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在讀研究生的小夥伴,尤其是臨近畢業的研究生都聽說過論文盲審這件事兒。
盲審是一種論文評審制度,為了保證審核的客觀公正性,導師在審閱論文的時候不知道論文的名字,即匿名送審,一般的高校在論文答辯前都要進行論文盲審,隨機抽取幾篇論文,統一送審。
那麼盲審到底是什麼時候開始實施的呢?
小編這裡查詢了一下教育部官方網站,官方給出的回答是這樣的:
「為保證和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教育部和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評選「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和進行論文抽查,啟動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評選高等學校重點學科,遴選、推薦研究生教學用書,對培養和學位授予質量開展評估等。一些學校為了保證質量,根據各自的特點採取了相應的有關措施,如畢業論文盲審、畢業時須以第一作者發表論文等做法,教育部對此並無統一規定。」
也就是說,盲審,各個學校的規定都不一樣,沒有確切的時間,但是從盲審的初衷以及國家對教育的重視程度來看,盲審是大勢所趨,千萬不要抱著僥倖心理,一定要好好寫好自己的論文,對自己三年的學習有一個好的交代。
盲審有哪些類型?
盲審的類型主要分為校內盲審和校外盲審。
校內盲審一般是由各院系自行組織和實施,主要在校際盲審前啟動,盲審方式和標準不同學校略有差異,但大體流程相似,通過校內盲審後方可參加校際盲審。校內盲審通過的可能性也比較大一些。
校外盲審指將論文送外單位專家審閱,有的學校是學位辦統一進行,有的學校是導師個人進行。校外盲審通過的難度要大一些。
要注意的是,盲審和外審通過後才能取得答辯權,答辯不通過,一樣不能畢業。只要盲審2個專家通過,或者外審的2個專家通過就取得答辯權利,答辯委員會不包括外審專家,要半數通過就能夠畢業。
哪些人的論文會被盲審?
不同學校碩士論文盲審所佔的比例不同,一般在30%-50%之間,博士論文全部盲審。
這裡最悲催的就是我們的博士研究生同學了,論文百分之分百被盲審,但是國家目前對研究生的管理本就是寬進嚴出的態度,也並沒有什麼奇怪的。而我們的一部分碩士研究生同學可抱有一點僥倖的心理,因為並不是每一位碩士研究生的論文都會被盲審啦。
盲審沒有過怎麼辦?
定為不合格的學位論文由研究生部通知研究生本人及導師,進行論文的修改;如研究生本人及導師對盲審結果有異議,可填寫「覆審申請表」申請覆審。
責任學位評定分委員會在接到「覆審申請表」後,應組織有關專家或分委員會成員對被盲審為不合格學位論文及盲審意見進行評議,如認同盲審結果,則應責成指導教師負責指導研究生在規定的期限內對論文進行認真修改。其盲審費用由導師或研究生承擔。
被盲審為不合格學位論文修改期限,博士不超過二年,碩士不超過一年,修改後的論文仍必須參加雙盲評審,原則上由原評審人員重新評審。論文若再次被否決的,則取消該論文作者學位申請資格;
盲審不過的常見2點原因?
一塌糊塗
論文是短時間內東拼西湊的,思路混亂,邏輯不清,文章篇幅很長,字數很多,數據也很豐富,但是整體論文沒有一個中心討論的點,不知道在討論什麼,只是現象而缺乏思考。審閱老師根本不知道論文做的是什麼東西。
數據質量不行
許多同學的論文數據部分,量太少,甚至存在著杜撰數據的嫌疑的,都很有可能通不過。論文數據部分是審閱老師重點關注的部分,因此需要格外注重論文中數據部分的修改。
更多研究生相關話題敬請關注:身在研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