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統失調是什麼?想必很多父母對這個詞還很陌生。美國南加州大學臨床心理學家愛麗絲博士提出,最早發現大概有10%~30%的寶貝會出現感統失調的症狀。
許多寶貝與正常兒童相比,在許多方面存在差異,比如語言發育遲緩、黏人、愛哭怕黑、脾氣暴躁、不安、學習障礙、性情孤僻、笨手笨腳、運動協調性差等表現,但是很多父母都認為這是寶寶天生的性格原因造成的,其實,這是一種心理不良的反應現象,醫學上把它稱作「感覺統合失調」。
感統失調是病嗎?
感統失調的本質是大腦整合能力的不足,也應該屬於智力發育的一部分。它是一種中樞神經系統的障礙。一般的智力測試、腦波檢查或官能檢查都很難發現,其實它不能歸於一般的兒童內科、外科的就診體系,而更偏重於兒童心理學和行為醫學的範疇,媽媽還是要重視起來,及時治療。
為什麼出現感統失調?
在寶寶嬰幼兒時期和學齡前期,大腦在外界的刺激的基礎上,神經突觸不斷的生成,根據刺激的強度和持續時間不斷調整突觸間的連結,最終形成永久的大腦內信號連結和反饋系統。現在由於家庭的溺愛、養育不當等原因,導致給寶寶的刺激不足,使得感統失調的發生率越來越高。
遠離感統失調,可以通過一些家庭訓練來改變
1大腦平衡功能訓練
前庭功能失衡常表現為自控能力差,好動不安,上課或寫作業時注意力不集中。在寶寶出生後7、8個月多訓練爬行,不要過早使用學步車。再大一點,訓練平衡木、蕩鞦韆等遊戲,選擇輪滑、舞蹈等訓練鍛鍊平衡感。
3 觸覺訓練
有的寶寶不喜歡被別人觸摸,不喜歡剃頭、剪指甲,膽小、不合群,出生後多進行撫觸和被動操練習,也可以進行中醫的保健推拿按摩。讓寶貝玩水、土、沙子,遊泳,赤腳走路等方法鍛鍊寶寶的觸覺。
2 本體感訓練
有些寶寶身體協調性差,動作磨蹭,動作不協調、寫作業速度慢、跳繩、拍球、手工等總做不好,有的還會出現語言障礙和尿床,可以訓練他們翻跟頭,跳繩、打羽毛球等活動。
4 訓練生活能力
避免過度溺愛,鍛鍊其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生活自理的能力。讓寶貝學習使用筷子,自己洗臉洗手,擦屁股,繫鞋帶。越是手笨、動作慢寶貝,越應多鍛鍊。
來源:媽咪寶貝傳媒
凡本號註明「來源:媽咪寶貝傳媒」的所有作品,均為我方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我方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我方授權使用的作品的,應在協議授權範圍內使用並署名。違反上述聲明者,我方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