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投成本法和權益法區別

2021-02-19 木易楊雜談

對初學者來說確實蠻煩的,其實把體系梳理清楚還是很好理解的。

對任意一個報表科目的會計處理可以分為兩部分,即初始確認後續計量(包括確認的終止),知道了每個科目初始確認和後續計量過程中怎麼做分錄,你的會計就神功初成了。成本法和權益法是對長期股權投資後續計量的兩種方法,這是第一個要牢記的地方。初始確認的時候主要關注點是按帳面成本還是公允價值來確認長期股權投資的初始入帳金額,怕你搞暈,這裡就不詳細說了。兩者本質區別是體現在後續持有期間的會計處理上。

區別一:適用範圍 注意下圖只是一般情況,不討論協議安排下的特殊情況




權益法:適用情況是對合營、聯營企業的長期股權投資核算,通常佔股在20%~50%。成本法:適用情況為能夠實施控制的企業或者是子公司(即佔股在50%以上)。

區別二:對投資收益的處理 成本法你可以簡單理解成是收付實現制,被投資企業宣告發股利的時候我才確認投資收益,不管其是盈利還是虧損。成本法下長期股權投資的帳面價值除非增加或減少了投資,不然一般不會調整。

權益法對應得你可以理解成是權責發生制,只要被投資企業年終有了利潤,不管其分不分,我都按照我享有的份額按比例確認投資收益,調整長期股權投資的帳面價值(虧損就反過來做)。當然如果和聯營、合營企業有內部交易的話還要抵消,這裡就不展開說了。

成本法會計處理:被投資單位宣告或派發股利時宣告時:借:應收股利    貸:投資收益收到時:借:銀行存款    貸:應收股利

權益法會計處理:被投資單位實現利潤時:借:長期股權投資—損益調整    貸:投資收益收到分紅時:借:銀行存款    貸:長期股權投資—損益調整(被投資單位分紅時,資金從公司流向了股東,即被投資公司的淨資產減少,而權益法的本質是長期股權投資帳面價值要反映我在被投資企業享有份額的價值,被投資企業淨資產減少,那我享有的份額的價值相應地也減少,所以這裡又要貸記一筆損益調整。)

合併報表的時候,一般來說都是以成本法為基礎,因為要納入合併報表範圍的一般都是能夠實施控制的,這種情況下都是成本法。

PS:其實長期股權投資初始確認的時候也是很容易暈的,主要是要區別入帳價值是按付出對價的帳面價值還是公允價值,如果你能把知識在腦子裡梳理成體系,也是很好理解和記憶的,看看下圖你會發現後續計量中不管是成本法還是權益法,他們在初始確認的時候都既可能是按帳面價值也可能是按公允價值。方便記憶的話,其實就是除了同一控制下企業合併(同一控制下企業合併長期股權投資的初始投資成本是合併日按照被合併方所有者權益在最終控制方合併財務報表中的帳面價值的份額),以及非貨幣性資產交換中某些情況形成的長期股權投資是按歷史成本入帳,其它都是公允價值

首先明確概念:成本法和權益法本質上是因為對子公司經營管理的影響程度不同而採取的不同的方法,成本法強調對子公司有控制權,而權益法強調對參股公司有重大影響。通常情況下,簡單判斷方法是持股比例,比如說持股50%以上,肯定是用成本法,因為是絕對控制。而持股20%至50%,又對參股公司生產經營管理有重大影響,是權益法,在20%以下分類為金融資產。但是話說回來,如果持股比例不到50%,但對參股公司是相對控制,那也是用成本法,持股比例不到20%,比如15%,而對生產經營有重大影響,那是用權益法。

其次明確記帳方法,權益法本質上是記載長期股權投資的公允價值變化情況,另外用權益法的時候根本不用考慮合併財務報表的問題,因為根本不會合併財務報表,所以權益法都是關於投資公司個別財務報表的調整,具體來說用權益法的時候要分以下兩步來看:

1、調整初始投資成本,學習的時候要形成兩個條件反射,一是注意交易費用,一旦出現交易費用,要將交易費用直接計入初始投資成本;二是看投資成本與被投資公司可辨認淨資產公允價值份額的差,如果初始投資成本小於可辨認淨資產公允價值份額,則調整營業外收入,如果大於,則視為商譽,但是因為不用合併財務報表,不需要調整;

舉個慄子,甲花了1萬大洋持有乙20%股份,並對乙有重大影響,同時發生了審計、評估費用1千大洋,此時記住交易費用計入初始投資成本,即初始投資成本為1.1萬大洋,再來看是否調整初始投資成本,如果購買日乙公司可辨認淨資產公允價值為4萬,因為1.1萬>4*20%=8千,所以不調整,就是說甲願意多花3000大洋來買乙,這是溢價,也可以理解為商譽(僅僅是理解為商譽,並不是商譽,因為不用編制合併報表),如果購買日乙公司可辨認淨資產公允價值為10萬,因為1.1萬<10*20%=2萬,那麼這個時候甲就撿了個便宜,以低於內在價值的價格買了乙的股份,這部分差價9千作為甲公司的營業外收入來處理。

2、根據被投資公司所有者權益的變動(包括淨損益、其他所有者權益、利潤分配和除此以外其他的變動)來調整長期股權投資的金額。因為甲公司長期股權投資瞄準的是被投資公司所有者權益的變動,所以只要被投資公司所有者權益發生變化,都要記錄在長期股權投資的變化當中。同時被投資公司所有者權益增加了,就要增加長期股權投資金額,被投資公司所有者權益減少了,就要降低長期股權投資的金額。這樣說應該就很好理解了。但是在這裡特別要注意的一點就是淨損益的變動,淨損益要根據購買日被投資公司資產的公允價值和帳面價值的差額來調整,因為淨損益的基礎是被投資公司購買日可辨認淨資產公允價值持續計算而來。

舉個慄子,購買日為2017年1月1號,被投資公司乙的固定資產、存貨的公允價值分別為500、600,而帳面價值分別為300、400,固定資產折舊年限5年,2017年存貨對外售出50%,2017年乙的淨利潤為1000,不考慮所得稅影響。這個時候調整的淨利潤就是1000-(500-300)/5-(600-400)*50%,為什麼這樣呢,是因為在甲看來,乙的資產都是按照購買日的公允價值持續計量的,所以在乙計算淨利潤的時候,在這個例子中,乙就要多計提折舊、多增加存貨成本。

再來看成本法,成本法計量是對控股子公司的一種計量方法,這是要編制合併報表的。一個公司要合併另外一家公司,有兩種方法,一是同一控制下的控股合併、二是非同一控制下的控股合併,這兩種不同的合併方法,使得長期股權投資對初始投資成本的計量產生了差異。這裡要考慮以下兩個問題:

1、初始計量

先考慮交易費用,交易費用直接計入當期損益,我試圖解釋原因,後來發現規矩就是這麼定的,也就不糾結了,記住就好。然後具體來看初始投資成本:

同一控制下的控股合併,例如甲、乙都受到丙公司的控制,甲現在通過付出對價(可以是現金、非現金資產或者承擔債務的帳面價值)來從丙這裡獲得乙公司的60%的股份,這種情況下,合併成本是以乙公司在最終控制方(丙公司)以購買日可辨認淨資產公允價值持續計算的帳面價值的份額+最終控制方購買乙形成的商譽來確定。特別注意,這裡有兩個帳面價值,一是乙在丙合併財務報表上的帳面價值,二是付出對價的帳面價值,這裡都是用帳面價值來計量,為什麼不用公允價值呢,這是因為甲、乙是一家人,如果用公允價值,甲乙一定會商量以一個「合理」的價格來合併,用來照顧甲、乙的利益,為了防止這種內幕操作,就統一用帳面價值來計量了。這兩種帳面價值的差額,計入資本公積,這裡為什麼不計入營業外收入呢,這還是因為甲、乙是一家人,甲乙的財務報表最終都是要計入丙的合併報表當中,兩者只是進行了一種資產的置換,不存在與第三方進行的交易,這種資產置換讓甲的資產發生增值或者貶值,但是這種增值貶值都是與自家人發生的,不能產生收入和利潤,但是有借必有貸啊,資產價值發生變化,那就計入資本公積吧。

非同一控制下的控股合併,還是以甲、乙舉例子,甲、乙無關聯,甲現在通過付出對價(可以是現金、非現金資產或者承擔債務的公允價值)獲得乙公司的60%的股份,這種情況下,合併成本是以付出對價的公允價值和乙公司可辨認淨資產公允價值的份額孰高來確定,如果付出對價的公允價值高,則其為初始投資成本,差額部分為商譽,如果付出對價的公允價值低,則以乙公司可辨認淨資產公允價值的份額作為初始投資成本,差額部分計入營業外收入。這裡仍然有兩個問題,一是為什麼都用公允價值來計量?這是因為甲乙不是一家人,這是在做交易,理論上利益互相對立,交易公平公正,不存在作假偏袒的行為;二是為什麼差額部分計入營業外收入?這是因為甲、乙發生了交易,這筆交易讓甲佔了便宜,一筆資產換另一筆資產的時候,資產發生了增值,那麼這個增值部分計入營業外收入。

2、後續計量

因為這裡的長期股權投資是以成本計量,也就是說後期被投資公司所有者權益的變動不影響長期股權投資的金額,因為這裡的長期股權投資初始投資成本只有一個,所以成本法下長期股權投資後續計量比較簡單,長期股權投資的帳面價值基本不變,只有在長期股權投資發生減值的時候計入資產減值損失,而且長期股權投資的減值損失不可轉回。另外當被投資企業發放現金股利的時候,計入投資收益。

相關焦點

  • 《初級會計實務》第一章知識點:長期股權投資成本法和權益法區別
    初級會計職稱考試《初級會計實務》科目第一章 資 產  知識點七、長期股權投資成本法和權益法的區別   判斷成本法核算還是權益法核算主要有兩條途徑,首先第一條是題目給出投資企業對於被投資企業的影響:   成本法:投資方對被投資方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響,應該採用成本法;投資方能夠控制被投資方,也應該採用成本法;   權益法:投資方對於被投資方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響,應該用權益法;   第二條途徑是給出持股比例:   成本法:持股比例在20%以下或者50%以上應該採用成本法核算;   權益法:持股比例在20%~50%之間(包括
  • 長期股權投資的成本法和權益法帳務處理比較分析
    1.長期股權投資的成本法  企業對外投資對於受資企業能夠實施控制時,或者對被控制單位不具有共同控制構成重大影響,且在活躍市場中沒有報價、公允價值不能可靠計量的,其長期投資應採用成本法核算。
  • 增資和減資由成本法轉換為權益法核算的差異分析
    中級會計職稱《中級會計實務》科目——答疑周刊精選問題  增資和減資由成本法轉換為權益法核算的差異分析:  長期股權投資增資由成本法調整為權益法,投資企業需要按照原投資時點到投資變動時點被投資企業可辨認淨資產公允價值的變動調整
  • 權益法向成本法的轉換
    [例]:權益法向成本法的轉換。甲公司2006年1月對乙公司投資300萬元,佔乙公司20%的權益份額;2007年,乙公司經營收益為100萬元。2008年2月,甲公司將持有的10%乙公司股權以170萬元對外出售給丙,並因此失去對乙公司的影響力,將核算方法由權益法改為成本法。
  • 註冊會計師考試《會計》重要考點:成本法與權益法的轉換
    (一)成本法轉換為權益法  1.因持股比例上升由成本法改為權益法  (1)原持股比例部分  ①原持有的長期股權投資帳面餘額與按照原持股比例計算確定應享有原取得投資時被投資單位可辨認淨資產公允價值份額之間的差額,屬於通過投資作價體現的商譽部分,不調整長期股權投資的帳面價值
  • 初級會計職稱考試《初級會計實務》每日一練:成本法與權益法核算
    A、甲公司採用權益法核算該長期股權投資,乙公司採用成本法核算該長期股權投資  B、甲公司採用成本法核算該長期股權投資,乙公司採用權益法核算該長期股權投資  C、甲公司和乙公司均採用成本法核算該長期股權投資  D、甲公司和乙公司均採用權益法核算該長期股權投資
  • 經驗分享:長期股權投資成本法轉為權益法商譽金額的計算
    目前準則下,無論增資還是減資使得權益法轉為成本法個別報表都是不需要進行追溯調整的,即在轉換日起直接按成本法進行後續核算即可,不必將原權益法核算追溯調整,而增資使得權益法轉為成本法,編制合併報表計算合併商譽時,等於原股權投資在購買日的公允價值加上新取得的股權所支付的對價,計算出合併成本,然後用合併成本減去購買日被購買方可變現淨資產公允價值的差額
  • CPA全國第一:長投出題有技巧,複習往這幾個方向走,提高20分
    長投合併很多人都說很難,但是它也有可以掌握的套路!我給你們把長投合併的套路都寫出來了,大家利用周末的時間好好看看,如果能拿下這個章節,少說可以提20分!文章比較長,給你們整理了PDF版本,可以後臺私信【長投預約群】免費領取!
  • 投資收益在成本法與權益法中會計與稅法上的不同處理
    (1)會計處理:   成本法:在被投資方實現淨利潤時不做會計處理。  被投資方宣布分配股息紅利時:   借:應收股利     貸:投資收益   權益法:在被投資方實現淨利潤時:   借:長期股權投資-損益調整     貸:投資收益   被投資方宣布分配股息紅利時:   借:應收股利     貸:長期股權投資-損益調整
  • 2021.1.29注會會計學習筆記(第七章)成本法轉權益法(1)
    ⬆點上面藍字澤生關注 每天免費學習筆記今天開始學習長投核算轉換最後一種,即成本法轉換為權益法,如下圖④基本原理:因控制權發生改變
  • 2020CPA《會計》第七章知識點及練習題:權益法轉為成本法(同一控制)
    2020CPA《會計》第七章知識點及練習題:權益法轉為成本法(同一控制) 2020年註冊會計師考試備考已經開始了,雖然2020年注會考試大綱目前還沒有正式公布,但根據往年的注會考綱變化情況來看,各位注會考生完全是可以根據先進行一輪系統複習
  • 注會輔導:成本法轉換為權益法兩次投資之間調整資本公積的處理
    成本法轉換為權益法兩次投資之間調整資本公積的處理:  一、成本法增資變為權益法,可辨認淨資產增資時點的公允價值與原投資時點可辨認淨資產的公允價值不同,這部分的差額可能是由於淨利潤、宣告分配現金股利、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評估增值等因素造成的。究竟什麼時候追溯調整時要調整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是很多學員糾結的問題。
  • 2021.1.30注會會計學習筆記(第七章)成本法轉權益法(2)
    ⬆點上面藍字澤生關注 每天免費學習筆記今天繼續學習長投核算成本法轉換為權益法。
  • 成本法轉為權益法的會計處理原則
    【例】甲公司於2008年1月1日以銀行存款900萬元取得乙公司10%的股權,投資時乙公司可辨認淨資產公允價值總額為8 400萬元(假定公允價值與帳面價值相同),因對被投資企業不具有重大影響且無法可靠確定該項投資的公允價值,甲公司對該項長期股權投資採用成本法核算,甲公司按淨利潤的10%提取盈餘公積。
  • 註冊會計師備考指導:成本法變為權益法形成商譽的處理
    增資導致的成本法變為權益法形成商譽的處理:  增資導致成本法轉為權益法的,兩次投資形成的商譽或計入留存收益(當期損益)的金額應綜合考慮,以確定與整體投資相關的商譽或應計入留存收益(當期損益)的金額,可以分為以下幾種情況考慮:
  • 如何學會計中成本法轉權益法
    考生在備考註冊會計師考試《會計》科目時,對長期股權投資中成本法轉換為權益法核算的學習會覺得不容易,特別是沒有會計基礎、非會計專業或會計基礎薄弱的考生會覺得步子一下邁得太大,掌握這些內容有些困難(建議這類考生先參加網校開設的注會零基礎班的學習
  • 長期股權投資核算的成本法
    長期股權投資核算的成本法,長期股權投資在持有期間,根據投資企業對被投資單位的影響程度及其是否存在市場、公允價值能否可靠區分等進行劃分,應當分別採用成本法和權益法進行核算。(一)成本法的定義:成本法是指初始投資接取得的成本計量,投資後當被投資單位宣告分派現金股利時或者投資方追加投資,或者投資方減少投資時,投資方的帳面成本會發生相應的變化。
  • 金融資產、權益法、成本法8種轉換的案例匯總
    此處所說的金融資產股權比例一般小於20%;長期股權投資的權益法一般20%-50%,成本法一般50%以上其次,三類資產的轉換分為如下8種情況:1、金融資產轉權益法2、金融資產轉成本法(同一)3、金融資產轉成本法(非同一)4、權益法轉成本法(同一)5、權益法轉成本法(非同一)6、權益法轉金融資產
  • 從零開始學成本管理:變動成本法與全部成本法的區別
    它在計算產品的生產成本和存貨成本時,不包括在生產過程中的固定制造費用,把這一部分費用以期間成本方式處理,作為貢獻毛益的減除項,列入損益,如圖4-2所示:圖4-2 變動成本法中的成本劃分變動成本法認為,固定制造費用是為企業提供必要經營條件,並保持準備狀態而發生的成本,它們同產品實際產量沒有直接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