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各大院校展現學校自身價值的壓力越來越大。隨著學費的不斷攀升,學費支付能力逐漸成為高等教育平民化的一個較大障礙。
為此,許多高校正在重新思考如何通過向大眾普及教科書、教學計劃甚至課程本身來提供教育。這就是所謂的「開放式教育」運動,它使學生能夠更好地控制自己的學習內容、學習地點和學習時間。
開放式教育的目標是擴大教育的普及範圍,這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實現。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維度對開放式教育進行分析:
大多數人聽到「開放式教育」時,通常都會想到公開課,尤其是大規模在線公開課(即MOOC)。MOOC與傳統的在線課程模式不同,它是免費的,只要能上網就可以上課。八年前,MOOC處於鼎盛期,註冊人數超過23萬,每班人數一般會達到2.5萬名學生。MOOC的確讓每個人都意識到了不同形式的開放式學習體驗的價值。
自此以後,多所高校引進了MOOC的衍生課程,比如「微碩士」(MicroMasters)課程項目,即圍繞某一特定研究領域開設的研究生層次的在線課程,可以用於銜接正式的碩士學位項目。
再比如「在線研討課」(teach-outs),即側重於當前某一特定議題的短期學習體驗。通過提供這些不同課程,各高校可以以一種更平價、更可行的方式,接觸更廣泛的學生群體。
開放式教育資源也能讓學生以一種更易實現且更具性價比的方式,洞悉並探索了解某學習領域。
我們將「開放式教育資源」定義為「某領域內專家老師免費提供的優質在線資源」。教授們正在充分利用具有公開許可的內容或公共領域的內容,從而無需讓學生每年平均花費1285美元購買教科書。教師們不再使用單一的教科書,這樣可以更靈活地定製課程資源。反過來,學習者會獲得更深入、更有針對性的教育。事實證明,這可以提高教育普及率和學生成績。
為了確保「開放式教育資源」的優質性,人們創立了CARE框架和TEMOA規定,用以幫助教育者以此為基準來衡量和評估開放資源的質量。
通過實行開放式教學法,教育者可以進一步推動開放性的理念。
開放式教育的思想領袖David Wiley建議教師們從「一次性作業」(學生們拿到分數後就拋諸腦後了)過渡到「可再生作業」(激勵學生們去創造一些可與公眾共享的材料)。
在課堂上,學生的任務是創造一些有益於自身所處環境的學習體驗。例如,一位在經濟資助領域工作的專業人員創立了一個為期兩周的在線課程,幫助本科生及其同輩導師了解如何權衡紛繁複雜的學生貸款償還方案,從而做出明智的決定。
她反過來也立即將這個微課程運用到了工作領域,但它仍是一個在線資源,對全國各地的人都有幫助。需要思考的是:我們如何創造並免費提供對其他人有用的內容?
開放式教育正在促進教育的平民化,它使教育變得更具可擔負性、可及性和可行性,無需擔心學習地點和收入水平問題。開放式教育能夠幫助學生在投資通常來說更為高昂,也更正規的教育前,就能探索了解各種新的行業。
在開放式教育體系中,每位專業人才都可以追求終身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