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橘媽
今天刷手機看到我一個小學同學連著發了好幾條朋友圈,照片上是她在吃喝玩樂,文案大概傳達出來就是要為自己而活。
留言裡問她孩子呢這樣話的,她都沒回。
定然是有事兒,我發微信問她:「你怎麼了?」
「沒什麼,就是覺得轉眼這麼多年過去了,我除了拉扯了兩個孩子,還幹了點什麼?」
之後她跟我講了一件事,我一下就理解了她究竟怎麼了。
那天她在家做飯,因為弟弟最近放假過來玩兒,她做了很多菜,一家人吃的很開心,吃完飯杯盤狼藉,弟弟就站起來幫姐姐收拾桌子。
她女兒7歲,很喜歡和小舅舅玩兒,就過來拉小舅舅,舅舅安撫外甥女:「乖,等一會兒舅舅陪你玩兒,我先去洗碗。」
結果她女兒脫口而出:「把碗留給媽媽洗,媽媽洗碗,舅舅陪我玩兒!」
正在收拾桌子的媽媽一瞬間愣在原地,瞬間什麼心氣都沒有了,放下碗筷就進了屋,躺在床上盯著天花板,任由眼淚默默的流。
弟弟默默的收拾了碗筷,叫來姐夫去勸勸姐姐,姐夫不在意,還對弟弟說沒事,不要在意。
「我在家就是個負責洗碗的。」
同學諷刺地說。
孩子童言無忌,也是無心的,但是一句話卻深深扎在她心裡,「對呀,從孩子出生起我就在家照顧他們,孩子眼裡的我,當然就是一個負責做家務的人,洗碗做飯什麼的,都是我的事兒。」
以前我們經常聽到有父母會罵孩子白眼狼,覺得這樣的心理不太對,難道我們生養孩子就是為了讓孩子孝順自己給自己養老嗎?孩子過好自己的一生就足夠了。
這樣想的父母很開明,但是當我們真面對孩子的不在乎時,又有誰能做到無動於衷呢?
我有個初中同學,跟著媽媽改嫁了三次,很多朋友聽到這樣的經歷都覺得她媽媽命運多舛。
但也正是因為沒有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庭,她媽媽對孩子有強烈的保護欲,她到鋼材廠上班,做著和男人一樣的工作,卻不許已經上了高中的女兒放學回家先幫她做飯,竭盡全力要給女兒她所想要的。
女兒結婚後,和老公經常月光,媽媽就隨時貼補她們。但有一次,她媽媽晚上無處可去,她卻和朋友在外面吃飯喝酒,讓媽媽在她家門外等她到12點。
孩子不是天生的「白眼狼」,但是對孩子過分的溺愛,卻會讓孩子忽視了感恩,這是人之常情。
你說悲哀嗎,為孩子付出太多,卻忘了教給孩子自立,忘了告訴孩子這些細緻入微和全力支持,爸媽可以不做。
記得以前看到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陌生人和一個孩子聊天,問:「你的爸爸是做什麼的?」
孩子回答:「我的爸爸是在外面掙錢的。」
人家又問:「那你媽媽呢?」
孩子回答:「我的媽媽是在家裡做飯的。」
一個家庭有不同的分工,可能大部分家庭是男主外女主內,或者是爸爸媽媽同時內外兼顧,這樣的家庭模式在孩子眼裡,可能就有不同的感受,掙錢那個更厲害。
不怪孩子有這樣的想法,但是如果媽媽作為那個在家照顧家庭,被孩子認為只是一個洗碗做飯的,這樣的貶低,作為媽媽怎麼能受得了?
最近大火的電視劇《三十而已》,劇中的顧佳一角甚至超過女主大火,成為很多女性羨慕的對象,她有智商有情商,有能力有見識,在自己的每個社會角色上都做的非常完美。
顧佳受到讚譽,很大程度上體現的正是很多媽媽們對自己人生的完美想像,但是現實總是殘酷,優秀如顧佳,依然遇到沒有辦法兼顧家庭的問題,丈夫出軌,完美人生被打破,而真正現實中呢?
為了給夠孩子更好的陪伴,3歲前孩子最好在媽媽身邊長大,這樣才能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孩子大了可以再生一個,給老大做個伴,接著又要迎來一個漫長的孕育帶娃期,6、7年匆匆就過去了,孩子長大,崇拜更有能力的人,只會關心她吃喝拉撒還總是嘮叨的媽媽,成了孩子「看不起」的人。
所以說,當一個女性擁有了妻子、媽媽這樣的身份,也要記得,我們首先是自己,然後才是這些角色,為自己而活,活出自己想要的生活,才不會有這樣被刺傷的一刻。
也許我們做不成顧佳,但是我們依然要找到自己的價值,當全職太太的時候,不忘提升自己,讓自己成為一個有氣質、有才華的媽媽,做職場媽媽的時候,給孩子做出一個活出自我的榜樣,同時給孩子更高質量的陪伴。
不管選擇怎樣的生活,清醒著就好,才不會有哪一刻發現現實和自己想像的完全不符,從而後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