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遊戲中啟蒙思考,這是培飛一貫的教育理念。很多家長對於這個理念非常熟悉,但是卻並不了解究竟如何貫徹。為滿足各位家長對這個「秘密」一探究竟的願望,培飛推出了一系列以「我在培飛,愛上數學」為主題的探班校區課堂的文章,看看培飛的老師究竟如何帶著孩子們快樂地學習數學。
今天要探的課程,是由Cindy老師帶來的「幾何形狀的組合與變化」。
課程一開始,Cindy老師就告訴大家:今天我們不上數學課,今天你們都是小廚師,我們用教具來玩做漢堡的遊戲。一聽說是用教具做漢堡,孩子們的眼睛立刻亮了起來。他們都知道Cindy老師又要把教具玩出新花樣了。
這堂課的內容是要教小朋友們認識集合圖形並了解圖形的拆分、重組以及其變換規律。而本節 課程的重要目標,就是培養孩子的空間想像能力、觀察操作能力力還有非常重要的圖形構建能力。
在培飛的Monica Blocks教具盒中,有這麼一整套的幾何拼圖。使用不同形狀的圖形可以自由組合、拆分成新的圖形,變幻多端,奧妙無窮,非常適合做為本節課程內容的好幫手。
培飛思維數學Monica Blocks教具
一切準備工作就緒之後,老師先讓大家回想一下自己以前吃過的漢堡都是什麼樣的,大家紛紛搶著回答。
經過熱烈的討論,大家逐漸達成共識——漢堡的上下兩面,都有形狀一樣的麵包,中間有各種各樣顏色各異、不同食材但是形狀相同的「夾心」。
於是老師進行總結:今天用教具製作的「漢堡」,上下兩片「麵包」的形狀要一致,中間的食材無論何等豐富,都要保證和麵包的形狀一致,既不能太多,也不能「偷工減料」。
接著,老師又問大家,自己想做什麼樣的漢堡,並且拿出了幾個不同顏色的圖形先讓孩子們動手拼拼看,能組成漢堡裡面的什麼食材?孩子們的回答當然天馬行空:紅色的圖形代表雞肉味、黃色代表香蕉味、綠色代表蔬菜.....各種各樣口味和食材的漢堡被討論不停。
期待已久的遊戲,終於要開始了。Cindy老師把孩子們最喜歡的教具盒「端」了上來,並告訴大家,今天這套Monica Blocks教具,可不是一般的教具,它就是我們做漢堡要用到的食材。
其實孩子們早就對這套教具非常熟悉, 但是他們怎麼也想不通,為什麼每一次同樣的教具拿上來,都會有不一樣的新玩法,這也讓他們對每一次的課程充滿了期待。
隨著老師宣布:遊戲開始!大家便早迫不及待地動起手來。可是完成這個「漢堡」似乎並不像想像中那麼容易,真正操作起來,才知道原來有很多細小但卻重要的關節需要特別注意。
比如,怎麼才能讓組成「夾心」的材料不偏不倚正好拼成和麵包一樣的形狀?每一種是「食材」的數量有限,當兩個人需要同一塊材料的時候誰要先讓步?讓步之後又該如何完成自己的作品......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孩子們踴躍地展開討論,並且懂得相互謙讓與合作。在「做漢堡」的過程裡,老師沒有規定漢堡的夾心要做幾層、每一層要用什麼樣的圖形來組合,但是很多小朋友卻用不同的圖形,拼成了好幾種不同的解決方案。
Cindy老師正在逐一分析孩子們的作品
遊戲中,大家憑藉自己的努力不斷克服在製作過程中的困難,終於完成了自己的作品。Cindy老師讓每個小朋友輪流介紹自己做的漢堡是幾層、什麼口味、使用了哪些圖形、在製作過程中出現了那些問題以及如何解決等等。大家爭先恐後地發言,急不可待地向同學們展示自己的作品,同時也加深了自己對於這節課程知識體系的構建和理解。
Cindy老師正在逐一分析孩子們的作品
唐唐小朋友,根據自己對於圖形的觀察和判斷,十分嚴謹、規律地完成了利用相同小圖形組合大圖形的所有情況。
Cindy把他的「漢堡」一層層拆開來,給大家做示範,並且讓其他小朋友仔細觀察,找找規律。這時候,一個叫辰辰的小朋友欣喜地告訴大家他找到的規律:形狀越小,使用的塊數就越多。形狀越大,使用的塊數就越少。老師和其他小朋友聽了不禁為他鼓掌。
他們或許無法用語言準確地歸納出「運用多塊相同的積木可以拼組成更大的幾何形狀」這樣的結論,但是他們顯然已經用實際行動證明:他們理解了,而且相當的透徹。
有一個叫馳馳的小男生。最後老師讓大家完成繪本上的拼接遊戲時,他的專注力超級強。老師宣布下課,當孩子們都放下書本一窩蜂跑地出去玩時,他卻仍然和幾個小夥伴聚精會神地在完成繪本上的題目。那種倔強和陶醉,完全看不出是在課堂上做習題,仿佛是在小心翼翼地雕琢一個精緻易碎的作品。
小朋友們聚精會神地完成習題
以前從來不敢相信,到底什麼樣的數學課堂能讓孩子連玩耍都忘記了。現在我明白了——就是當數學課即是遊戲本身的時候。
所以,在培飛的課堂上,兩個角色至關重要。
一、 培飛專利教具
很多沒有體驗過培飛課程的家長經常會有這樣的疑問:這一盒一盒的東西是玩具麼?孩子們在課堂上玩這些東西真的能學到知識麼?
它們當然不是玩具,這盒子裡面每一個小物件的設計,都是根據極其嚴謹的數學邏輯,同時又為了滿足孩子們好奇愛玩的天性設計的。箇中奧秘千變萬化。
在老師的引導下,所有的知識點都巧妙滲透在了這些由教具組成的遊戲中。在做遊戲的過程裡,孩子會自己產生認知衝突,然後從現象入手不斷深入了解問題、收集信息、嘗試親自手操作並解決問題。最終,不斷改進、整合、以形成解決這一類問題的能力。
在動手操作這些教具的過程中,孩子能夠通過感覺圖形、質量、數量、顏色等實際物體的變化,從而理解數學上的諸多概念,建立更加嚴謹紮實的知識結構——孩子與數學的關係,也因此變得更加具體。
二、 有愛心,更具匠心的「手藝人」
在培飛的課堂裡,老師要不僅要扮演引路人——傳道、授業、解惑。更要具備手藝人的匠心。
正因為培飛著眼於讓孩子以快樂的方式來學習數學,所以對老師的授課技巧要求非常高——老師們除了要吃透課程的體系、目標、知識點,做好一個老師的基本工作外,還要能夠整合課程的周邊信息進行再創造。
比如,他必須能夠嫻熟地「控場」,他需要準確地知道,在哪個時機抖一個什麼樣的「包袱」,哪個知識點需要用什麼樣的故事或者遊戲來包裝,在哪個環節應該讓孩子觀察、思考,在哪個環節應該讓孩子動手實操......掌握這些之後,他還要撇開教材,完全用自己的方式將枯槁的知識,有血有肉地一一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