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北京市司法局公證工作管理處的不完全統計,從2007年至2009年的兩年中,上報的涉及虛假材料騙取公證的案件多達203件,而因此引發的公證投訴則佔到了所有被投訴案件的15%。
據統計,目前,一些不法分子越來越多地利用虛假的身份證件申辦業務,假身份證幾乎佔到全部申請公證虛假材料中的26%;假結婚證佔據虛假材料的16%,位居虛假材料中的第二位,其次為假學歷學位證件,佔14%;假離婚證佔9%;假戶口本佔8%。
有業內人士指出,面對不法分子騙取公證或製造假公證層出不窮的新花樣,僅靠公證員意識的提高和技術手段的加強是遠遠不夠的,信息的核實能力更為關鍵
本報記者李松黃潔本報實習生吳萌
兒子帶著「假父母」從公證處騙得了委託出售房產的公證書,並利用這份公證書順利將真父母的房屋賣出,導致親生父母流落街頭。法院審理後認為,公證機構的過錯導致兩位老人無家可歸,判令公證處賠償120餘萬元。
面對這樣一份判決,被判賠的公證處表示「滿腹委屈」。《法制日報》記者了解到,目前,不法分子通過冒名頂替或是提供虛假證明材料騙取公證書的問題已非常嚴重,此外,還伴隨著偽造公證書,或者買賣、使用偽造的公證書實施詐騙等更為嚴重的違法犯罪活動。
根據北京市司法局公證工作管理處的不完全統計,從2007年至2009年的兩年中,上報的涉及虛假材料騙取公證的案件多達203件,而因此引發的公證投訴則佔到了所有被投訴案件的15%。尤其是今年以來,這種現象更是有增無減,在10餘天內,北京市方圓公證處就曾接連查出5起企圖利用假離婚證、假法院文書騙取公證書的事件。
80%公證詐騙涉家庭財產
2009年12月底,張大爺家忽然來了一個陌生人尹某,此人手持張大爺家的房產證讓兩位老人搬離。莫名其妙的兩位老人詢問後才得知,原來,張大爺家的房子早已被自己的兒子私自賣給了別人,而「成全」了兒子買賣行為的,就是一份老兩口「委託」兒子售房的公證書。
對於這份公證書的由來,作為當事人的兩位老人以及公證處均表示「很無辜」:老人稱之前毫不知情,是兒子私自找他人冒充自己到公證處辦的手續;公證處則認為,自己在出具公證書之前已經全面履行了各項公證審查、辦證程序,並不存在過錯,只是可能在人證相符的審查中出現了失誤。
為了給自己討個「說法」,面臨無家可歸的兩位老人一紙訴狀將公證處告上了法庭。
法院經審理後認為,公證機構及其公證員因過錯給當事人、公證事項的利害關係人造成損失的,應該由公證機構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而據北京市司法局公證工作管理處處長王桂芳介紹,像上述案件這樣,申請辦理公證事項時冒名頂替的情況其實屢有發生,往往申請人的相貌與證件照片資料的相似度非常高,公證員在辦證過程中除了察言觀色外尚缺乏有效的辨識手段。「最為嚴重的是,目前,部分不法分子越來越多地利用虛假的身份證件申辦業務,假身份證幾乎佔到全部申請公證虛假材料中的26%。」王桂芳說。
王桂芳告訴《法制日報》記者,被查處的偽造身份證件中大部分為第一代身份證,而「作假者」慣用的方法是運用真實的身份信息,只對照片進行更換。實踐中,這些假身份證的材質仿真度極高,在沒有技術手段的前提下,只用肉眼很難辨別真假。因此,虛假身份證是公證機構和公證員在工作過程中最難認定的一種。
據了解,北京市司法局公證工作管理處曾對虛假材料騙取公證的情況進行過統計,結果顯示,假結婚證佔據虛假材料的16%,位居虛假材料中的第二位;其次為假學歷學位證件,佔14%;假離婚證佔9%;假戶口本佔8%。在證明材料方面,偽造畢業生登記表、學籍卡、成績證明、推薦信、人事檔案摘抄表、派出所證明等也均佔有一定比例。
「虛假材料侵入的主要是遺囑、繼承和委託3類傳統民事公證業務。這3類與人民群眾家庭財產,尤其是不動產密不可分的公證事項佔到虛假材料騙取公證案件總量的80%以上,不但直接損害了人民群眾的經濟利益,擾亂公共機構、金融機構、商業企業等正常的運行,還引發社會不穩定因素,並對公證公信力也造成了嚴重損害。」王桂芳說。
假公證成行騙「護身符」
2008年3月,北京市方圓公證處公證員負責辦理北京市六環路綠化工程施工招投標公證過程。在審查投標人主體資格時,發現北京市某園林公司提交的兩份「公證書」有多處疑點。公證員立即與出具兩份「公證書」的北京市求是公證處取得了聯繫,經過核實,這兩份公證書系偽造。公證員立即將情況通知了招標單位,阻止了採取欺騙手段非法參與招標事件的發生,隨後向公安機關進行了舉報。
王桂芳表示,以虛假公證書騙取公證的負面作用非常大,甚至有些違法分子偽造虛假公證書專門用於騙取錢財。
2009年,北京市國立公證處曾接待了一批從外地趕赴該公證處領取獎品的群眾;2010年,北京市東方公證處也接待了10餘名自外地到訪的領取獎品的群眾……這些群眾遠道而來不為別的,只是因為聽信了不法分子通過網際網路、手機簡訊、散發小廣告等形式發布的虛假中獎信息。從傳統的「諾基亞」、「三星」、「索尼」大獎到現在剛剛興起的「吉利-沃爾沃」轎車大獎等,受騙群眾之所以相信這些蹩腳的中獎信息,都是因為其中充斥著大量偽造公證書,部分偽造的公證書甚至挪用了公證機構的真實名稱和公證人員的真實姓名。
王桂芳告訴《法制日報》記者:「不法分子的上述行為不僅損害群眾利益,還破壞公證公信力,對公證機構及公證員也造成極為不良的影響。有些公證處做了大量工作才得以安撫被騙群眾的情緒;有些公證處即便進行了充分解釋說明,仍有受騙群眾不予理解,甚至要求同為受害者的公證機構承擔其來往路費、食宿等。」
預防詐騙須共享信息
《法制日報》記者了解到,今年以來,北京市司法局在公證隊伍中開展了一項為期4個月的特別教育活動———「恪守職業道德維護公證公信」,教育的內容之一就是「識假防假」,加強公證從業人員對虛假材料危害性的認識,提高責任意識和防範意識,預防執業風險。這一活動的根本目的就在於避免因虛假材料引發的相關問題。
與此同時,為了預防被騙,北京市公證機構也在科技手段的應用上加大了力度。據北京市公證協會會長王士剛介紹,目前公證機構正在加大對硬體的建設投資,從技術上提高防範能力。「如推廣在公證人員的辦公電腦上加裝攝像頭,將辦公電話統一更換為帶有錄音功能的電話等,針對騙取公證的當事人固定證據、給予威懾,並且已取得了實效」。
但是,有業內人士指出,面對不法分子騙取公證或製造假公證層出不窮的新花樣,僅靠公證員意識的提高和技術手段的加強是遠遠不夠的,信息的核實能力更為關鍵。
據了解,為了提高核實材料真假的能力,北京市司法局和北京市公證協會正在從3個方面搭建信息共享平臺。首先,分別在司法行政內網以及市公證協會門戶網設立公證虛假材料查詢欄目,在發現虛假材料的情況後,第一時間向公證機構發布警示信息,降低當事人利用虛假材料騙取公證情況發生的機率。其次,著手與全國公民身份證號碼查詢服務中心共同加強身份信息核查比對,以期有效預防當事人利用虛假身份證件騙取公證書案件的發生。同時,加強與公安、民政、住建委等相關部門的溝通聯繫,建立安全高效的查詢方式,為公證機構辦理公證事項提供最為真實、準確的信息。
面對騙取公證案件的高發趨勢,8月30日,北京市司法局及公證行業的代表又與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公安局、住建委、銀監局等多家部門舉行了座談會,就如何預防和打擊使用虛假證明材料騙取公證書的問題進行探討。據了解,首都司法行政機關正在積極與公安機關協調,目的在於一方面明確追究這種行為責任的依據和標準,另一方面聯合公安機關適時開展專項打擊,以加大對提供虛假材料行為的震懾。
(責任編輯:Newsh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