以最後他在學期末的時候確定了他要轉系,轉到歷史學系。
待會我們會簡單讓各位看一下「職業興趣理論」,心理輔導學習的對象是人,人跟人是充滿了很大的變異,很多的不確定感,而且人是有idea、有想法的。學習對象是什麼?也是人。
各位大家注意他是喜歡已經發生過的,可能是死人,死掉的人已經不會動了,也不會講話了,而且已經是發生過的生活足跡,這些文化產物等等,它們躺在那裡等著你去挖掘,等著你去研究,它是不會講話的,它是不會反饋的。
可是人不一樣,人你問他「你今天心情怎麼樣?」如果你跟他關係不夠,他可能不會告訴你什麼, 只會說「沒怎樣,還好」。但如果他信任你,他會說,「老師我最近不快樂,老師我覺得我好像有抑鬱症。」
他其實很願意跟人自我談論,為什麼?因為人跟人之間的互動有很大的變異性,但是很有趣的是如果你今天去考古,一些遺蹟或者一些歷史,一些古代人物、一些木乃伊、一些骨骼,它不會突然講話說,「不要碰我!不要那麼大力!你太大力嚇死寶寶了。」
這些是不會發生的,它不會講話、不會反應,所以難怪這個學生從大一念到大二會越念越沒興趣,越念越痛苦,越念越厭學。
終於真相大白了,就是因為他並沒有足夠的探索或者真正了解,他覺得念心理很不錯,很好玩,可以了解人。有一些心理變態的電影,覺得念心理輔導學系很神秘,可是真正念了以後也有很多的課都要做反思報告,都要分組討論,都要自我揭露,要去談自己的原生家庭經驗,他才發現這樣他不適應,格格不入。
第二個例子:美國最著名的10個大學輟學的成功人士。
你知道排名第一是誰嗎?
我們現在所有的電腦系統,這三四十年來它霸佔了整個全世界的作業系統,叫做微軟,Microsoft微軟作業系統,我們現在用的是 window7.0,window10.0對不對?比爾蓋茨改變了一個世界,因為全世界大部分都在用微軟作業系統,用Microsoft office或者window系統。
比爾蓋茨在念哈佛大學時非常優秀,念到大三的時候,他到處去旁聽各系的課,心理學、企業管理學、人力資源,到處聽,他覺得想要找一些科目對他的人生是有幫助的,對他的創業是有幫助的。
一直聽到最後他發現講課很枯燥乏味,他覺得已經夠了,他覺得學校沒有什麼能夠再提供給我,所以最後他在大三的時候就輟學了。他休學去幹嘛?跟另外一個好朋友合夥,在他的車庫裡面開始組裝電腦,微軟公司就創業了,後來二三十年內就改變了世界,微軟公司的office系統等等。他並沒有念完大學, 30年後哈佛大學才把他邀請回去,授予他榮譽博士學位。
透過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
比爾蓋茨每年還是受邀回哈佛大學對畢業生做發表感言,他仍然非常肯定大學教育的功能,他說大學教育仍然提供了一個自由探索、獨立思考,去尋找自己人生方向的一個很好的氛圍和環境。
因為大學的教育跟初中、高中不一樣,他強調的是批判式思考,是獨立性,就是因為這樣的氛圍,讓比爾蓋茨找到他自己真正的能力需求,他把哈佛大學提供的資源吸收夠了,這樣他確定了他的人生方向,就出去創業了。
通過這兩個例子,我們可以看:自我探索非常重要;第二個,人生一定要去做自己有興趣的事,如果有興趣又有能力,這太棒了,bingo命中,有興趣又有能力,一定會成功,一定會有一番作為。
至少他去做自己有興趣的事,眼睛才會發亮,才做的這樣有成就感,才會腎上腺素亂噴,才會廢寢忘食,才會融入在裡面,才有可能快樂,甚至有可能達到一定的成功。
希望透過這兩個案例分析,讓各位知道自我探索,找尋自己的興趣,讓人才有可能定錨,往那個方向去前進,所以「自我探索「是生涯規劃裡非常非常重要的。
02
父母在青少年生涯規劃中的迷思(誤區)
其實很多時候生涯規劃本來就是漸進式地發展,但是為什麼到最後青少年生涯規劃會出問題?甚至還有專門的一門課就是「青少年生涯規劃」,甚至有今天這場講座,還要來教我們的父母、師長怎麼樣做一個正確、適合青少年的生涯規劃。
其實就是因為我們的父母、師長、社會一直傳遞給青少年一個錯誤的信念,一代傳一代,我們以為是對的,可是這些迷思的背後,其實對青少年來說,有身心上的一些傷害,就會讓我們很怕犯錯,讓我們在生活中非常有壓力,很怕一步走錯就步步錯,人生就完蛋了。
第一點,父母最知道孩子是什麼,所以父母來替你們做決定。
孩子雖然是你生的,但先天的氣質、他受的教育、遇到的老師不一樣,慢慢他會交互作用出不一樣的興趣、不一樣的現象,這不一定是父母永遠知道的,所以各位父母應該要怎樣去鼓勵孩子去探索,了解自己的興趣,自己的的方向在哪裡,而不是自以為是,「你是我生的,我是你老媽、老爸,我當然知道你學什麼,你就去念理,你就去念文,你就去念高中,你就是去念什麼學校。」
這樣替孩子做決定,孩子不會快樂的,而且這到底是誰的人生?這是孩子的人生,可不是父母的人生,對不對?
第二點,高考成功就等於人生成功。
雖然科舉制度清朝已經不見了,但是科舉制度仍然深藏在你我心中。
目前考大學的高考其實就是科舉制度的復闢,大家還是在追尋這樣211、985名校,一本的名牌大學。
只要我能夠考上名牌大學,221、985這種名校,清華、北大、交大,我的人生就好像蓋一個戳,就是成功組,就是順利組,就等於人生成功,以後會找到好工作,會找到好的伴侶,就一生就很順遂,一帆風順。
如果相對應的高考沒有考好,沒有念一個好的名校,那就等於將來找不到什麼好工作,也沒有什麼好的收入,生活可能就沒有那麼充足,將來就找不到好的人家嫁,或者就沒有人要嫁你,註定了就是一個窮苦潦倒或者比較低水平的生活品質。
一試定終身會壓力好大,所以為什麼高考結束以後,好多孩子因為努力的1年、2年、3年甚至6年,沒有考到一個理想學校,他覺得對不起江東父老,他覺得自己人生完蛋了,高考一考完或者成績放榜就出現自殺,好多人跳樓,好多人上吊,為什麼?因為他覺得人生已經完蛋了。
各位他才17歲、18歲就覺得人生完蛋了,只是因為高考的成績沒有達到自己或父母、師長的期待,在我們華人社會裡面這是一個通病,這是一個很無形的壓力。
高考只是人生階段的一個部分並不等於全部人生,全部人生還有八十幾年, 18歲高中畢業,我們還有將近60年要過,對不對?所以當然它只是人生的一部分,並不等於人生的全部。
第三點,興趣不能當飯吃,考試的科目最重要。
因為要高考,要念名校,所以就認為只要跟考試沒有關的,跟高考、中考沒有關的科目就不要去念了,像藝能科目、音樂、美術都不重要,有一些名牌的高中都不太上體育課、藝術課、美術課的,為什麼?浪費時間、浪費學分,都是上這種高考會考的科目,因為他認為興趣不能當飯吃,非常的功利主義。
其實不是這樣的,我們每天念數學、漢語、英文,如果能夠做一些我們有興趣的事,不管是運動、音樂、彈吉他、尤克裡裡,或者唱歌,或者跟同學一起聊天,或者一些旅遊登山,它可以潤滑我們的壓力,可以刺激我們大腦不同部位的放電,整天大腦同一個部分一直被分析,大腦反而比較容易有牛角尖效應,反而讀書的效率是比較差的,而且比較容易煩躁。
如果你一直做同一件事,一直念書,沒有做一些讓你舒壓的、比較開心的,比較有興趣的去開發大腦不同部位的活動領域的話,其實很容易很容易煩躁,很容易沒耐心,到最後讀書的效果更差。
第四點,念數理科系比較有前途,語文科系沒有前途。
很多父母認為只要是男生一定要念數學,物理化學這種跟科技有關的,將來畢業才有工作,才會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好的收入。如果是男生不要去學那種語文,什麼中文系、語文系、社會系,男生不要念這種沒有前途的,這也是不合理的,念自己有興趣的科系是最重要的。
也有可能女生對理工很有興趣,做實驗、做研究、做科研,也有男生對語文,對社會學、哲學很有興趣,這沒有標準答案的,不要因為性別而有所差別。
第五點,青少年的價值觀很容易偏差,父母一定要嚴加矯正。
青少年從兒童起進入成人,價值觀的確比較容易浮動,比較容易被社會大眾媒體影響,所以我們父母更應該是給一些支持、一些建議、一些參考意見,而不是直接替他做決定,或者告訴他就往這裡走。
因為青少年喜歡找出自己的獨特性,長成獨特的大人,如果對青少年告訴他就只有這條路,這個觀念、這個價值觀才是對的,他反而會為了反對而反對,反而會非常抗拒,到最後引起嚴重的親子衝突。
所以你可以分享你的觀念、不同的看法,但還是要讓孩子有一個探索的過程,而不是直接替他做決定。
第六點,早幫孩子確定目標,未來成功機率越高。
孩子需要探索的過程,你替他做決定,到最後他會抗拒,因為這是你要的,你要念的科系,不是他要的,他會覺得他沒有興趣。
第七點,愛孩子就要儘早幫他準備好一切。
第八點,只要嚴格管教,就能夠摒棄幹擾,養成好習慣。
這都是比較控制型的父母,總覺得爸爸、媽媽都是為你好,我早一點替你準備好一切,你都不用做家事,都不用打工,也不要有禮貌,你就好好念書,去培訓學校好好念書,好好把中考考好,把高考考好,這樣人生就是好的。
人生並不等於這樣,你只要好好念書,品性不好,沒有做家事都可以,你看到在小區電梯,看到鄰居也不用打招呼,對爸爸媽媽沒什麼禮貌,也沒有同理心,也沒有公德心,這些都不重要,你只要把書念好就好。
一個成功的、品性端正、人格成熟的人不是只會讀書,人際關係、團體生活、幽默風趣、懂得關心別人、願意分享或一起跟人家合作,這些能力才是真正決定日後是不是人生成功,或者是不是能在工作上能夠發揚光大,能夠有一些創建,能夠更上一層樓,能夠有一些不凡的表現的關鍵因素。
所以我們要允許孩子能夠去探索,允許孩子能夠跟父母去互動、去溝通。
03
霍蘭德人格六角形理論
讓各位知道說原來重點是這樣,打通各位的任督二脈。
全世界目前講到生涯規劃、興趣職業的時候,最有名的就是職業心理學叫Holland霍蘭德六角形理論,他找出所有的職業裡面有六種極大化不同的類型。
這六類是什麼?
現實型:像工人一樣,一步一步走向農民、工人等等,一步一步地親自接觸,他的對象是物。
研究型:做一些分析、科研的,喜歡問為什麼、喜歡發明、喜歡說一些演繹推理的,像科學家、研究者。
藝術型:音樂家、美術家、創作者、音樂工作者,因為他們比較重視想法。
社會型:顧名思義跟人互動的,像老師、牧師、諮詢師、醫生、一些志願工作者等等,公司都是社會協會的,因為他的對象是人,跟人在相處,跟人相處與跟物相處是很不一樣的。
企業型:跟人互動,念商學院的,像政治學者、從政的、創業的,像剛才講的郭臺銘、馬雲、馬化騰那些人,都是企業型的,他們跟人有關,他們都有比較多的企圖心、野心,重視權力,所以他們會去從政、會從商,他們會去賺大錢。
傳統型:處理資料的,像銀行的行員、秘書人員,還有一些打字人員、一些圖書館資料管理員,他們整天到晚處理資料,不會講話,就是把資料排整齊,把資料拼好,把圖書館的書排列整齊,把電腦系統整理好,銀行行員把帳算清楚,秘書把每一天的工作記好,會計人員弄好報表,這是傳統型的。基本上當你選擇不同的工作,就代表投射出你不同的興趣,倒過來當你有不同的興趣,將來你也會選擇不同領域的科系。
高考結束你會選擇不同的科系,或者如果你念的是職業高中或者職專,你也會選擇不同的職業類別,這樣了解嗎?RIASEC就相當於剛剛我講的這6種興趣,6種職業,6種大學的學院。
04
生涯金三角理論
將來我們怎麼幫助我們的孩子、高中生、青少年做生涯決定、或者做生涯規劃?基本上有三個要件。
第一個,一定要著重在幫助他先去了解自己、探索自己。
就是最上面這個三角形,包括自己的興趣、包括自己的價值觀、包括自己的能力現狀,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第二個,一定要了解你念的大學的這些教育環境,教育的科技。
如果你念的是職高、職專或者即將要直接工作,當然就要了解相關的科技職業的類別,你可以透過座談、參觀,參觀學校、參觀工廠或者跟科技有關的一些資料,甚至聽學長、學姐回來分享,或者看一些電視新聞,像不同科系的職業介紹的視頻等等,目的都是為了什麼?了解職業環境,了解教育環境。
第三個,左下角這個三角形就是了解環境的因素。
也就是說當我們在做生涯目標的過程中,父母會影響我們,師長會給我們意見,還有社會的發展趨勢,這些有可能是助力,也有可能是阻力。
就像我剛剛講的,也有可能父母要你念的是工學院,因為認為男生要念理工,可事實上你對於文學院感興趣,對於寫詩、創作、拍電影等你比較有興趣,你就必須要跟你爸媽去溝通、去互動、去傳達你的想法,為什麼?因為爸媽可能是你的阻力,但也可能是你的助力。
我們可以發現青少年的主軸就是好好地了解自己的興趣,因為了解職業信息這個部分並不困難,只要我們上網大概都會知道,所以我們要知道每一種職業類型、每一種大學的科系需要什麼學分,長什麼樣子,將來畢業幹嘛。
了解環境的因素,我剛剛講的我們父母、師長、社會、大眾,可能有很多的名師,不知不覺給了孩子很多的壓力,很多的阻力,而不是助力。
孩子為什麼沒有辦法做自己?為什麼他在做生涯決定過程中很辛苦?
因為有一些時候是得不到父母的支持,或者師長是反對,是不看好的。
孩子會很辛苦,因為他不能做自己,他可能對念傳播學院感興趣,他想要拍電影,對當導演有興趣,可是父母可能會認為太現實主義的興趣不能當飯吃,所以一定要他當老師,或者是去念理工去當工程師,對他來說必須要很費力地去跟父母溝通,所以他覺得很累、很痛苦。
最後就是做決定的能力,一定要記得了解第一個三角形,了解自己的興趣;右下角三角形,了解整個職業環境,了解大學科系環境的特色;左下角三角形,要了解整個周遭的環境裡面,師長、父母、社會對你的影響有哪些阻力?哪些助力?
比如說社會發展趨勢,比如說新聞最近有統計,十大未來20年無法取代的職業裡面,你知道有有哪一樣嗎?就是心理諮詢師、心理醫生無法取代。就算是大數據,可以取代藥劑師、神經內科醫師、檢驗師,但是心理諮詢師取代不了,為什麼?因為人太fuzzy、太模糊了,也沒有標準答案。
所以還是需要人腦,電腦就算有大數據,也沒有辦法取代掉心理諮詢師,這很有意思。比如說現在有個我不知道內地這邊有沒有這樣的科系,叫做老人照顧學系,或者長期照顧學系。
因為現在老人太多了,不管超過65歲叫做早期的老人,或者75歲或85歲,現在醫療太發達了,不小心一下就活過80歲,不小心一下就90歲,但是因為你年紀大了以後就很容易身體衰老,需要有人照顧,甚至比較容易有失智症、老人痴呆,世界各國很多大學都開設這樣的科系,照顧老人的科系是社會的趨勢,我們要了解這樣一個環境的改變。
05
青少年生涯探索技術
剛剛講的還記得Swain的生涯決定三角形嗎:一個是了解自己,一個是了解職業環境,一個是了解職業訊息,一個是了解環境的資料。
我把它focus聚焦在了解自己的部分,這是我們父母、師長最能夠幫助孩子的。所以我們可以跟孩子多多地去談這些概念,去啟發他,去想像一下我的興趣、我的能力、我的價值觀到底是什麼?
比如說我最驕傲的經驗,你可以跟孩子、跟學生去談一談,從小到大讓自己最驕傲、最有成就的三件事。
比如說上臺演講也好,或者說小時候參加科展會的小發明等等,讓他去談一談他最有成就的事情,這跟興趣有關、跟能力有關,或者讓他回憶一下自己曾經最愉快的一個經驗,比如說書法比賽他得的榮譽,第一名佳作,還是什麼樣的得獎?
這個很重要,因為這是他最愉快、最有情緒性投入的部分。
第二點「我喜歡做的事」,你讓孩子、學生去玩,你最喜歡的科目是什麼?比如他說是數學,為什麼?
因為我學數學很有成就感,一直演算,最後很難的題目算出來好有成就感,我可以靜下來一兩個小時一直沉浸在裡面,就算可能的答案算出來以後,好像爬上山頂好有成就感。
不是每個人都可以靜下一兩個小時,在數學題目裡面去鑽研的,所以很明顯這樣的孩子他是比較適合當學者型的,適合當科研人員,就是剛剛講的研究型。
因為不是每個人都有這個興趣,像你一樣坐在書桌旁演算數學一兩個小時,做這樣的事情讓他最開心,所以廢寢忘食,所以這就是他適合的領域。我喜歡做的事、喜歡上的課,這也是一個投射的技術,讓孩子這樣去說說看曾經學習什麼科目是讓他最有成就感?最有興趣的?
06
父母、師長的正確態度
我剛一直提到Swain的生涯決定三角形,因為了解大學科系職業環境這種資訊,網絡到處拿得到,我比較關心的是孩子自我探索跟我們父母到底是阻力還是助力這一塊,就是另外兩個三角形。
第一點,你到底是孩子整個生涯發展過程中的阻力還是助力?
孩子沒有足夠的探索,你拼命替他做決定,這不是一個辦法,因為他到時候會後悔的,他會不快樂的。
第二點,這個到底是孩子的人生還是父母的人生?
你一定要尊重孩子,因為孩子去念他有興趣的科系,去做他有興趣的工作,去參與他人生的規劃,他才會負起責任,他才會往前衝。
他的人生是他的,不是父母的,所以父母要退居幕後,給他一些引導意見,給他一些諮詢,但是不要替他做決定。
第三點,允許孩子安全地冒險,有足夠時間探索。
在初中、在高中的時候,很多的夏令營,很多的座談,參觀大學科系,參觀工廠,或者跟我們的親戚朋友裡面如果有不同的職業科系的人,我們也可以去了解一下等等,或者也有一些高中有某個工作一日遊,有典型的一天,讓他去試試看,去冒險看看。
有足夠的時間去探索,他才知道原來自己的個性很適合跟人家聊天講話,原來自己的個性很適合做分析研究,你沒有給孩子一個足夠的時間去冒險、去探索,高考結束,你突然叫他做決定,他怎麼知道要填什麼科系?什麼領域?當然這就是我剛剛講的很容易沒有足夠的探索,早閉型人很容易後悔。
很容易後悔,大一的時候就念得很痛苦,為什麼?因為沒興趣,然後到大二就可能成績就一落千丈,甚至會被退學、輟學,甚至可能要轉系等等。
第四點,有意義的人生並不是在於一時的輸贏。
第五點,人生的意義並不等於高考成績,因為高考只是在我們人生裡面其中一個階段而已。
當然如果順利我們能夠考得不錯,念一個名校對我們人生來說是一個加分,但是並不是大部分人都可以念清華、北大這樣的名校,畢竟它有名額限制、有人數限制,所以85%、90%的人可能念的還是中等的學校,少數學霸級的天之驕子,老天爺真的給他很好的腦袋瓜,給他很高的能力,很健康的心理狀態,他真的能夠考上頂尖的學校,這些人只是金字塔頂端的5%,不到10%。
我們也祝福他,但是我要講的是高考成績並不等於孩子人生的成績,因為我們還是可以奮鬥、還是可以考研,將來也可以做一些不同的工作。
你創業要靠人際關係,要自我接納,你身心要健康,你要有跟人相處的能力,你情緒要穩定,你要創立這些能力。
這些能力就像賈伯斯跟比爾蓋茨一樣,他們大學沒有念完就出去創業了,因為他們已經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能力了。
所以我的意思說人生要成功,要好的成績,不是只有決定在一定的高考成績或念的大學學校上面而已,更何況能夠上頂尖名牌學校的也只是少數的人。
第六點,青春期的孩子有主見,叛逆並不等於變壞、不好。
如果你的孩子在念大學科系,在填科系志願的時候跟你有不同意見,他覺得他有他自己的想法,甚至關係有一點衝突,甚至有點不歡而散,這不是壞事。這表示你的孩子很清楚他的能力、興趣,所以他想要堅持己見。
可是父母當然有一些擔心,念心理系要幹嘛?念心理系能當飯吃嗎?男生當然就該當工程師對不對?念資訊工程、網絡設計、網際網路,做電子平臺、電子銷售,像網際網路才能賺大錢等等。
孩子有孩子的主見、想法,如果他比較用力地跟你去辯駁、去爭取,甚至有一些讓你覺得不歡而散,我不覺得是壞事,我覺得你的孩子很有想法,他很清楚知道自己的能力、興趣,他也很希望能夠得到父母的支持,我當然希望你倆好好地談論以後尊重他,因為這是他的人生,不是你的人生,不是你替他做決定。
最後這兩行紅色的字是我整個今天講座重要的點,第一個自我探索才是青春期在生涯規劃中最關鍵、最重要的課程。
今天的演講就到這裡,感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