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教育關鍵詞:改革考核評價機制,調整財政投入模式

2020-12-27 多知網

  本報記者 戴春晨 實習生 邢佳慧 鄭曉欣 北京報導

  3月3日,全國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在京開幕。作為歷年「兩會」關注的重點領域,將有哪些教育類議題進入政協委員的提案清單?

  截至3月2日記者發稿時,各大民主黨派的提案清單大部分已公開。記者據此初步梳理發現,民主黨派的建言獻策主要關注的議題包括三方面:一是高等教育改革,主要聚焦高校質量的第三方評估和科研體制的評估;二是近年來備受關注的中小學校園安全問題,希望通過立法和常規機制的設立,防治校園欺凌現象;三是邊遠地區的教育公平和教育扶貧,呼籲加大對落後地區教育資源的投入。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梳理發現,最早亮相的這一部分提案,貫穿兩條主線,一是探索教育更好地服務經濟大略,涉及「效率」問題;一是探索彌合存在於不同領域的教育差距,涉及「公平」問題。而無論是效率還是公平,都指向教育供給質量的提升——以資源投入、制度創新等方式給中國人更好的教育。這可謂是站在2017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縱深推進節點的「教育特色」。

  

  呼籲改革高等教育評價機制

  2017年將是高等教育「雙一流」(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推進的重要年份。「雙一流」計劃被視為繼985、211工程後為經濟轉型提供人才輸出和科研支撐的重磅戰略。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科院研究員李藍表示,人們對「雙一流」的期許在於,「好大學」、「好學科」這一身份實行動態評估,而非先前985、211工程那般「身份固化」。完成這一期許的關鍵問題是,針對高校的評估能否獨立、客觀。

  目前,我國的教育評估以教育主管部門或其所屬機構為主。在擬提交全國政協的提案中,民進中央認為,當前教育評估存在不少問題:一是教育評估主體是各級政府教育主管部門或其所屬機構,管、評未分開;二是新型第三方教育評估機構在財政保障、人事安排、重要決策等核心方面仍依附於行政管理部門,獨立性不強。

  在此之外,民進中央還指出,目前教育評估機構專業性不強,技術手段落後,評估規則制定不規範。囿於原來評估模式和傳統技術手段,目前的第三方評估多數在評估內容上「新瓶裝舊酒」,評估技術上「穿新鞋走老路」。

  為此,民進中央強調,要在政策上落實第三方教育評估機構的獨立地位。在行政管理邏輯上,建議明確評估機構具備獨立法人資格,從根源上斷開教育行政部門和評估機構的隸屬關係;在評估人員隊伍建設上,清晰劃定教育評估從業人員與教育行政管理人員的界限,絕對不能需要管理時當教練,需要評估時當裁判,甚至直接當運動員。同時,要在準入標準上鼓勵多部門協同參與,制定專業機構和社會組織參與教育評估的資質認證標準,還要從多學科角度聯合開發大型評估管理信息系統和高效率的評估技術工具,確保教育評估結果的準確、公開、透明。

  民盟中央則建議,要建立以同行評議為主,針對不同高校、崗位、評估對象的多層分類評價體系和公開透明、可操作性強的第三方評價監督機制;另外,還要成立高校科研評價體系改革領導小組,鼓勵將科研評價改革與人事制度改革相結合,加強學術委員會、教授委員會、評價管理委員會的評價權力,樹立科學的評價理念,建立有效促進和形成優良學風的評價體系。

  在擬提交全國政協的提案清單中,民盟中央、致公黨中央還關注存在於高校內部的評估——與科研成果轉化相關的高校科研體制的評估。

  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副教授許長青表示,近年來高層政策均在強調高等教育服務經濟戰略的職能。建設「雙一流」,能為經濟建設培養創新型人才,同時還可通過校企合作、聯合研發等方式為市場提供市場支撐;而推動科研成果轉化正是高校服務經濟戰略的作用之一。

  在題為《關於深化高校科研體制改革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提案》中,致公黨中央援引數據指出,全國5100家大專院校和科研院所能轉化並批量生產的僅20%左右,而發達國家卻高達70%~80%。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之一,是對高校和教師科研能力的評價體系問題。大部分高校的科技人員單純地追求學術成就以及圍繞學科邏輯而非經濟社會發展重大需求的現象比較普遍。

  為此,致公黨中央著重強調改革完善科技評價考核機制的重要性。致公黨中央提出,要建立和完善科技管理與評價的多元化體系,在評價體系方面對橫向項目實行與縱向項目相同或相近的標準,將成果轉化作為評價應用研究的主要指標。將智慧財產權創造、標準制定及成果轉化作為職稱評審和聘期考核的重要依據之一。

  防止校園欺凌

  在擬提交全國政協的提案清單中,致公黨中央和民革中央不約而同地關注到校園欺凌問題。

  對於校園欺凌問題,民革中央、致公黨中央均指出,原因在於目前相關的法律法規相對滯後,同時缺乏有效應對校園欺凌的預防與處理機制。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表示,校園欺凌問題受到關注,跟媒體持續關注報導有關,其背後存在著一定的社會文化根源,是不得不解決的一個問題。

  民革中央特別指出,目前規制校園欺凌的法律條文分散,相關規定散見於《刑法》、《民法通則》、《行政法》等部門法以及行政規定中;操作性不強,比如《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和《未成年人保護法》的實施細則和實施辦法仍未出臺;教育部規章位階不高,現行關於保護學生人身傷害規定為《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中小學幼兒園安全管理辦法》,均屬部門規章,法律層次偏低。

  針對前述原因,民革中央建議,有必要改變目前部門法過於原則、以部門規章和地方法規為主的低層次的現狀,由國家立法機關制定一部全國統一、層次較高、專門詳盡的《校園安全法》。在專門法中,應明確規定校園欺凌的預防措施、標準;校園安全管理機構、職責、制度等;家庭、政府、社會的保護責任與義務。

  致公黨中央則建議,考慮降低刑法中對刑事責任的承擔年齡(許多國家將刑事責任起始年齡定為7-13歲),同時將故意輕傷害納入到現行的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承擔部分刑事責任的罪名中。此外,可設立獨立的少年司法制度,在現有制度上進行職能轉型,可借鑑香港的警司警誡制度,警司警誡制度是孩子侵犯行為發生後,警司會對孩子進行訓誡,第一次訓誡後會告訴孩子還有一次訓誡機會,第三次就會被送上法庭,經訓誡後,會有柔性的社工服務介入。

  提升民辦教育「身份待遇」

  2016年的全國「兩會」上,圍繞民辦教育的議題出現在不少代表委員的議案、提案中。隨著《民辦教育促進法》修訂的「塵埃落定」,前述討論暫告一段落。不過,2017年9月是修訂後《民辦教育促進法》正式實施的日子,針對民辦教育的建言獻策依舊活躍。

  在擬提交全國政協的提案中,民進中央指出,基礎教育階段民辦學校比例逐年增長,2014年民辦普通小學、初中、高中佔同類學校比例分別為2.8%、9%、18.4%;幼兒園則以非公辦為主,2014年全國民辦園139,282所,佔幼兒園總數的66%。但在經費來源上,民辦園和普通中小學收入以學雜費和舉辦者投入為主,公共預算內教育經費和教育稅費的總體比例非常小。如2014年民辦普通小學、初中、高中總收入中公共預算內教育經費佔比分別為16.8%、17.4%、8.0%,民辦幼兒園預算內教育經費佔其總收入比例僅為6.3%。這一比例與「公辦學校」的「待遇」差別巨大。

  廣東省教育學會民辦教育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張鐵民早前對記者表示,民辦教育在教育財政投入上與公辦學校的差距,影響舉辦者的辦學積極性和教師的教學積極性,從而影響教育質量的供給。由於民辦學校承擔了相當比重的基礎教育任務,差距的存在不利於基礎教育的長期發展。

  這也是近年來《民辦教育促進法》修訂,學界、法律界經常討論的問題。根據新修訂的《民辦教育促進法》規定,在建立健全基於基本公共服務屬性的基礎教育公共財政保障體系同時,對於普惠性民辦園和非營利性中小學校,在公共財政投入上必須要加強並提升支持水平。關於如何彌合「公辦校」和「民辦校」的差距?民進中央的解決思路是,教育公共財政投入按學校的功能「給」,而不區分姓「公」姓「民」。

  「基礎教育公共財政投入方向應該由 公辦學校 轉向 公共教育 。建議突破體制內外公民辦學校身份桎梏,依據基本公共服務屬性特徵,形成一個涵蓋學前至高中的全階段、大口徑、廣覆蓋的基礎教育公共財政支持體系。」民進中央在《關於基礎教育財政投入由「公辦學校」向「公共教育」轉變的提案》中寫道。

  民進中央建議,改革現有「基數+增量」的財政撥款模式,建立包括各級各類學校的基礎教育階段統一、規範的國家生均標準教育成本測算方法和調整辦法,對不同地區各學校人為不可控成本差距實施合理的差異化財政補償,體現公共財政的縱向公平,確保財政性教育經費「雪中送炭」,避免高超標的「錦上添花」和經費浪費。

  民進中央還建議,在國家的各級各類教育預算中單獨體現民辦教育項目,然後分階段、分步驟推進,從參照公辦園和中小學校的撥款標準到逐漸統一標準,特別是要儘早、同等加強對其教師隊伍的培訓,提升普惠性民辦園和非營利性中小學校教育教學質量水平。

  教育公平仍是關注焦點

  在教育財政投入領域,一些民主黨派還關注對邊遠地區和弱勢群體的扶持。例如,致公黨中央建議,建立穩定的農村學前教育財政投入增長機制,將學前教育的投入情況納入我國高水平發展15年基礎教育指標體系和地方政府的考核指標;民建中央則建議,建立對城鎮地區教育經費的轉移支付和獎補機制,對接納農民工隨遷子女的學校給予更多經費支持,同時對接收農民工隨遷子女較多且解決好的地區和學校給予獎勵補助,教育資金適當向人口流入地區傾斜;民進則關注殘疾兒童,建議建立殘疾兒童信息系統和殘疾兒童識別、評估和分級制度,保障殘疾兒童分類入學,探索殘疾兒童雙學籍制度。

  作為事關國計民生的議題,「教育公平」問題歷年都是全國「兩會」關注的焦點之一。預計隨著後續委員代表提案、議案、建議的公開,將有更多事關「教育公平」的立法修法、政策呼籲。而隨著精準扶貧的推薦,「教育扶貧」問題也在近期升溫。在此之外,在民辦教育促進法新法實施和高考綜合改革縱向推進的情況下,預計民辦教育的「身份待遇」問題和高考制度改革問題,也將成為今年全國「兩會」的主打議題。

  (本文轉載自21世紀經濟報導,作者戴春晨、邢佳慧、鄭曉欣)

 

相關焦點

  • 【關鍵詞:教育改革】改革碰硬,教育活力更強勁
    十八大提出了「合理配置教育資源」的要求,這意味著按照優化財政性教育經費的支出結構,改進教育資源的配置規則與方式。數據顯示,中央財政投入1100億元,改善義務教育薄弱校辦學條件;累計安排資金43億元,對在連片特困地區工作的教師給予生活補助。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鄉村教師支持計劃等相關改革事項,都體現了財政槓桿的作用。  「第三方組織」在當下教育界成為熱詞。
  • 河北深化新時代教育督導體制機制改革這樣幹
    河北新聞網12月4日訊(鄭佳、高小茹)今天,從河北省政府新聞辦召開的河北省深化新時代教育督導體制機制改革實施方案政策吹風會上獲悉,針對當前教育督導工作面臨的困難和問題,方案從教育督導管理體制、教育督導運行機制、教育督導問責機制、督學聘用和管理、教育督導保障機制等5個方面提出了25條具體改革舉措。
  • 我國公立高校投入模式:變遷、分析與思考
    關鍵詞:公立高校;投入模式;教育管理我國公立高校經費籌措已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力量多元投入的格局,[1]資金投入在總量、充分度、多樣性和公平性等方面得到充分體現。同時,形成了包括提升國家獎學金的資助力度、擴大國家助學金的資助範圍和優化國家助學貸款制度在內的學生資助體系,教育公平性得到有力保障,獲得了國內外廣泛認可。
  •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有哪些教育關鍵詞?代表委員這樣熱議 | 兩會@教育...
    報告中有關教育的內容,在兩會代表委員中引起強烈反響。今年政府工作報告聚焦了哪些教育關鍵詞?跟著教育小微一起聽聽代表委員們的感受↓↓↓5月22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具體到教育投入上,要從過去規模化投入轉向內涵式投入,側重教師隊伍建設、課程建設和教育評價體系建設等方面。關鍵詞中小學教育教學和中高考報告原聲有序組織中小學教育教學和中高考工作。
  • 我省全面推進教育體制機制改革
    落實特殊教育教師「雙證」(教師資格證、專業培訓考核合格證)準入制度。健全特殊教育經費投入機制,探索教育與康復經費跨部門協同使用,推動相關經費隨學生流動可攜帶。四、深化職業教育體制機制改革  (十二)推進職業教育融合發展。深化產教融合,構建學校和企業協同育人、職業教育和產業統籌融合發展新格局。
  • 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
    堅持學中做、做中學,推動形成具有職業教育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完善專業動態調整機制,完善教學標準,創新教學方式,改善實訓條件,加強和改進公共基礎課教學,嚴格教學管理。大力增強職業教育服務現代農業、新農村建設、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和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的能力。要改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辦學模式。健全行業企業參與辦學的體制機制和支持政策,支持行業企業參與人才培養全過程,促進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需求對接。
  • 省財政積極落實財政教育經費投入保障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雲南省財政廳切實履行職責,千方百計籌措資金,加大教育經費投入,提高經費使用績效,確保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教育工作的決策部署落實到位。一、確保完成財政教育經費投入「兩個只增不減」(一)健全投入機制。
  • 教育部關於深化高校教師考核評價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
    《關於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和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要求,現就深化高校教師考核評價制度改革提出如下指導意見。考核評價政策是調動教師工作積極性、主動性的「指揮棒」,對於新時期高校推動教學改革、提高教育質量、堅持正確科研導向、促進科研成果轉化、開展創新創業和社會服務,具有全局性和基礎性影響。完善教師考核評價制度是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深化高等教育綜合改革的緊迫任務。  (二)堅持問題導向推進改革。
  • 一個縣級財政的40年財稅改革歷程
    1997年7月,對鄉鎮財政管理體制再次進行調整。一是繼續實行「分級管理、分灶吃飯」的財政管理體制。二是擴大鄉鎮財政收入範圍,增強鄉鎮財政實力。  從此,全縣的財政收入穩定增長機制逐步建立並不斷完善,財政收入不斷跨上新臺階。
  • 高校教師考核評價制度改革?師德為先
    本網訊(記者 陸陽)9月20日,教育部發布《關於深化高校教師考核評價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指出,考核評價改革的方向以師德為先、教學為要、科研為基、發展為本為基本要求,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堅持德才兼備,注重憑能力、實績和貢獻評價教師,克服唯學歷、唯職稱、唯論文等傾向。
  • 人才評價機制改革重磅意見公布:突出品德評價
    2018-02-26 20:44 | 新華社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分類推進人才評價機制改革的指導意見》,並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關於分類推進人才評價機制改革的指導意見》全文如下。
  • 雲南省財政廳:積極落實財政教育經費投入保障
    雲南省財政廳:積極落實財政教育經費投入保障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雲南省財政廳切實履行職責,千方百計籌措資金,加大教育經費投入,提高經費使用績效,確保黨中央、國務院和雲南省委、省政府教育工作的決策部署落實到位。
  • 玉溪:加快基礎教育改革發展步伐 全面提高中小學教育質量
    《措施》特別提出通過支持晉級升等、健全教學質量目標責任管理、完善激勵機制、深化招生制度改革等提升高中教育教學質量,重塑玉溪高考輝煌。推動教育改革目標任務落地落實方向和目標有了,怎麼落實是關鍵。顏永宏介紹,我市將從提高教育科研能力、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教師隊伍建設、教育教學管理、推進名校集團化辦學等方面出實招,創新體制機制,實施質量提升工程,推進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我市提高基礎教育質量的具體舉措有哪些?將組建玉溪市教育質量評估中心,建立教育質量監測評價機制。
  • 玉溪加快基礎教育改革發展步伐全面提高中小學教育質量
    《措施》特別提出通過支持晉級升等、健全教學質量目標責任管理、完善激勵機制、深化招生制度改革等提升高中教育教學質量,重塑玉溪高考輝煌。推動教育改革目標任務落地落實方向和目標有了,怎麼落實是關鍵。顏永宏介紹,我市將從提高教育科研能力、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教師隊伍建設、教育教學管理、推進名校集團化辦學等方面出實招,創新體制機制,實施質量提升工程,推進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我市提高基礎教育質量的具體舉措有哪些?將組建玉溪市教育質量評估中心,建立教育質量監測評價機制。
  • ——從兩會關鍵詞解讀郵政發展
    新的一年,我們必將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引領下,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高質量發展、堅持深化改革,為將兩會關鍵詞中釋放的利好信號落地生根、將中國郵政打造成為行業的「國家隊」而一起拼搏、一起奮鬥,開啟中國郵政高質量發展新徵程。
  • 山東12所高校試點教師考核評價改革,名單都在這
    大眾網9月19日訊為推進落實《教育部關於深化高校教師考核評價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精神,深化高等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破除束縛高校教師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省教育廳組織專家遴選出齊魯工業大學等12所院校,作為我省高校教師考核評價改革試點高校。
  • 黑龍江省印發《貫徹落實〈關於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的實施意見》
    二、改進人才培養引進機制4.完善產學研用協同育人模式。在高校、技師學院增設滿足「五大規劃」「十大重點產業」和「龍江絲路帶」建設需要的緊缺專業。7.創新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模式。完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推行校企聯合招生、聯合培養的現代學徒制,促進中高職銜接,強化校企合作,推動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實施「龍江技能振興計劃」,重點支持建設百個產業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百個技能大師工作室和一批職業技能公共實訓基地,打造「龍江藍領」。建立企業首席技師制度,試行年薪制、技能入股、期權激勵和效益分成。
  • 教育評價需要一場刀刃向內的改革
    教育評價事關教育發展方向。區域教育評價體系建設必須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圍繞改革系統構建分類績效評價機制。配圖來自百家號平臺圖片庫一是改革地方黨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評價機制。完善黨對教育工作全面領導的體制機制,是地方黨委教育工作評價的總體內容。
  • 省教育廳廳長談「寒暑假補課」難禁:評價機制不夠完善
    2018年省兩會期間,省人大代表、貴州省教育廳廳長王鳳友接受了貴州都市報記者專訪,在談及違規補課時剖析說,違規補課之風難禁,主要根源,在「以考分高低論英雄」的評價體系和傳統思維。教育改革和發展的目標任務是「減輕學生過重課業負擔,全面提高教育質量」。
  • 「高質量發展」成2018兩會關鍵詞
    「高質量發展」成為今年兩會的關鍵詞之一。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的代表委員和業內專家表示,在十九大召開之後的首次全國兩會上,高質量發展如何推進、如何落實備受矚目。提質增效、轉變發展方式,將成為今年經濟工作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