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已經有不少文章來考證小費的起源,有說多少世紀前起源於英國法國的等等,以及他的合理性,那我就沒有必要重複了。不過生活在一個地方,對這個地方所發生的一切背後的邏輯還是要搞清楚的。
我的理解和那些考據可能不太一樣。
北美大陸上,其實大家都是苦出身,都是來戰天鬥地艱苦創業的。早期的開拓者一天到晚都忙得團團轉。隨著公路文化的興起(不僅是汽車時代,馬車時代也是有公路文化的),大量湧現出了這種街邊店。一般來說都位於小鎮街口,交通方便,適合過往商旅補充能量。現在的這種路邊店也許從資本層面與過去的街邊店沒有什麼聯繫,但是在文化上卻是相通的,或者說是一種懷舊。
這樣的店就是自家人在開,前後廚包括接待忙得團團轉。這樣的店就是收完錢之後,從後廚的門上有一個洞把食物端出來,客人會有個吧檯吃飯,老闆還供應酒水兼收錢,大家吃完之後需要把盤子自己端到一個池子裡把剩菜剩飯倒掉(就如同現代快餐店一樣)。仔細看看西部片中描述早期開拓時代的場景,會發現有極其類似的場景的。
再後來就不行了,來得人越來越多,生意越來越好,營業面積也會有所擴大。除了吧檯外,還會有餐桌出現,類似於後來的火車座。這樣就需要端盤子上菜的人。這時家裡的年輕人就會出來幫忙,或者是鄰家女孩,或者是自家的小夥子,總之是那種沒有像現代那樣成熟穩定的僱傭關係的那種。這樣的小姑娘小夥子甚至都沒有固定的工資,即使有也很少,因為從當時的文化概念上說這就是老闆給了他們在暑期工作掙一點錢的一個機會。他們的工作就是要從牆上的那個洞把盤子端到鄰窗的餐桌前,客人走後再把剩下的餐盤收集起來把桌椅整理好。因為這種服務是原來的老店所沒有的,但是菜品的價格是一樣的,這樣客人就相當於坐在窗邊的餐桌享受了額外的端盤子上菜和離開的時候有人給收拾盤子桌子的服務,小費打賞是對應於這種服務的。於是小費的概念就形成了。
這種習俗一直傳到了現在,基本變成了服務業中的一種明規則。
但是對於我們這種外來戶,對於這種規則開始時確實不適應了一陣。尤其是有的邏輯讓人不理解。說是為服務買單,但是究竟享受了什麼服務呢?不給還不行。連上稅帶小費基本上是菜單價的1.3倍了,確實會讓人覺得有點貴。在家不想出去訂個外賣吧,還會被收外賣費。收外賣費也就罷了畢竟不用自己出門了嘛,但是接收外賣吧還要給外賣員小費。心說不是給過外賣費了麼?找其他在本地已經生活了很久的人一問,被告知那個所謂的外賣費只包含了電銷中心的營運費用,沒有包括外賣員的成本!這簡直是沒法去說理!
說起來中國是沒有小費文化的。細想起來原因有二。
一方面是中國不存在前文中我說的美國路邊店文化。過去餐館的夥計與掌柜的是人身依附關係,甚至學徒根本沒有權益可言,更不要說工資了。即使是出了徒的夥計也是在年節時發錢。客人給的錢是給這個飯館而不是個人,飯館裡所有的收入都是歸老闆的,也不允許客人單獨因為所謂服務單獨給夥計們額外的錢。即使客人認為這個夥計服務好願意額外給錢,那也是被老闆全數收走,背後並沒有一個小費的分配機制。
另一方面,中國的商業競爭模式相當於將小費文化扼殺在了萌芽之中。其實在改革開放初期,隨著外國遊客的湧入,一些外國遊客將給小費的習慣帶來了中國。但是監管部門認為這樣作對於中國的旅遊產業的影響不好,還沒看到什麼服務談何小費?於是一直是處於對收小費的行為的打擊狀態,鬧得那時導遊和門童們的名聲都不太好。
但是,隨著市場的放開,味道就變了。
由於競爭的加劇,無論是服務業還是其他什麼行業,國內用戶(客人)對價格的敏感度搞得非常高,而且並沒有價外服務的概念。客人會這麼想,還想要小費?能給你個機會讓你給我服務讓你掙點錢就不錯了!多好的服務能值小費?我所接受的服務全部都包含在價格裡了!如果服務好沒有問題,價格可以漲,但是不接受小費這種模式。乃至於星級涉外餐廳只得將服務費加成明示於前,相當於先告訴客人,全部的價錢是多少多少。
後來發展出餓了麼、美團、以及淘寶京東們的多少多少包郵等的商業模式時,也不得不考慮到中國消費者的消費習慣,就是潛意識裡不想為服務而額外付費。這個消費習慣還真的不好改。對於餐廳、理髮店等典型的服務行業來說,一口價錢還是一個最基本的商業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