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論文盲審,研究生應該了解清楚這幾件事兒

2020-12-13 沿途saying

相信很多在讀研究生的小夥伴,尤其是臨近畢業的研究生都聽說過論文盲審這件事兒。

盲審是一種論文評審制度,為了保證審核的客觀公正性,導師在審閱論文的時候不知道論文的名字,即匿名送審,一般的高校在論文答辯前都要進行論文盲審,隨機抽取幾篇論文,統一送審。

那麼盲審到底是什麼時候開始實施的呢?

小編這裡查詢了一下教育部官方網站,官方給出的回答是這樣的:

「為保證和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教育部和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評選「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和進行論文抽查,啟動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評選高等學校重點學科,遴選、推薦研究生教學用書,對培養和學位授予質量開展評估等。一些學校為了保證質量,根據各自的特點採取了相應的有關措施,如畢業論文盲審、畢業時須以第一作者發表論文等做法,教育部對此並無統一規定。」

也就是說,盲審,各個學校的規定都不一樣,沒有確切的時間,但是從盲審的初衷以及國家對教育的重視程度來看,盲審是大勢所趨,千萬不要抱著僥倖心理,一定要好好寫好自己的論文,對自己三年的學習有一個好的交代。

盲審有哪些類型?

盲審的類型主要分為校內盲審和校外盲審

校內盲審一般是由各院系自行組織和實施,主要在校際盲審前啟動,盲審方式和標準不同學校略有差異,但大體流程相似,通過校內盲審後方可參加校際盲審。校內盲審通過的可能性也比較大一些。

校外盲審指將論文送外單位專家審閱,有的學校是學位辦統一進行,有的學校是導師個人進行。校外盲審通過的難度要大一些。

要注意的是,盲審和外審通過後才能取得答辯權,答辯不通過,一樣不能畢業。只要盲審2個專家通過,或者外審的2個專家通過就取得答辯權利,答辯委員會不包括外審專家,要半數通過就能夠畢業。

哪些人的論文會被盲審?

不同學校碩士論文盲審所佔的比例不同,一般在30%-50%之間,博士論文全部盲審。

這裡最悲催的就是我們的博士研究生同學了,論文百分之分百被盲審,但是國家目前對研究生的管理本就是寬進嚴出的態度,也並沒有什麼奇怪的。而我們的一部分碩士研究生同學可抱有一點僥倖的心理,因為並不是每一位碩士研究生的論文都會被盲審啦。

盲審沒有過怎麼辦?

定為不合格的學位論文由研究生部通知研究生本人及導師,進行論文的修改;如研究生本人及導師對盲審結果有異議,可填寫「覆審申請表」申請覆審。

責任學位評定分委員會在接到「覆審申請表」後,應組織有關專家或分委員會成員對被盲審為不合格學位論文及盲審意見進行評議,如認同盲審結果,則應責成指導教師負責指導研究生在規定的期限內對論文進行認真修改。其盲審費用由導師或研究生承擔。

被盲審為不合格學位論文修改期限,博士不超過二年,碩士不超過一年,修改後的論文仍必須參加雙盲評審,原則上由原評審人員重新評審。論文若再次被否決的,則取消該論文作者學位申請資格;

盲審不過的常見2點原因?

一塌糊塗

論文是短時間內東拼西湊的,思路混亂,邏輯不清,文章篇幅很長,字數很多,數據也很豐富,但是整體論文沒有一個中心討論的點,不知道在討論什麼,只是現象而缺乏思考。審閱老師根本不知道論文做的是什麼東西。

數據質量不行

許多同學的論文數據部分,量太少,甚至存在著杜撰數據的嫌疑的,都很有可能通不過。論文數據部分是審閱老師重點關注的部分,因此需要格外注重論文中數據部分的修改。

更多研究生相關話題敬請關注:身在研途

相關焦點

  • 研究生畢業論文盲審能通過麼?
    2020年4月底,全國高校即將陸續開學,60多萬研究生畢業論文即將面臨盲審工作。由於前幾年研究生畢業論文抽查出現了剽竊、作假等現象,現在的研究生畢業論文盲審很嚴格,即將研究生畢業的大咖們,你們準備好了麼?
  • 研究生論文「盲審」「查重」再升級!畢業恐進入「寒冬期」?
    她沒想到自己修改了8個多月的論文,又一次沒通過盲審。「這意味著一切要翻倒重來,而半年後能否通過仍然是未知數。」不僅僅是小唐,今年以來,越來越多的學生開始感受到論文關卡難過。 「盲審」、「查重」猛於虎 在微博、網絡論壇上,有同學用「史無前例」來形容今年愈發嚴格的論文審查,「早知道有『翟博士』這回事,我應該抓緊畢業的!」
  • 研究生論文盲審被斃的原因有哪些
    首先,論文在盲審階段被斃的情況並不常見,當前大部分學生在提交論文時幾乎不會犯一些常規性錯誤,比如論文組織結構混亂、文字表述不清、邏輯矛盾等嚴重問題,至少我在外審論文的過程中,並沒有發現這一類問題。按照歷史經驗來看,論文在盲審階段被斃,通常會有以下幾種原因:
  • 研究生論文盲審結果出來後,有人歡喜有人憂,你的論文過了嗎?
    近幾年,隨著教育部對研究生的畢業論文要求變嚴之後,很多同學的畢業論文都需要去盲審,盲審通過後,學生才能按期答辯,否則需要延期。而近日,正是很多同學論文盲審結果出爐的日子,也是不少畢業生答辯的日子,畢業論文的盲審結果對於畢業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 研究生學位論文送外盲審之前需要注意的事項
    隨著我國科技進步的發展,對研究生教育體制的逐步完善,研究生在答辯之前需要學位外盲審的制度幾乎在國內絕大部分高校已經落實到位。如果同學們寫的學位論文出現了學術不端的情況,外盲專家是不會手下留情的。這三個部分很重要,摘要是你整本論文的縮小版,也是整本論文的精華,也需要逐字逐句的推敲進行精確修改。英文版的摘要不要拿翻譯軟體進行翻譯,因為用翻譯軟體翻譯過的很可能被外盲審專家一眼拆穿。機器翻譯的是沒有感情的,而且還會出現很多錯誤,這個翻譯還是要親力親為,如果英文不好可以找英文好的同學或者找自己的導師幫忙好好改改。錯誤是絕對不能有的,摘要有錯誤會影響整體的評分。
  • 關於2018年春季提交學位論文盲審的通知
    各位同學:為做好2018年春季碩士學位申請工作,現就論文盲審,明審有關事項通知如下:一、受理條件1、論文查重合格或復檢合格者;2、所提交的論文符合我校研究生學位論文撰寫要求;3、資格審查通過,沒有掛科;4、經導師審核同意送審.
  • MBA碩士論文校外盲審如何高分通過?
    在寫作之前的試驗設計非常關鍵,否則學位論文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就不行喔。一篇學位論文出現低級錯誤給專家印象非常不好,如錯別字、標點符號中英文混用、圖表序號混亂和不對應、表格跨頁、引用格式不規範、文獻引用格式錯誤等。一個研究生經過3年培養後,在如此重要的學位論文中出現低級錯誤讓人啼笑皆非呢。不同學科都有專業詞彙和用句,過於口語化的描述不易出現在學位論文中。
  • 研究生學位論文外盲審返回結果不合格該怎麼辦
    為了提升研究生的培養質量,在申請答辯之前絕大多數高校都會將同學們的學位論文送至盲審平臺,進行盲審。返回的結果也會有四種,優秀,即可參加答辯,良好,進行小修才可參加答辯,合格,進行大修才可參加答辯,不合格,本論文尚未達到授予碩士/博士學位要求。
  • 專家如何盲審碩士學位論文,會故意給個差嗎?
    2019年的碩士生學位論文全面採用抽選雙盲審(研究生和審稿專家互不知道彼此),根源是翟天臨博士事件。鑑於畢業碩士生的人數60餘萬,採用之前博士學位論文的盲審模式難度比較大、不現實,因此只能採用學院組織的專家盲審模式(學院自行聯繫專家送審),而不是全國同行業的專家庫系統隨機分配(類似於博士學位論文盲審、青年基金評審等)。不過部分高校針對部分發表過高水平期刊論文的碩士生可以"免盲"。
  • 如何降低學位論文盲審風險性?
    如果盲審的學位論文評審意見是一致的,那麼研究生培養單位就容易執行下個環節。在一些博士學位論文外送盲審,甚至一些碩士學位論文盲審環節出現了評閱人意見不一致的情況,培養單位不得不進行新的仲裁。2020年上級部門明確提出學位授予不能強制和發表SCI論文掛鈎,絕大多數單位還都沒有明確公開表達對培養計劃環節中發表論文要求的更新,估計都處於觀望和思量對策的過程。
  • 女碩士被抽中參加論文盲審:患上"翟天臨風波後遺症"
    同年4月,根據教育部最新通知,2019年教育部將會投入800萬的教育經費,用來抽查應屆畢業的博士生和碩士生的畢業論文,其中博士的抽檢率約為10%,碩士約為5%。隨著畢業季臨近,越來越多的學生感受到這一年的論文審查愈發嚴格,不僅查重率比以前要求更高,在盲審、外審的環節也難過得多。學校對學生耳提面命、反覆強調,教育部抽檢6000份論文,「論文是伴隨我們終生的東西,一定要高度重視。」
  • 學人資訊| 受「翟天臨事件」影響,畢業生論文「盲審」力度劇增
    被質疑的論文,一篇於2014年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Plos One上,論文發現傳統中藥複方「聰明湯」可以改善阿爾茨海默病;一篇論文於2015年發表在《免疫學期刊》。而論文的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裴鋼連夜回應:第一作者Yujun Hou在文末解釋道,「抱歉,在寫作中把兩張圖片用混了,但是圖片混淆並不影響實驗結果。為我的錯誤致歉」。通訊作者裴鋼也作出回應稱,「我是這篇文章的負責人。
  • 碩士學位論文抽到盲審,提交後發現幾處圖表標註有錯誤,會掛掉?
    2020年2月6日,長沙小雨,依然是在家辦公,有點小忙。晚上,小西有在看2個研究生的學位論文初稿,10日將組織網絡預答辯。按學校文件要求,只有通過預答辯,才能安排論文送審、答辯和畢業。我們學校已開始碩士學位論文評審工作。在翟天臨博士學術不端事件之後,和博士生類似,學校要求部分碩士學位論文盲審。學院隨機抽取1/3數量論文盲審(送校外專家)。運氣不太好,我是導師名下3個碩士生中唯一被被抽到盲審的。期間反覆檢查了學位論文好多遍,提交後還是發現幾處圖表標註有錯誤,會不會掛掉啊?真的好擔心!莫擔心!
  • 學位論文盲審未過,碩士畢業延期半年,後續問題如何應對?
    南航2360名碩士研究生完成「雲」答辯》,其中南航15個學院2360名碩士完成了學位論文線上答辯(95.8%)。事實上,江蘇省高校論文送審、答辯的進度是較快的,其他區域不少高校正在送審或剛返回評審意見。在翟天臨學術不端事件發生後,更多高校提升了碩士學位論文盲審比例或整體盲審,對論文質量儘量更好地把關。
  • 研究生學位論文外盲審之論文結構不成體系問題
    同學們的學位論文送外盲審之後,專家經常會提出一種問題——論文結構混亂,進而同學們的學位論文會因為此項問題導致分數過低,甚至出現論文不合格無法參加答辯。下面筆者就常見的學位論文結構混亂問題進行一下講解,如有不足之處請多多海涵。
  • 翟天臨曾很擔心博士論文「盲審」,然而「雙盲」評審順利通過?
    青年演員翟天臨2019年1月10日進入北京大學博士後流動站,2月16日發布道歉信並宣布退出,前後歷時36天,估計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自行退出博士後的案例。若不是他那一鳴驚人之問——「知網是什麼東西?」他將妥妥地在北京大學進行為期兩年的「文化產業價值鏈的研究」。一個在舞臺上「打假的人」卻在現實中被打假,真的是應了那句話,戲如人生,人生如戲。
  • 一個導師的訴說:為何我會給盲審的學位論文「修改後再送審」?
    翟天臨學術不端事件之後,碩士生、博士生畢業季的氣氛緊張不少,往年少有發生的碩士生延期在2019年不算新鮮事,徹底打破之間的"沒有畢不了業的碩士"一說。小西專業今年也有1名學生最終延期半年參加答辯。不過今天已是高考第一天的6.7日,你們學校的答辯時間有點晚。
  • 翟天臨博士論文通過雙盲審 多個審查環節為何全失守?
    翟天臨博士論文曾通過「雙盲審」 多個審查環節為何全部失守?  近日,北京電影學院博士研究生、演員翟天臨涉嫌學術不端的事件備受關注。據了解,目前北京市教育工委、市教委組成專項工作組,進駐學校督促指導開展工作,北京市紀委市監委也對相關問題的調查工作進行督導。
  • 復旦碩士生不用發表論文也能畢業 畢業論文要盲審
    大概是在十餘年前,我國不少科研單位和高校就制定了這條硬性規定:研究生要發表一定數量的論文才能獲得學位。如規定博士生必須發表1篇以上SCI或2-3篇核心期刊論文;碩士生發表1篇以上核心期刊論文。然而,近幾年來,隨著研究生的擴招,研究生規模越來越大。在這樣的背景下,大量研究生需要發文章,而論文期刊有限,國內部分學術期刊收取版面費就成為潛規則。
  • 女研究生想不開,中國傳媒大學表態,一個研究生畢業究竟有多難?
    5月9日晚,有網友發微博稱其姐姐黃某系中國傳媒大學動畫學院17級碩士研究生,黃某因畢業論文未得到導師籤字,無法通過盲審,曾苦苦哀求導師未果,後逐漸精神失常並於4月30日前往醫院就診,日前跳樓身亡。儘管很多網友各抒己見,但是李老師認為這種事情既然已經發生,就需要客觀去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