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得主126年前的預言,被實現了 | 2019年度分子公布

2021-02-15 科研圈

美國化學會旗下的 C&EN 雜誌每年都會在新合成的化學分子中評選出一批「年度分子」,今年也不例外。其中不僅包括一個「特別的」納米籠、由 18 個碳原子組成的「純碳環」、一口氣聯結了 12 個苯環的「扭曲」大分子等等,還有一個 126 年前就得到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Alfred Werner 預言的「新人」.

來源 C&EN

編譯  公眾號「原理」

化學家一直在突破極限。他們用各種技術手段不斷合成新的分子,探索各種分子結構及其性質。一些新分子可以帶來直接的應用,而另外一些則揭示了獨特的性質。

2019 年,美國化學會旗下的 C&EN 像往年一樣,邀請讀者投票,從今年新合成的分子中評選出「年度分子」,反芳香性納米籠以最高票數當選。除此之外,其餘 6 個分子也各有特色:

 關鍵詞:納米空間、反芳香性 

今年,一組國際科學家構建了一個非比尋常的納米籠,它的籠壁由反芳香族分子構成。到目前為止,一些研究已經利用芳香族分子構成了納米籠,但由反芳香族分子構成籠壁尚屬首次,因為反芳香族分子通常被認為不夠穩定。

納米籠是一種空心的納米結構,它常常表現出實心材料不具備的獨特性能,因此受到廣泛關注。在這項研究中,科學家將一系列客體分子包封在籠內,進一步測試了這個納米空間內的獨特環境。這項研究拓展了納米化學工程邊界,創造了一種全新的納米空間,可供科學家繼續探索。[2] [3]

○ 圖片來源:IBM Research

 關鍵詞:環狀排列、碳的同素異形體 

這是一種全新的碳的同素異形體,同時也是十分罕見的一種。它由 18 個碳原子環狀排列形成,被稱為環[18]碳。

碳能以許多不同的形式出現,比如我們熟知的金剛石、石墨、碳納米管和各種形狀的富勒烯等都是碳的同素異形體,每種都有各自獨特的性質。然而還有一些不太為人所知的形式,環碳就是其中之一。

環碳中的碳原子只有兩個相鄰原子。通常它們具有很高的反應性,因此很難被分離及研究。對環碳的結構有兩種猜測,一種認為環中所有鍵的長度都相同(只存在雙鍵),另一種認為環中存在長短交替的鍵(也就是單鍵和三鍵交替)。在這項研究中,科學家通過原子操縱技術成功構建出環狀碳,揭示了環碳有著單鍵和三鍵交替的結構。新研究使用的這項技術在未來或許能夠讓我們構建更複雜的環碳或環狀氧化碳。[4] [5]

○ 圖片來源: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

 關鍵詞:巴基球、甲烷 

今年,研究人員成功地將甲烷分子(CH₄)放入一個巴基球分子(C₆₀)籠中,形成 CH₄@C₆₀。

巴基球是由60個碳原子組成的分子籠,它特有的結構可被用於觀察被放入其中的分子在一個孤立環境中的行為。研究人員利用一系列受控的化學反應,先解開再重新縫合巴基球,首次完成了 CH₄@C₆₀ 的合成。目前甲烷是被放置在其中的最大的分子,代表著巴基球分子籠內可容納的上限。

這一突破為研究分子的物理性質開闢了新的可能性,並有助於加快醫學成像技術的發展。新材料使研究人員首次利用光譜方法研究一個孤立的甲烷分子的物理性質。這些分子在一個被稱為「超極化」的過程中也有潛在應用,該過程能極大地增強核磁共振技術中的信號。[6] [7]

○ 圖片來源:Imperial College London

 關鍵詞:平面六邊形、諾獎得主的預言 

諾貝爾獎得主維納爾(Alfred Werner)在 1893 年預言的一種具有平面六邊形結構的過渡金屬配位化合物在今年被找到了。這項無機化學的進展表明過渡金屬配合物中存在平面六邊形結構,這對催化、合成、材料科學、光物理和生物無機化學都具有潛在的意義。

六配位配合物在配位化學中普遍存在。維爾納在 19 世紀至 20 世紀初的研究中,僅通過可觀察的性質,提出了六配位配合物的各種可能的異構體的存在,並得出了三種幾何構型,其中一種是六邊形平面。經過 100 多年的探索終於得以驗證。研究人員認為,他們的發現有可能為過渡金屬配合物引入新的設計原則。[8] [9]

 關鍵詞:納米碳、互鎖結構 

科學家利用一種新方法,藉助矽原子,成功地構建了僅由苯環構成的互鎖結構的分子納米碳,包含索烴和三葉結結構,為開發具有複雜幾何結構的新型納米碳材料鋪平了道路。

石墨烯和碳納米管等具有納米級周期性的碳材料被稱為納米碳,它有望成為輕質、高功能性的下一代新材料。由於納米碳的性能會因其結構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異,因此精確合成具備所需性能的納米碳結構具有較高的門檻。自 20 世紀 60 年代以來,人們分別合成了被稱為索烴和三葉結的分子。近年來,這類獲得了 2016 年諾貝爾化學獎的分子有望應用於納米機器。這項研究的成果將為合成具有複雜幾何結構的納米碳推進一大步。利用碳骨架構建複雜的幾何結構,更為複雜納米碳將可以被設計併合成出來。[10] [11]



 關鍵詞:最長、最扭曲 

今年,化學家第一次創造了十二苯取代並四苯(dodecaphenyltetracene)。它有一個並四苯(四個稠苯),在每個可能的位置被更多苯環取代,分子中總共包含 12 個苯環。這個目前合成的最龐大、最密集的並苯分子,僅需通過三步即可合成。

這種新合成的物質呈深紅色,並且會發光,而這種分子的化學性質不太活躍,通常不產生化學反應,只會在空氣中緩慢分解。雖然這種並苯暫時還沒有實際的用途,但它具有特別的光電特性,或許未來可以在傳感器或某些電子元件中得到應用。[12] [13]


 關鍵詞:分子籠、氯鹽、淡水資源保護 

今年,研究人員合成了一種強大的新分子籠來捕獲氯鹽。最常見的氯鹽是氯化鈉或普通食鹽,其他氯鹽包括氯化鉀、氯化鈣和氯化銨等。鹽在水中之所以能輕鬆溶解,部分原因也歸結於極化的 O-H 鍵能吸引帶負電荷的氯離子。因此,以往的用於捕獲氯鹽的分子籠常常由 O-H 鍵或 N-H 鍵構成。

而這種新的用來捕獲氯鹽的分子是由過去被認為太弱的 C-H 鍵構造而成的,但它的性能比十年前類似的結構相比提高了 100 億倍。如果你把百萬分之一克的這種分子放在一噸水中,所有分子仍然能夠捕獲氯鹽。在人口持續增長的同時,鹽滲入淡水系統,正在減少全球可飲用的水源。而這項技術有可能減少氯鹽滲入淡水系統,有望成為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一步。[14] [15]

參考來源:

[1] https://cen.acs.org/synthesis/CENs-molecules-year-2019/97/i48

[2]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19-1661-x

[3] https://phys.org/news/2019-10-scientists-nanocage-antiaromatic-walls.html

[4]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5/6459/1299

[5] http://www.sci-news.com/physics/cyclocarbon-07503.html

[6]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02/anie.201900983

[7] https://www.southampton.ac.uk/chemistry/news/2019/03/15-scientists-molecular-surgery-breakthrough.page

[8]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19-1616-2

[9] https://phys.org/news/2019-10-molecular-early-nobel-laureate-century.html

[10]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5/6450/272

[11] 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9/10/191007100406.htm

[12]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002/anie.201812418

[13] https://www.chemistryworld.com/news/16-benzene-rings-make-up-bulkiest-ever-acene-/3010204.article

[14]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5/6449/159

[15] 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9/05/190523143056.htm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原理」

(ID:principia1687)

相關焦點

  • 2017「引文桂冠獎」名單出爐 預測諾獎得主—新聞—科學網
    科睿唯安日前宣布了其2017年度「引文桂冠獎」得主,預測在今年或不久的將來可能獲得諾貝爾獎的科研精英。被譽為「諾獎風向標」的科瑞唯安「引文桂冠獎」自2002年首度頒布以來,已有共43位該獎項得主榮膺諾貝爾獎。
  • 凌晨電話響起:諾獎得主是怎樣徵服病毒的
    Rice) 在接受諾獎官方採訪的時候都說了什麼?整理 | 思敏責編 | 崔箏「凌晨四點多電話鈴聲響個不停,我當時是窩著火接的電話。」2020年的諾貝爾醫學獎得主之一的奧爾特這樣說。在得知是諾獎委員會的來電,這份怒氣瞬間煙消雲散,取而代之的是十足的驚喜。
  • 引入「諾獎」得主,不能只看「帽子」
    而這場報告會之所以如此受學生歡迎,原因僅僅是報告者是一位諾貝爾獎得主。近年來,隨著高校和政府對於諾獎得主引進的重視,像這樣由他們帶來的學術報告已屢見不鮮,諾獎得主在高校承擔教學任務、帶領科研團隊或實驗室的現象更是越來越普遍。尤其是在「雙一流」戰略實施之後,國內高校的「諾獎熱」更是愈演愈烈。
  • 2019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回顧史上諾獎最年輕得主!
    出品 | 網易科技《知否》欄目組(公眾號:tech_163)昨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19而這位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曾保持最年輕諾獎得主頭銜長達99年!(歡迎在下文中找答案喲)諾貝爾獎1895年,瑞典化學家阿爾弗雷德·諾貝爾(Alfred Nobel)在遺囑中將自已大部分財產設立化學、物理、文學、生理醫學以及和平獎的獎金,用於獎勵在這些領域做出突出貢獻的個人。1968年開始,瑞典中央銀行一直為諾貝爾經濟學獎提供獎金。
  • 馬雲對話5位諾獎得主:我是數字經濟堅定的樂觀主義者
    馬雲對話5位諾獎得主:我是數字經濟堅定的樂觀主義者 澎湃新聞 2019-06-24 21:09 來源:澎湃新聞
  • SAF | 神預言!那些年,SAF給你和諾獎得主面對面的機會!
    蓋茲也是迄今第四位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女性科學家。 因此,你也有可能遇上本屆諾獎得主賴因哈德·根策爾教授的課程哦! 課程信息: 學生可以選擇「光學與現代物理學」和「電子與電磁」兩個實驗室方向,參與實驗設計、數據分析等實驗室活動,獲得寶貴的實驗室實操經驗。
  • 饒毅教授、方舟子、諾獎得主和上海交大……
    今天,首都醫科大學校長、著名生物學家饒毅教授在其個人微信公眾號饒議科學撰文指出:以蒙塔尼耶是諾獎得主的身份,聲稱新冠病毒的來源和新冠病毒含愛滋病毒的核酸序列,有很強的欺騙性。新冠病毒不含愛滋病毒的序列,已經有很多科學家公開說明了。
  • 諾獎得主小柴昌俊如何成功探測到中微子?
    圖源:http://www-sk.icrr.u-tokyo.ac.jp/sk/library/image-e.html 前面的話 諾獎得主小柴昌俊去世後,出現了一些文章,多是源於他自傳的故事,少有對他科學貢獻的介紹。
  • 諾獎得主獲永久居留身份證 揭秘你不知道的中國綠卡
    諾獎得主獲永久居留身份證 揭秘你不知道的中國綠卡 2018年05月04日 10:55:00來源:新華網   諾獎得主獲永久居留身份證!揭秘你不知道的「中國綠卡」  5月2日,諾獎得主伯納德·費林加等7名外籍人士在上海正式領取到永久居留身份證——也就是民間俗稱的「中國綠卡」。此前,獲得「中國綠卡」的知名外國人士還包括CBA球星馬布裡、小說《牛虻》作者伏尼契的孫女、核物理專家Joan Hinton(中文名為寒春)等。
  • 諾獎得主小柴昌俊如何成功探測到中微子
    圖源:http://www-sk.icrr.u-tokyo.ac.jp/sk/library/image-e.html前面的話諾獎得主小柴昌俊去世後,出現了一些文章,多是源於他自傳的故事,少有對他科學貢獻的介紹。本文研究了小柴昌俊的科學貢獻,並從中總結了若干成功經驗。
  • 比起19年狂攬19次諾獎,這才是日本可怕之處|諾獎|柴昌俊|諾貝爾獎|...
    但其實2000年前拿到的諾獎,只佔了三分之一。2001年,日本出臺了「第二個科學技術基本計劃」,明確提出「50年要拿30個諾貝爾獎」的目標。拿諾獎仿佛開了掛的日本人,危機感還是很重。1得諾獎的,都有點「不正常」斬獲諾獎的每位得主,都不簡單。
  • 獨家|黃有光:哪些華人經濟學家與諾獎失之交臂?
    網易研究局NO.619作者|黃有光(復旦大學經濟學院特聘講座教授)今天(10月14日)傍晚,剛剛公布了2019根據諾獎委員會的信息,這三位學者也顯然有重要貢獻。不過,我對他們的研究沒有專業認識。因此,這裡不詳細討論他們的貢獻。有編者問我,有哪些華人經濟學家與諾獎失之交臂?以我所知道,這肯定是楊小凱。他於2004年7月7日因為肺癌去世時,只有55歲。但他創建的分析分工與專業化的新框架,已經有重大貢獻。
  • 諾獎得主說「我的工作像重慶」
    其實,正是因為在2019年的智博會上剛來過重慶,麥可·萊維特才會記憶猶新,信手拈來。智博會期間,包括麥可·萊維特在內的多位專家學者來到重慶,13位諾貝爾獎得主,4位圖靈獎得主,2名菲爾茲獎得主、7位中國兩院院士匯聚一堂,在2019重慶全球科學家高峰會上進行了「智慧碰撞」。
  • 諾獎得主稱新冠病毒包含HIV序列,蒙塔尼「失足」偽科學
    蒙塔尼的原話是,他們得出結論,新型冠狀病毒有人工操作的痕跡,有人添加了 HIV 的序列片段,「這是非自然的病毒,是分子生物學家的工作」。他直接指責,以蒙塔尼諾獎得主的身份,不僅是病毒學專家而且是病毒學頂尖學者,聲稱新冠病毒的來源和新冠病毒含愛滋病毒的核酸序列,有很強的欺騙性。對於蒙塔尼的研究工作,饒毅在文中言辭激烈,「他沒有坦白他已經被法國和世界科學界所嚴厲批評,他已經喪失基本標準,從事偽科學多年。」
  • 對話諾獎得主涉嫌學術不端揭露者:造假導致的不信任對誠實的中國...
    2020 年度諾獎盛宴剛過,就有諾獎得主陷入爭議。2019 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格雷格・塞門扎(Gregg L. Semenza),截止 10 月 16 日有 32 篇論文被指存在問題。在這些論文中,塞門扎都是通訊作者,因此對論文負有最終責任。巧合的是,北京時間 10 月 18 日,塞門扎正在參加中國的一場科學家峰會。
  • 諾獎得主Jean-Marie Lehn作客「化學學堂系列講座」
    諾獎得主Jean-Marie Lehn作客「化學學堂系列講座」 展現超分子化學的魅力  清華新聞網10月29日電 10月23日下午,1987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法國斯特拉斯堡路易斯-巴斯德大學Jean-Marie
  • 諾獎得主奧爾加·託卡爾丘克:心理醫生這份工作啟迪了我許多
    封面新聞記者 施詩晨北京時間晚10月10日晚7點,2019諾貝爾文學獎公布。它將2018年度諾貝爾文學獎授予波蘭國寶級作家奧爾加·託卡爾丘克。頒獎詞稱,託卡爾丘克「有著百科全書般的敘述想像力,把橫跨界限作為生命的一種形式」。
  • 諾獎得主會後叫住提問者:不贊同
    諾獎得主會後叫住提問者:不贊同 澎湃新聞見習記者 陳凌瑤 記者 張唯 2019-10-31 20:23 來源:澎湃新聞
  • 中國的「第三種文化」與「諾獎嘉年華」 | 科學春秋
    據稱以專業智能信息提供商為職志的湯森路透(Thomson Reuter)公司,每年都對諾獎得主進行預測,同期進入名單的約120人中只有19人獲獎。還有人說饒毅是屠呦呦獲獎的主要推手,對此他似乎並不認可,而強調只是做了點科學史方面的工作。
  • 諾貝爾化學獎今揭曉 身邊的這些諾獎成果你發現了嗎?
    中新網10月9日電(劉丹憶)每年10月初,世界的鎂光燈都會聚集在瑞典斯德哥爾摩,今天,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將在這裡揭曉。諾貝爾獎作為一種特殊的榮譽,是給科學家多年辛苦鑽研的巨大肯定。諾貝爾化學獎雖然聽上去「高冷」,但實際上它離我們並不遠,很多研究成果都在悄然改變著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