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天臨曾很擔心博士論文「盲審」,然而「雙盲」評審順利通過?

2020-12-17 教育透鏡

青年演員翟天臨2019年1月10日進入北京大學博士後流動站,2月16日發布道歉信並宣布退出,前後歷時36天,估計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自行退出博士後的案例。若不是他那一鳴驚人之問——「知網是什麼東西?」他將妥妥地在北京大學進行為期兩年的「文化產業價值鏈的研究」。一個在舞臺上「打假的人」卻在現實中被打假,真的是應了那句話,戲如人生,人生如戲。

北京大學已經確認翟天臨存在學術不端行為,雖然並沒有說清楚,看來翟天臨抄襲論文的嫌疑大體上已經塵埃落定,只等北京電影學院的調查結論。但是,翟天臨的主要問題應該不是涉嫌論文抄襲,而是他的博士學位的含金量,具體說來是,他的博士是如何讀的,他的博士論文是如何寫的,又是如何通過的。到目前為止,這些都是一個謎,等待著北電的調查去解開去回答。由此看來,惹上麻煩的不只是翟天臨,估計北電的博士授予權以及相關導師的博導權已經處於風雨飄搖之中。

按照北京電影學院的規定,申請博士學位之前,應該在國內一級刊物或國際核心刊物上發表或被接受發表至少一篇入學後獨立撰寫的學術論文。在此前提條件之下,還得通過博士論文的「盲審」與答辯。北電對博士論文有質與量兩個方面的要求。在量的方面,博士論文字數為8—15萬字,也就是至少應該是8萬字。在質的方面,博士論文要證明作者具有獨立從事科學研究工作的能力,而且其博士論文還得在科學或專門技術上做出創造性的貢獻。不得不說,這個要求是非常高的,尤其是「做出創造性的貢獻」不是隨意就可以達到的。翟博士是如何達到的?這正是許多博士在讀之人迷惑不解的,也是引起此番風波的主要原因。

博士論文是公開的,以供人們查閱和借鑑,這是人類共同知識財富。知網上就設置了博士論文這個類別。問題就出在這裡。可能有人早就關注到翟天臨,畢竟他還有些名氣。春節期間,有人在知乎網提問:「為什麼翟天臨博士畢業了,但是卻沒有公開發表的論文? 」起因是在知網上查不到他的博士論文。此問被人轉發之後,就出現了翟天臨那一神問,於是掀起了2019年第一個輿論風波。人們通過公開檢索,發現翟天臨只有兩篇論文,從字數看都不可能是博士論文。在兩篇論文中,其中一篇涉嫌抄襲,字數不到3000,這算是意外發現。於是引爆了學術誠信、論文抄襲這個敏感話題,繼而觸發了調查機制。隨後,北電宣布調查,北大進行調查,教育部公開表態「零容忍」。

教育部見多識廣,對翟天臨輿情背後可能存在的貓膩是十分清楚的。人們只是盯著翟天臨那篇不到3000字的一般性論文重複率高得離譜,而教育部的視野卻要開闊得多。2月15日,教育部發言人表示,除了要求有關方面迅速核查翟天臨相關問題之外,重點在於「調查不光是涉及到本人是否涉嫌學術不端,也涉及到了工作的其他各個環節是否有問題」。這就是說,不將翟天臨從開始讀博到博士畢業期間學校工作的各個環節調查清楚是決不罷休的。

許多人也許沒有讀懂教育部發言人表態中的這個含義。其實,翟天臨的那篇小論文即使是涉嫌抄襲,問題既不大,也很好查清。至關重要的問題是,翟天臨的博士論文到底在哪裡,這篇論文是何人所寫,又是如何寫的,最後是怎樣通過「雙盲」評審的?顯然,教育部注意到了這個問題,「調查……也涉及到了工作的其他各個環節是否有問題」。這個「工作的其他各個環節」自然還包括翟天臨是如何錄取為博士的,學校博士培養的各道程序是否規範,博士學位授予是否嚴格把握標準,博士導師是否盡到了責任以及水平如何,翟天臨的博士論文到底是怎麼回事等等公眾暫時還未關注到的問題。

翟天臨曾在某活動中被人問到博士論文的寫作進度。他當時表示,不會告訴大家進度,因為擔心如果「盲審」沒過會很丟人,「等我什麼時候穿上博士服拍照的時候,我相信會上熱搜,我再讓所有人看看誰牛!」這說明,翟天臨曾經非常擔心博士論文難以通過「盲審」,至於擔心的具體原因只有他自己清楚。旁觀者有一點是清楚的,如果沒有在博士論文方面下一番真功夫苦功夫,論文質量是難有保證的。恰恰在這個問題上,翟天臨引起了公眾的懷疑。

有網友統計過,翟天臨在讀博四年期間,「至少主演了11部戲,參演了7部戲,做了24個代言,錄了17個綜藝」。有人不禁感嘆:「翟天臨哪有時間搞學術研究?」又有網友發現,與翟天臨同屆的北電博士共計20人,其他19名博士都正式發表過論文,唯獨少了翟天臨。有人會問,一般性論文都沒有時間寫,哪有時間寫幾萬字的博士論文?一個「唯獨」似乎說明了一點什麼。

博士論文「雙盲」評審,是指評審人不知道論文是何人所寫,被評審人也不知道何人在評審自己的論文。北電《北京電影學院博士學位論文雙盲評審辦法》(院發研字〔2019〕1 號)規定:「雙盲評審,是指將評閱人姓名對學位論文作者及其導師隱去,同時將學位論文作者及其導師姓名對評閱人隱去而進行的學位論文評審工作。」「每篇博士學位論文由 3 位專家雙盲評審。」「以專家的評閱意見及評審實際得分衡量該博士生是否可以參加學位論文答辯,以及是否推薦參加我校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的評選。」可見「雙盲」評審對博士能否畢業具有決定性意義。儘管這是北電剛剛修改後發布的規定,但應該相信這與翟天臨讀博期間的規定相差不大。

這樣的規定,顯然是為了防止弄虛作假,嚴把論文質量關,表面上看來是極為公正極為嚴格的。通過了「雙盲」評審,還有論文答辯這個環節。北電的規定是,答辯委員會由5位或7位本學科具有正高職稱(原則上應為博士生導師)的專家組成,其中至少有2位校外專家,並由校外專家擔任答辯委員會主席,導師不得是答辯委員會成員。看起來,這也是很嚴格很公正的。吃瓜群眾自然會認為,程序如此嚴格,博士論文質量是有保證的,卻忘了那句「規定是死的,人是活的」。許多事情要命就要命在這裡。在許多單位,規定是印在紙上、掛在牆上讓人看的,至於實際操作嘛則又是另外一回事。

看一看北大是如何審查翟天臨博士後資格的,你就明白「規定是死的,人是活的」這句話的含義了。在「關於招募翟天臨為博士後的調查說明」中,北大承認,招募翟天臨經過了發布啟事、本人申請(含提交個人簡歷、學術成果清單、兩篇代表作、博士後研究設想及工作計劃等)、學院面試小組面試、學校公示備案等所有程序,可是事後調查發現,「在材料審核、小組面試和錄用過程中學術把關不嚴、實質性審核不足」,並確認翟天臨存在學術不端行為。什麼是「實質性審核不足」?想一想你就會明白。

由北大招聘博士後「實質性審核不足」,你可以想像出博士論文「雙盲」評審與論文答辯環節可能發生的問題。這不是說北電確實存在這種問題,而只是就事論事,與北電沒有關係。在高校有些事情幾乎是公開的秘密。比如論文代寫、買賣,比如論文答辯中的交易。拿論文「雙盲」評審來說,表面上是「雙盲」,實際上很可能是「雙向透明」,或者真的是盲評(閉著眼睛去評)。拿論文答辯來說,表面上是導師迴避,實際上很可能是暗中操作。外行人不知道,學術圈子其實是很小的,說來說去就那麼幾個人,大家彼此熟悉。誰有幾個博士、何時畢業,互相之間一清二楚,而且都有互相通融的需要,畢竟自己的博士未能通過論文答辯是很沒有面子的事。這就是潛規則。

這從北電的規定就可以看出來:「評審專家(即博士論文盲評專家)須具有正高職稱,原則上應為博士生導師。評審專家的學科專業及研究領域應與申請人的學科專業和研究方向一致或相近。」不用說北電這種規模不大的學校,即使規模很大的985高校,具體到學科之下特別是學科之下相近研究方向的博導也是為數不多的。像北電這樣的學校能有幾多博導?如果再分成若干學科,學科之下又分成若干研究方向,博導就變得屈指可數了,甚至無博導可尋。在這種情況之下,「雙盲」評審還沒有硬性要求聘請「外評」,你想操作當中是一個什麼狀況。

實際上,有些高校職稱評審中「代表作」的評審也是如此。如果不是「外審」(即使是外審也難免如此),「盲審」就徒有其名,變成了「明審」。有的人問,博士論文從選題、開題到調研、撰寫,從導師審核、指導到本人修改、定稿,從盲審到答辯,環節不可謂不多,程序不可謂不繁,要求不可謂不嚴,標準不可謂不高,為何有的高校卻一一失守?問是問得極好,但卻是不了解高校內部情況的圈外人之問。

翟同學的博士論文到底是誰寫的、是如何寫的、是如何通過「盲評」與答辯的,自有調查組得出權威結論,不能由看熱鬧者一張嘴去評判。但是,翟同學的博士論文確實蒙有層層迷霧,也存在諸多謎團,公眾正在等待調查組撥開迷霧,揭開謎底。你說是不是這樣?歡迎發表你的高見。

相關焦點

  • 翟天臨博士論文通過雙盲審 多個審查環節為何全失守?
    翟天臨博士論文曾通過「雙盲審」 多個審查環節為何全部失守?  近日,北京電影學院博士研究生、演員翟天臨涉嫌學術不端的事件備受關注。據了解,目前北京市教育工委、市教委組成專項工作組,進駐學校督促指導開展工作,北京市紀委市監委也對相關問題的調查工作進行督導。
  • 翟天臨博士論文曾通過「雙盲審」,多個審查環節為何全部失守?
    究竟有沒有論文抄襲、學位注水,這些疑問仍需等待權威調查結果。但不論是博士畢業,還是博士後錄取,要想跨入和走出高等院校的大門,都理應通過層層考核與篩選。然而,這些讓普通人望而卻步的「難關」,卻讓網友們在短短幾天找出了諸多「破綻」。是學校真的沒有發現,還是存在「貓膩」?漏洞背後反映了哪些深層次原因呢?
  • 女碩士被抽中參加論文盲審:患上"翟天臨風波後遺症"
    2018年,就曾下通知加強論文原創性審查,嚴打學位論文造假行為,2019年的通知則明確,要健全完善預防和處置學術不端的機制,加大對學術不端、學位論文作假行為的查處力度。但也有一些高校師生指出,學術上「正本清源」的審核,在具體實施上卻存在著問題。諸如,文史類論文必不可少的引用,卻踩上了查重率的「紅線」;又或是在加大盲審、外審比例的同時,也可能帶來「跨專業評審」的偏頗。
  • 專家如何盲審碩士學位論文,會故意給個差嗎?
    2019年的碩士生學位論文全面採用抽選雙盲審(研究生和審稿專家互不知道彼此),根源是翟天臨博士事件。鑑於畢業碩士生的人數60餘萬,採用之前博士學位論文的盲審模式難度比較大、不現實,因此只能採用學院組織的專家盲審模式(學院自行聯繫專家送審),而不是全國同行業的專家庫系統隨機分配(類似於博士學位論文盲審、青年基金評審等)。不過部分高校針對部分發表過高水平期刊論文的碩士生可以"免盲"。
  • 關於開展2018年上半年研究生學位論文相似度檢測和雙盲送審工作的...
    各研究生培養單位:為進一步提高我校研究生培養質量,保證研究生學位論文水平,現就開展2018年上半年擬申請博士、碩士學位的研究生學位論文相似度檢測和雙盲送審工作通知如下:一、學位論文相似度檢測工作(一)工作要求1.所有擬申請學位的研究生論文均須通過中國知網
  • 2019年論文盲審,研究生應該了解清楚這幾件事兒
    盲審是一種論文評審制度,為了保證審核的客觀公正性,導師在審閱論文的時候不知道論文的名字,即匿名送審,一般的高校在論文答辯前都要進行論文盲審,隨機抽取幾篇論文,統一送審。那麼盲審到底是什麼時候開始實施的呢?
  • 碩士學位論文抽到盲審,提交後發現幾處圖表標註有錯誤,會掛掉?
    我們學校已開始碩士學位論文評審工作。在翟天臨博士學術不端事件之後,和博士生類似,學校要求部分碩士學位論文盲審。學院隨機抽取1/3數量論文盲審(送校外專家)。運氣不太好,我是導師名下3個碩士生中唯一被被抽到盲審的。期間反覆檢查了學位論文好多遍,提交後還是發現幾處圖表標註有錯誤,會不會掛掉啊?真的好擔心!莫擔心!
  • 同行雙盲評審任重道遠
    此前的調查顯示,絕大多數研究者更願意匿名,因為他們認為這樣對論文的評價更公正。然而,由自然出版集團(NPG)發起的最新研究表明,只有八分之一的作者選擇讓審稿人見到匿名論文。   該調查結果是在日前舉行的第八屆國際同行評審大會上發布的。值得關注的是,即便NPG宣布將在旗下所有期刊推行雙盲(論文作者和審稿人均匿名)評審論文機制,但要推行到位似乎也很難。
  • 學人資訊| 受「翟天臨事件」影響,畢業生論文「盲審」力度劇增
    中科院院士裴鋼論文被國外學者舉報造假,一作回應:抱歉,用混圖了據荔枝新聞報導,曾舉報曹雪濤論文造假的美國學者Elisabeth Bik博士12月10日在tweet、pubpeer上再度發文,指出中國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化細胞所院士裴鋼參與署名的兩篇論文,部分圖片都存在特別相似的情況。
  • 學位論文盲審未過,碩士畢業延期半年,後續問題如何應對?
    南航2360名碩士研究生完成「雲」答辯》,其中南航15個學院2360名碩士完成了學位論文線上答辯(95.8%)。事實上,江蘇省高校論文送審、答辯的進度是較快的,其他區域不少高校正在送審或剛返回評審意見。在翟天臨學術不端事件發生後,更多高校提升了碩士學位論文盲審比例或整體盲審,對論文質量儘量更好地把關。
  • ACL 禁止投稿論文提交 arXiv,雙盲評審真的有效嗎?
    而且,無論評審人自己的種族和性別是什麼,這些偏見都會影響他們。幸運的是,雙盲評審可以減輕這些影響,從而減少偏見。這使得雙盲評審制度成為論文評價系統中具有建設性的一部分,使得論文評審結果更加忠於研究工作的質量。
  • 如何降低學位論文盲審風險性?
    有明確的學術貢獻和成果創新是獲得博士學位的基本要求,匿名評審對學位申請人和博士生導師都帶來壓力和挑戰。如果盲審的學位論文評審意見是一致的,那麼研究生培養單位就容易執行下個環節。在一些博士學位論文外送盲審,甚至一些碩士學位論文盲審環節出現了評閱人意見不一致的情況,培養單位不得不進行新的仲裁。2020年上級部門明確提出學位授予不能強制和發表SCI論文掛鈎,絕大多數單位還都沒有明確公開表達對培養計劃環節中發表論文要求的更新,估計都處於觀望和思量對策的過程。
  • MBA碩士論文校外盲審如何高分通過?
    論文PPT  論文查重  論文降重  知網查重  維普查重  論文格式  格式模板  論文盲審主要看論文的創新性、系統性和完整性。(一)論文盲審人員全部由校外同行專家承擔,由研究生部負責在專家庫中抽取。(二) 為了保證學位論文盲審工作正常進行,所有申請學位論文答辯的碩士生必須提前30天、博士生提前45天提交學位論文(扣除寒暑假時間)。(三) 參加盲審的論文,要在盲審結果確定後方可組織答辯工作,盲審結果應作為答辯資格、論文成績評定的依據。
  • 一個導師的訴說:為何我會給盲審的學位論文「修改後再送審」?
    作為論文評閱專家,小西2019年校內、校外同樣評審過不少碩士學位論文。結果是校內、校外各給了一本"盲審"論文"修改後再審"(學生口中的"C")。也許,這個問答會有不少在讀的碩士生看到,小西換個角度來分享下論文評審為何會給"C",給出一些啟發。
  • 研究生畢業論文盲審能通過麼?
    2020年4月底,全國高校即將陸續開學,60多萬研究生畢業論文即將面臨盲審工作。由於前幾年研究生畢業論文抽查出現了剽竊、作假等現象,現在的研究生畢業論文盲審很嚴格,即將研究生畢業的大咖們,你們準備好了麼?
  • ACL新政禁止投稿論文在arXiv公開,我們到底需要什麼樣的雙盲評審?
    這一要求顯然再次引發了對於「雙盲評審的必要性」和「如何高效率地執行雙盲評審」的討論,畢竟一段時間之前 ICLR 2018 的匿名論文投稿在評審結果出爐前就大批量暴露了論文作者,已經出現了一些批評的聲音。剛好 ACM 通訊近日的一篇文章就研究了論文接受率和匿名的關係,雷鋒網 AI 科技評論先帶大家重新認識一下前一個話題。
  •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研究生學位論文查重答辯要求及合格標準
    根據《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位論文作假行為處理辦法》、《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研究生學位論文雙盲評審辦法》、《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博士、碩士學位論文質量管理辦法(試行)》和《關於進一步規範學位論文預答辯和答辯後強制修改工作的通知》,現對2020年上半年研究生學位論文預答辯、檢測與雙盲評審工作安排如下:一、學位論文預答辯工作
  • 研究生學位論文外盲審返回結果不合格該怎麼辦
    為了提升研究生的培養質量,在申請答辯之前絕大多數高校都會將同學們的學位論文送至盲審平臺,進行盲審。返回的結果也會有四種,優秀,即可參加答辯,良好,進行小修才可參加答辯,合格,進行大修才可參加答辯,不合格,本論文尚未達到授予碩士/博士學位要求。
  • 翟天臨博士論文原文哪裡看 翟天臨問知網是什麼博士論文遭質疑
    #翟天臨論文##翟天臨問知網是什麼#的瓜大家吃了嗎。我來詳細總結一下吧。網友對翟天臨的質疑主要是:1,在直播裡,翟天臨第一次讀到「知網」時明顯斷點卡殼,這種遲鈍是不熟悉的自然反應。粉絲認為是翟不願意回答,所以故意裝傻。但問他的學術作品,和問他的影視作品一樣,本質是捧他,找不出不願意回答的理由。
  • 社交媒體和arXiv存在,讓雙盲評審形同虛設 | Reddit熱議
    白交 發自 凹非寺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雙盲評審機制真的雙盲嗎?最近,Reddit上有這樣一個討論:社交媒體與arXiv是否損壞了頂會雙盲的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