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大學就是一個小社會。
形形色色的人群,被同樣的一些規則約束和捆綁在一起。而面對大學裡很多「心照不宣」的「潛規則」,你又該如何自處?
這些規則真的可信嗎?
今天我們來嘮嘮那些大學裡的"潛規則"~
在大學流傳這樣一個說法:必修課選逃,選修課必逃。
有些人對於這條「潛規則」深信不疑,於是慢慢走上了「逃課」這條不歸路。
但是,大學,逃課就真的完整了嗎?
其實,那些「然並無卵用」和「逃課即完整人生」 等話,最初的出現只不過是和我們那打趣的「摔跤是爬雪山之旅一部分」一樣,是用來自嘲或者為失敗找藉口的,後來卻被我們可笑地奉為教義,使一時的糊塗變成了幾年的麻木……
「水課」是對一門課程進行判斷後,覺得這一門課程沒有價值或是價值很小,故稱此課為「水課」。大學裡,有一部分課被學生定義為「水課」。
如果你不聽課,那就拿出行動,在上課同樣的時間,自己做事情,收益更多的內容。
問題是,以大部分學生的自控和心智,只能做到前半部分,即上課不聽課,然後就胡亂玩掉了,而做不到後半部分,即在這段時間做更多的事情。
但是有些同學反而心安理得說這課水,但是最後找工作的時候發現,自己比這些課還要「水」。
有些人大學幾年下來,總會感慨這麼一句:「感覺白白浪費了四年時間,上大學並沒有什麼用,在這個重視能力的社會,如果我高中畢業就出去工作,說不定混得比現在還好呢!」
而在剛進大學那會兒,總會有很多的「前輩」用各種方法暗示我們這樣的大學「規則」:「學習真的一點都不重要,該逃的課還是得逃,沒掛過科,還算上過大學?」
於是,一些剛進入大學的學生會信以為真,便忙於參加各種社團、學生組織,荒廢了學業,當坐在補考的教室裡時,那種滋味,著實苦澀……
不要隨意相信別人給的建議,包括學長學姐老師等等,他們不一定是正確的,就算他們說的是正確的也不一定是適合自己的。
一定要學會獨立思考與勇敢質疑。
因為世界上最了解你的人只有你自己,「過來人」的經驗也都帶著他們自身的條件做前提,學會有取捨的借鑑才是聰明之道。
將信將疑,通過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大學最好的狀態就是「一隻腳在學校裡,一隻腳在學校外」, 把這個階段當做是從學生到步入社會的過渡階段。
經常有人問:「你學了這個出來可以幹啥啊?」其實大學重要的是獲得的知識內容和能力,有了這本「易筋經」之後,工作之後相關內容都可以做了。
其實師姐覺得大學裡面學點基礎學科還是很有用的,比如學數學、化學、物理、中文、哲學等等。技能型的內容,真的不用著急,很快就能學會了。
好多找不到工作的,其實也就是僅僅盯著自己行業裡面那一點快乾涸的水,因此忽視了整個海洋。思路不開闊,機會就很有限。
大學教會我們的不止是專業知識,更多的應該是獲取知識的學習能力,它就像一本「易筋經」,打通我們的任督二脈,讓我們更從容地面對將來的未知。
有多少證書是廢紙一張?今天在中國的重點大學裡,幾乎找不到不考證的大學生。大學生考的各種各樣的資格證書,大體可以分成四類。
一是語言方面的能力證書,如雅思託福四六級。
二是計算機方面的能力證書,如計算機二級,程式設計師等。
三是與商務活動有關的資格證書,如註冊會計師(在大學能拿到這個證書的人是鳳毛麟角啊)。
四是政法方面的資格證書,以律師資格證書為典型。
別讓自己的大學時光在渾渾噩噩中過去,但是還是想說考證的事情還是量力而行。
多棲發展總是精不過重點突破(前提是你已經有了明確的目標)。
剛進大學時,聽人說「評價一個同學的能力基本是看他的人際溝通,而不是分數」,所以就格外小心地討好身邊的人。
明明不喜歡墮落的室友,但為了合群還是會陪他們通宵打遊戲;
就算知道某學長有借錢不還的習慣,但想到自己將來可能需要他的幫助,於是咬牙拿出了自己的生活費;
在穿過食堂的路上,可以跟這個學長那個學妹打招呼,好像跟每個人都很要好的樣子……
就這樣,你積累了一大堆的大學「人脈」,可是你有想過這些人脈真的有用嗎?
學會與人溝通、與人合作,跟身邊的人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固然重要,但人際關係永遠都不是最重要的,你的大多數同學在你畢業後,都不會跟你有聯繫。
你要清楚,人脈的本質是資源的交換,如果你有足夠的實力,自然會取得相匹配的人脈。
如果特意搞人際關係,而忽略了專業素養的學習,最後你只會結交到一幫只會搞關係的朋友。
所以與其把精力用在維持大學人脈上,不如多提升自己。
很多校園電影的大賣似乎都在向我們傳達一個信號「大學連戀愛都沒有談過?那真是荒廢了」。
誠然,電影裡的單純浪漫美好也都曾經讓很多人羨慕,但是大學生活當然不是沒有愛情就天都塌了,大學最美好的地方在於還有無數未知的可能性就在不遠的未來等著。如果愛情也在你的可能性裡,那也別等了。大學裡的這些「潛規則」你都經歷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