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年裡,她迎著300多萬顆心的期盼而來,從未爽約,成為莘莘學子的盛大節日。
在重慶,再也沒有別的活動能夠像她這樣讓校園熱情湧動,再也沒有一種活動能給青春烙上那麼深的印記,想起她就夢迴風清柳綠的校園。
她就是「校園之春」,多少青年學子耳熟能詳的校際文化交流品牌,被教育部、團中央譽為「盛開在祖國大西南的一朵奇葩」。
最難忘的,依然是那些歌唱
提起「校園之春」,重慶市委黨校常務副校長吳康明如數家珍。2004年他從團重慶市委書記一職離任時,反覆囑咐繼任者一定要傳遞好「校園之春」的接力棒。
20多年的共青團工作經歷,讓他對「校園之春」有著格外深切的感受。
1982年,校園文化生活相對單調,重慶高校的團委書記們在一次聚會時,聊開了一個話題:怎樣充分發揮共青團的作用,找到一種載體,活躍校園文化,幫助大學生成才?
「頭腦風暴」讓年輕的書記們找到了高校之間開展大型聯誼活動的辦法。活動雛形很快被勾畫出來:輪流坐莊、共同舉辦,組織一個能夠代表重慶大學生形象的活動。
「活動就在春天開展吧,青年人就是春天,春是一年的開始啊!」很快,「校園之春」出爐了。
那是陽春4月,當時還是西南師範大學學生的吳康明,度過了終生難忘的一天,「校園之春」活動如期上演。「那場面真是火爆呀,水洩不通,誰有一張『校園之春』入場式的票,幸運得不得了。」
27年前的那些青年,而今已步入中年,人生路上最難忘的,依然是當年的那些歌唱。
時代,給了她新鮮的顏色
最初,「校園之春」的轟動,源於冰封的時代給了青年學子一個暢快淋漓的表達機會,訴說了青春的心聲、青春的感情和青春的故事。
「一炮走紅」後,各級共青團組織精確地捕捉到大學校園文化的新需求、新特點。在操作方式上,真正做到與時俱進。
最初的校園歌手大賽、舞蹈繼續保留,隨後,戲曲小品、演講辯論、徵文講座、攝影等形式不失時機地加入。
再後來,街舞在大學生的歡呼中登場,職業技能大賽進入名單,校園DV短片來了、主題博客設計應運而生……
在今年舉行的第27屆「校園之春」活動中,奧運、抗震救災成為關鍵詞。「與奧運同行」青春活力舞大賽、「我型我塑」環保形象設計大賽、「科技奧運」動漫設計大賽、主題博客大賽等項目,為「校園之春」增添了新的色彩。
「超級應聘大賽」尤其吸引眼球—活動前三名,直接進入重慶聯通公司工作。
已接近而立之年的「校園之春」,一直緊扣時代脈搏,每年都會凝練出新的主題。幾年來,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社會主義榮辱觀、團員主題教育、科學發展觀……這些新的主題活動引領著校園文化的方向。
據統計,第27屆「校園之春」活動中,市級重點示範活動達11項,各高校結合實際組織發動,共舉辦特色校級活動300多項,群眾性的院(系)級活動已經難以統計。活動規模如此之大,以至於緊鑼密鼓地持續一個多月才結束。
本屆活動共評選產生了200餘個個人獎項和130餘個集體獎項。按最保守估計,至少有30萬大學生參與。
市場運作賦予蓬勃生命力
27年來,從「校園之春」這個小小舞臺不知走出了多少熠熠生輝的明星,許多年輕人從這裡出發走上更大的舞臺,從而改變了人生之路。而今,「校園之春」已創造出校園文化的新高度。
「『校園之春』是重慶校園文化建設的歷史記錄,也是重慶大學生的青春見證。」團重慶市委書記王志傑說,他從本科到博士一直在重慶大學就讀,10年親身體驗,加上9年操辦指揮,親眼見證了「校園之春」的發展壯大。
「校園之春」為何歷久彌新?在王志傑看來,核心是真正堅持了貼近青年生活實際、服務青年健康成長、滿足青年文化需求。為此,各級共青團、學聯組織探索形成了一套卓有成效的工作機制:
一是建立市、校、院(系)三級聯動的「三聯」活動機制,不斷擴大活動的參與面;
二是形成領辦、交辦、創辦「三結合」的「三辦」立體化工作體系。主體活動交由各學校「領唱」,重要的「指定動作」作為任務交付完成,提倡各學校切合自身實際,不拘一格推出「自選動作」,形成領辦活動積極、交辦活動落實到位、創辦活動百花齊放的格局;
三是實行項目化管理、市場化運作、特色化經營的「三化」運行模式,讓「校園之春」得以可持續發展。
如今,政府重視、企業贊助、團學搭臺、學生唱戲的運行格局已基本形成。
新元素,新氣息,新未來
「校園之春」27載春華秋實,代表了永不褪色的青春和未來,如何讓這個代表校園文化高度的品牌進一步發展?
操盤手的答案在於不斷吸納新的元素,拓展新的邊界。如果說,嬰兒期的「校園之春」多為文藝表演,少兒期開始強調了大學生的參與和互動的話,如今風華正茂的青年「校園之春」則已成為薈萃校園文化的大展臺,展示和引領著大學生豐富多彩的生活方式,升級版本已向培養和鍛鍊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方面轉化,成為大學生就業競爭力的重要實踐環節。
創業計劃、職業技能、遊戲製作、廣告設計、數碼短片、動漫作品、主持藝術、博客、原創音樂等元素的加入,讓學生的興趣愛好與社會需求緊密契合,也為「校園之春」賦予了新的生命力。
那種帶有共青團「胎記」的轟轟烈烈的大場面,已添加單項素質競賽的內容,團委振臂一呼的模式已逐步變成團組織策劃引導下的全員「海選」模式。
通過「校園之春」的平臺,大學生們找到了快樂、進步,甚至是人生的機遇。組織「校園之春」活動成為學校團組織每年的重要工作,不斷的創新要求也給學校團組織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力,不僅使共青團的工作變得務實起來,而且更增加了基層團組織的親和力、吸引力、凝聚力,成為加強團的基層組織建設和基層工作的有效手段。
正如西南大學一位學生在畢業感言中寫的那樣:「校園之春」這場盛大的文化嘉年華,「淺吟低唱中,曾裝點那青春的理想和青春的腳步。相信她一定會讓一代代青年學子隨之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