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樂觀、積極向上的孩子,即使以後不一定有多優秀,但也一定不會過得太差。
孩子對媽媽有著本能的依賴,媽媽的性格、言行,會對孩子產生很深的影響。有時候孩子沒有好習慣,做事虎頭蛇尾,性格孤僻,很有可能和父母的影響有關係。
童話大王鄭淵潔說:母親的含義是影響。可見,想教育好孩子,母親的正向影響很重要。
有以下四種習慣的媽媽,就一定要格外注意。不然就算再辛苦、再努力,也有可能功虧一簣,教育不出有「出息」的孩子。
經常答應孩子事情,卻又做不到
妍妍的朋友打電話,約自己出去吃飯。妍妍不想出去,就說自己要回娘家吃飯,沒時間過去。妍妍的兒子,卻在一旁突然大聲說:阿姨我外婆不在家,媽媽不去外婆家。當時的場景,讓妍妍特尷尬。
成人之間有時候,可能需要說一些善意的謊言。但是對孩子千萬不要這樣做!比如,答應給孩子買什麼東西,就一定要兌現,要麼開始時就不要隨口答應。
撒謊的父母必定有撒謊的子女,如果你想要孩子說實話,就不要對他們說謊。
為孩子奉獻一切
以前有句老話,叫一切為了孩子。許多媽媽(尤其老一輩比較多)在教育孩子時,也真的是身體力行,生動詮釋了這句話。
孩子小時候為他操碎了心,付出所有心血。孩子成家了,自己一把年紀,又幫忙帶孫子,做家務,可以說一輩子都是在為孩子付出,什麼事都替孩子想好了,做了。
其實父母這樣養孩子,反而容易讓孩子沒有感恩之心,對家長的付出當作理所當然,甚至形成過度依賴,自己沒有獨立能力。
每個人的人生都是屬於自己的。媽媽可以給孩子生命,但是不要代替他們體驗自己的人生。
生活中的酸甜苦辣,都被媽媽過濾後才被孩子接觸到,孩子肯定認識不到真實的生活。
別讓自己對孩子的愛,成為他體驗自己人生的障礙。
喜歡和別人對比
相信許多人有過這樣的感受,陪伴我們長大的不光是父母,還有那個經常被父母提起的別人家的孩子。
父母經常說:別人家的孩子多聽話,別人家的孩子學習多好,別人家的孩子自己洗衣服做飯,別人家的孩子....
心理學家指出:孩子們對自我的認識來自周圍人的目光,特別是爸爸媽媽的看法。如果媽媽總愛拿孩子跟別人比較,甚至經常把孩子的缺點放大,會讓孩子覺得自卑,自我評價很低,越發展越差。
控制孩子一切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少媽媽都會有意無意地把自己的觀點,強加在孩子身上。這往往因為家長覺得,孩子是自我實現的途徑,是自己夢想的延續。
心理學指出,男孩的成長需要一個男性的高大形象。
如果,母親過於強勢,父親又無法幹預母親,顯得懦弱。男孩就會認為男性就像父親一樣,女性就像母親一樣。
久而久之,孩子不能從父親身上學到尊敬、權威,感受不到男性的陽剛之氣,在性格方面也會變得懦弱、膽小、自卑等。
如果一個女孩從小耳濡目染,認同強勢的媽媽,那麼也會容易養成霸道的性格。
其實,有時候孩子身上有壞「毛病」,家長一定也要反思自己的行為,看是否是自己對孩子產生了不好的影響,特別是對孩子影響更大的媽媽們。
有時,改變孩子要從改變自己開始,和孩子共同成長才是最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