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天臨學術不端事件之後,碩士生、博士生畢業季的氣氛緊張不少,往年少有發生的碩士生延期在2019年不算新鮮事,徹底打破之間的"沒有畢不了業的碩士"一說。小西專業今年也有1名學生最終延期半年參加答辯。不過今天已是高考第一天的6.7日,你們學校的答辯時間有點晚。
作為論文評閱專家,小西2019年校內、校外同樣評審過不少碩士學位論文。結果是校內、校外各給了一本"盲審"論文"修改後再審"(學生口中的"C")。也許,這個問答會有不少在讀的碩士生看到,小西換個角度來分享下論文評審為何會給"C",給出一些啟發。
研究生導師什麼情況下會給論文評審意見是"C"?
首先,作為研究生導師,遇到直接送審或盲審的碩士學位論文,主觀上不會故意刁難某個學生。偶爾遇到部分學位論文實在是"看不下去",也會建議"修改後再審",而不是直接給個"不同意答辯"(D)。或者說,定位在"D"層次的論文也是送不出去的,評審專家也無法有機會見到。
部分大學給出的《論文評審表》中會有量化評分,如論文選題、創新性、工作量等多指標。論文在研課題的內容或學生寫作能力也許有差異,但是數據準確性或細節格式十分粗糙的論文就有"糊弄"評審專家的嫌疑,肯定不給過的。也許你不信,之前我們曾收到同學科領域碩士生的學位論文,居然大段抄襲評審專家已發表的科研論文。
其次,某個碩士生的論文評審結果為"C",除非是少量主動性非常差的學生,否則責任主體劃分中,其碩士生指導老師要佔較大的責任。同為導師,還是得給不少努力的碩士生說幾句公道話。
既然一份碩士學位論文能送審,說明其導師已把關、籤字同意送審。也許工作忙或指導學生多,無法做到"一字一句"修改,但是在論文機構框架、創新性、數據分析、結論與討論等核心內容上,導師必須認真查閱後給出"修改意見",比如我們課題組有提前召開組會,聽取畢業生WORD格式(預答辯時要求PPT)匯報論文,大家一起來"找茬",給她們提修改意見。在讀研一、研二的學生提前參與,會有些感覺。
也許,不少導師會和學生說,不要過於擔心,幾個專家是熟人,來不及修改可以答辯後繼續修改。但是,小西覺得類似事情不太靠譜,2019年碩士論文評審已向博士生的"盲審模式"靠攏,比如今年校內受到的論文根據內容我大致知曉是某位老師的學生,但是校外真心無法得知。因此,靠導師"打招呼"過審會變得越發困難,打鐵還得自身硬。
學位論文修改後再審,評審專家會同意答辯?如何努力讓專家同意答辯?
一句話:態度誠懇、修改到位就給"A"或"B",態度敷衍二次給"C",直接延期!
常見的論文評審,如紙質論文送審、評審系統PDF格式評審,會返還一份評審意見表。部分大學再次送審,會明確要求填寫《學位論文修改情況表》,其中關鍵的內容是"作者對論文修改情況的說明或申訴意見"。小西之前就遇到敷衍式的填表,論文中未有修改,就是走個流程式的再送,拿專家當"瞎子"啊。
想要評審專家同意答辯,這份《學位論文修改情況表》切記認真填寫。論文送審不是WORD的修改模式,專家無法仔細查閱論文中每個修改的細節。因此,在表中列出你修改的細節和內容,更有利於專家評審。之前就有考生返回10幾頁的修改回覆意見,想不出理由繼續給個"C",讓其延期啊!當然,部分專家是跨學科評審,提出意見有問題,直接申訴即可。
在論文修改中,記得找導師多做溝通,一定要認真修改。實在不行,找在讀的博士生、同門師弟師妹一起協助修改都沒有問題,人多的好處是思考的角度多樣化。
結語
延期畢業後,心情不心情的事情先不談,遇到後最該做的是:
找之前籤訂三方協議的單位溝通,確定無雙證前提下能否先入職,或延期的半年算實習期。實在不行,也得溝通好違約金的事情。同時,同期做好論文修改,可以和導師溝通,提前出去工作或實習,12月定期回來答辯。同時,延期肯定不是一件好事,及時調整心態,但是也不算是天塌下來。記得和家人做好溝通,別讓她們擔心,加油!
相信在讀或畢業的碩士朋友不少,歡迎留言分享你的經歷或建議。
▼小西文中肯定有些許不到之處,敬請各位讀者批評指正。期待您的關注與點讚,這將是我最大的收穫!再次感謝您的閱讀,有問題歡迎評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