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費文化

2021-02-17 燕西物語

 網上已經有不少文章來考證小費的起源,有說多少世紀前起源於英國法國的等等,以及他的合理性,那我就沒有必要重複了。不過生活在一個地方,對這個地方所發生的一切背後的邏輯還是要搞清楚的。

我的理解和那些考據可能不太一樣。

北美大陸上,其實大家都是苦出身,都是來戰天鬥地艱苦創業的。早期的開拓者一天到晚都忙得團團轉。隨著公路文化的興起(不僅是汽車時代,馬車時代也是有公路文化的),大量湧現出了這種街邊店。一般來說都位於小鎮街口,交通方便,適合過往商旅補充能量。現在的這種路邊店也許從資本層面與過去的街邊店沒有什麼聯繫,但是在文化上卻是相通的,或者說是一種懷舊。

這樣的店就是自家人在開,前後廚包括接待忙得團團轉。這樣的店就是收完錢之後,從後廚的門上有一個洞把食物端出來,客人會有個吧檯吃飯,老闆還供應酒水兼收錢,大家吃完之後需要把盤子自己端到一個池子裡把剩菜剩飯倒掉(就如同現代快餐店一樣)。仔細看看西部片中描述早期開拓時代的場景,會發現有極其類似的場景的。

再後來就不行了,來得人越來越多,生意越來越好,營業面積也會有所擴大。除了吧檯外,還會有餐桌出現,類似於後來的火車座。這樣就需要端盤子上菜的人。這時家裡的年輕人就會出來幫忙,或者是鄰家女孩,或者是自家的小夥子,總之是那種沒有像現代那樣成熟穩定的僱傭關係的那種。這樣的小姑娘小夥子甚至都沒有固定的工資,即使有也很少,因為從當時的文化概念上說這就是老闆給了他們在暑期工作掙一點錢的一個機會。他們的工作就是要從牆上的那個洞把盤子端到鄰窗的餐桌前,客人走後再把剩下的餐盤收集起來把桌椅整理好。因為這種服務是原來的老店所沒有的,但是菜品的價格是一樣的,這樣客人就相當於坐在窗邊的餐桌享受了額外的端盤子上菜和離開的時候有人給收拾盤子桌子的服務,小費打賞是對應於這種服務的。於是小費的概念就形成了。

這種習俗一直傳到了現在,基本變成了服務業中的一種明規則。

但是對於我們這種外來戶,對於這種規則開始時確實不適應了一陣。尤其是有的邏輯讓人不理解。說是為服務買單,但是究竟享受了什麼服務呢?不給還不行。連上稅帶小費基本上是菜單價的1.3倍了,確實會讓人覺得有點貴。在家不想出去訂個外賣吧,還會被收外賣費。收外賣費也就罷了畢竟不用自己出門了嘛,但是接收外賣吧還要給外賣員小費。心說不是給過外賣費了麼?找其他在本地已經生活了很久的人一問,被告知那個所謂的外賣費只包含了電銷中心的營運費用,沒有包括外賣員的成本!這簡直是沒法去說理!

說起來中國是沒有小費文化的。細想起來原因有二。

一方面是中國不存在前文中我說的美國路邊店文化。過去餐館的夥計與掌柜的是人身依附關係,甚至學徒根本沒有權益可言,更不要說工資了。即使是出了徒的夥計也是在年節時發錢。客人給的錢是給這個飯館而不是個人,飯館裡所有的收入都是歸老闆的,也不允許客人單獨因為所謂服務單獨給夥計們額外的錢。即使客人認為這個夥計服務好願意額外給錢,那也是被老闆全數收走,背後並沒有一個小費的分配機制。

另一方面,中國的商業競爭模式相當於將小費文化扼殺在了萌芽之中。其實在改革開放初期,隨著外國遊客的湧入,一些外國遊客將給小費的習慣帶來了中國。但是監管部門認為這樣作對於中國的旅遊產業的影響不好,還沒看到什麼服務談何小費?於是一直是處於對收小費的行為的打擊狀態,鬧得那時導遊和門童們的名聲都不太好。

但是,隨著市場的放開,味道就變了。

由於競爭的加劇,無論是服務業還是其他什麼行業,國內用戶(客人)對價格的敏感度搞得非常高,而且並沒有價外服務的概念。客人會這麼想,還想要小費?能給你個機會讓你給我服務讓你掙點錢就不錯了!多好的服務能值小費?我所接受的服務全部都包含在價格裡了!如果服務好沒有問題,價格可以漲,但是不接受小費這種模式。乃至於星級涉外餐廳只得將服務費加成明示於前,相當於先告訴客人,全部的價錢是多少多少。

後來發展出餓了麼、美團、以及淘寶京東們的多少多少包郵等的商業模式時,也不得不考慮到中國消費者的消費習慣,就是潛意識裡不想為服務而額外付費。這個消費習慣還真的不好改。對於餐廳、理髮店等典型的服務行業來說,一口價錢還是一個最基本的商業規則。

相關焦點

  • 接觸菲律賓的「小費文化」
    這是因為,在菲律賓,政府工作人員和其他從業者索要小費或禮品的情況司空見慣,已經到了不管不行的地步。  一次,記者駕車出門採訪,無意間誤入單行道。警察示意停車後,記者連忙出示相關證件,解釋說因不熟悉路況而未能看見單行道標誌。警察告訴記者,附近沒有單行道標誌,但司機應當根據其他車輛的行駛方向做出判斷。不過,他將不追究記者此次違章行為。這名警察緊接著又補了一句:「可以幫我買杯飲料嗎?」
  • 臺媒關注美國小費文化
    參考消息網12月29日報導小費是美國消費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然而為何會有小費?小費文化從何而來?小費在牛津詞典的解釋為「賞錢」,民間也有一種說法,指小費的英文「tip」是「To Insure Promptness」的第一個字母縮寫,即「確保迅速(服務)」,最普遍的解釋源於17世紀在倫敦的一家咖啡店,店裡有個銅製的容器,外壁寫著「To Insure Promptness」,為服務生收集額外的薪水;食客就座前可往容器裡放錢,以確保服務的迅速和適當,小費由此得名
  • 日本網民吐槽:「悲報」美國的小費文化太糟糕了……
    最近,日本一網民發帖吐槽稱「【悲報】美國的小費文化太糟糕了……他們會用九種語言索要小費」,樓主貼出的照片顯示,美國酒店使用了九種語言向客人預示要給小費。對此,日本網民紛紛表示吐槽。以下為日本網民評論(原創翻譯:2ch中文網 譯者:林)日本網民1、これはもうチップじゃないやろ中文翻譯:這已經不算是小費了吧日本網民2、ヤバすぎやろ
  • 華人不習慣美國小費文化 中國城餐館推半自助經營
    華人不習慣美國小費文化 中國城餐館推半自助經營   中新網9月5日電 據美國《世界日報》報導,小費傳統在美國早已成約定俗成,小費如何付,成了個中學問。
  • 文化差異:英美給小費講究各不同
    【Brush up on Britain 重溫英倫】  原來,在英國給小費意味著你對店員的服務很滿意哦!英國政府規定了最低工資標準,所有僱主都要遵循這個規定,所以員工的工資不會低於最低工資。  【Spot the Difference 差異點播】  1.
  • 【劍橋英語 | 每日英語】「小費文化」你了解嗎?快來看看吧!
    先從美國開始介紹,如果結帳單裡沒加服務費,小費是你消費總額的15%到20%(稅前)。在美國許多州,服務生每小時的工資比小費低2.13美元。如果有衣帽間服務人員,除非有固定的價格,一般留下1到2美元。在酒吧裡,留下每一杯飲料1 - 2美元。你還點了食物的情況下,給15%到20%的小費。
  • 【新民眼】小費其實可以很美好
    說白了就是以後導遊可以拿小費了。此《意見》一出,輿論譁然。各項民意調查顯示人們對此褒貶不一,基本是40%支持,60%疑慮或反對。支持的說給導遊小費,可以根除導遊強迫遊客購物的行業惡習,也能鼓勵導遊提供更優質的服務。疑慮的認為小費制或許會「提醒」旅行社推行零團費負團費,或者導致導遊強行索要小費。反對的則認為中國沒有小費文化,小費制肯定會被扭曲,最後傷害的不僅是遊客,甚至是旅遊業本身。
  • 小費文化大揭曉
    小貼士:小費文化小費是美國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美國服務行業工作者的主要收入之一。 小費雖然並不是法定消費項目,數額也沒有明文規定,但是小費在美國也被視為一種社交禮儀。一般來說,只要是服務行業,像是餐廳侍應生、計程車司機、還有酒店服務員、導遊…他們的基本工資都很少,在很多地區,小費就是他們收入的主要來源。因為美國老闆很精明,他們把服務生的大部分薪水交由顧客負擔,用小費的形式來支付。所以服務業者只有努力以服務品質來爭取收入,客人則以「小費」來答謝服務人員,這是約定俗成的慣例,也是基本的消費認知。
  • 給小費的藝術 | 六分鐘英語
    我從不知道該給誰小費,如何給小費,是付現金還是用信用卡,也不知道應該給多少小費——是消費的10%,12.5%,20%?或者說我是否應該給小費,因為在一些地方服務費是自動加到帳單上。它是與文化有關的,也就是說,它因地而異。
  • 出國旅行,別在小費上跌了跟頭!史上最全的小費禮儀科普貼
    相信很多愛好旅行的小夥伴都在小費上跌過跟頭。在國內很難接觸到的小費禮儀在不同的國家被玩出了花,各有各的規矩。有的國家「誓死」不收小費,甚至善意的表達會成為對他們的無聲羞辱。而有些國家,不見小費追出門外都習以為常。如何在週遊世界的同時做一個恰當,慷慨的「Tipper」,一起來學習下吧!
  • 美國小費指南:讓你不再受白眼!
    小費文化是美國聞名全球的特色之一,也是美國大多數服務行業人士的主要收入來源。
  • 美國餐館給多少小費合適?小費怎麼給?
    美國餐館需要給多少小費呢?一般來說,小費金額取決於餐廳的檔次以及顧客吃完飯的心情。按照餐廳檔次來分:快餐店或是外帶:不提供餐桌服務,需要自行去前臺點餐取餐,自行清理空盤,這種情況無需給小費自助餐:有服務員為你添飲料,收盤子10%~15%
  • 小費怎麼給給多少?聽聽禮儀專家怎麼說
    給小費隨著文化和國家的不同而不同。在外吃飯或美發,買單時發現不知道要給多少小費,應該是天下最尷尬的事了。某網站請教禮儀專家,整理小費終極禮儀指南。給小費隨著文化和國家的不同而不同。在多明尼加共和國,你不需要給度假村的僱員小費,因為每天下班時他們都會被搜查。在墨西哥,每個人都盼望能得到消費。而在大溪地島(Tahiti),小費則是一種侮辱。如果在印度旅行,要儲備好零錢隨時給行李員、的士司機及其他人付小費。但是,在日本的話,還是打住,因為小費被認為是粗魯的表現。在加拿大,小費也不那麼簡單明了。當有人只是按個按鈕讓機器洗車時,需要付小費嗎?
  • 中國遊客在泰國海關拒付小費而被打,那到底該不該支付小費?
    然而,在東南亞國家甚至全球給小費到底是什麼情況?該不該支付小費呢?小費,最早緣起於我國古代皇室家族、貴族給傭人們的賞金,這就是最早小費的雛形。由此可見,小費是客人根據自己的心情來支付給勞務輸出者的,是一種人情化的賞賜,並非強制性的。到了中世紀時期,歐洲盛行小費的習慣,到了英國第一次工業革命到達了頂峰。
  • 3A英語小課堂:超實用小費獲取指南
    本文共1351字 | 閱讀時間約4分鐘世界各地的小費文化各不相同。想像一下,你服務了幾天的客人正在結帳。也許你讓他們了解了一些當地的餐館,告訴他們一些當地的景點,或者為他們安排了一些計程車。你剛掙到小費!小費是全世界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一些地方,員工希望得到小費,如果沒有,他們會受到一些侮辱。在世界各地的一些餐館,小費被收集起來,集中起來,平均分配給所有員工。有些人依靠小費作為收入的一部分,因為他們的工資低於最低工資。關鍵是,你必須意識到,小費在某些文化中佔很大一部分,而在其他文化中則不是。
  • 關於泰國旅行給「小費」問題:怎麼給合適?
    泰國離我國較近,而且物美價廉,特色的佛教文化和人妖文化等等,吸引了不少國內遊客前往,我們也總能在生活中有意無意的聽到關於泰國的消息,對於泰國的一些風俗習慣不少的人都有所了解,近期泰國免落地籤證費用問題,讓不少的國內遊客打算前往,不少的網友問小編,關於泰國旅行給小費問題,五泰銖兌換人民幣一塊錢左右
  • 英國小費指南,一出手就知道是不是行家~
    剛到英國的孩子一定都注意到要給小費的這個問題,有些同學開始不適應,認為沒有給小費的必要,但其實在英國,你只要享受了別人的提供的服務,一般都是要給小費的。當時部分餐廳的桌子上會放一個小碗,寫有「 to insure prompt service」(保證服務迅速),顧客將零錢放進碗裡,就會得到服務生熱情而迅速的服務,而小費的英文單詞「tips」則是這句話每個單詞開頭字母的組合。事實上,小費的多少是沒有規定的,但是一般人們有個不成文的規定,會讓小費在總消費的15%-20%。小費也最好是使用現金,這樣方便服務人員後期分配。
  • 泰國旅行給小費的一些小知識!網友:為什麼要給小費?
    有許多新的小白司機都問泰國君關於前往泰國支付小費的問題,我需要給小費嗎?要給多少?在什麼地方需要給小費呢?那麼泰國君就給大家聊一聊關於給小費的問題。泰國作為一個典型的小費國家,對於給小費的問題也並不是隨隨便便的不分場合的給,其中還有著一些講究。小費在泰國服務行業中比較常見,這是顧客對於服務的從業人員工作的肯定以及讚許。
  • 美國「餓了麼」送餐員:沒有小費過不下去
    和其他國家根據滿意程度自願給象徵性的感謝費不同,美國的小費文化幾乎是強制性的「服務稅」。很多中國遊客第一次來到美國,都不太理解這種「不得不給」的小費文化。哪些場所要給小費,應該給多少小費,更是令人一頭霧水。
  • 美國三害;英制單位、小費及華氏度
    (相對於世界文明的中心亞非歐大陸,美國就是一個大洲級島嶼,因此有島國心態)去過美國的人都會對美國三害:英制單位、小費及華氏度深有感受。一,美國自外於世界,使用英制單位。二,美國小費。小費源於18世紀英國倫敦,當時酒店的飯桌中間擺著寫有:to insure prompt service(保證服務迅速)的碗。顧客將零錢放入碗中,將會得到招待人員迅速而周到的服務。把上面幾個英文單詞的頭一個字母連起來就成了tips,譯為小費。大概付總支出的5%至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