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林輝通訊員喬海洋
核心提示|如果家中有老人,出現下肢無力、間歇性跛行、走路走不遠等症狀,要小心腰椎管狹窄症。近日,河南省直第三人民醫院椎間盤中心接診了一位80歲的老齡患者,腿困腳乏半年多,輾轉血管外科、神經內科、風溼科等多個科室,終於找到了病因——腰椎管狹窄症,從老人家的磁共振上可以看出,其腰椎管被壓得像糖葫蘆一樣,中間椎管幾乎沒有縫隙。
腿沒勁兒,腰不疼也會病在腰椎
80歲的常老先生平時還算硬朗,除了血壓偏高吃點降壓藥外,也沒太多毛病。誰知半年前,老先生發現右腿不像以前那麼有勁兒了,走500米左右就覺得乏困,像灌了鉛,必須得停下休息一會兒才能繼續走。再後來,連200米都走不到,還特別怕冷,總想拿被子蓋著。
家人開始著急了,帶他先後到多家醫院看病。血管外科、神經內科、風溼科,輾轉各個科室後,都沒發現問題。後經人提醒去查腰椎,結果真是腰椎的毛病——腰椎管狹窄。
「控制下肢活動的神經組織就藏在人的脊髓裡,隨著年齡增加,椎間盤發生退變,脊柱韌帶的增生肥厚,椎體與小關節的增生肥大,這些都會引起腰椎管管腔狹窄,不但會壓迫神經,還會壓迫供應神經營養的血管。」河南省直第三人民醫院椎間盤中心周紅剛主任說,缺血以後的神經無法自如地支配雙下肢運動,老人就會感到兩條腿沒有力氣,走路困難。休息以後,神經供血得到恢復,就又能走一段時間了。在醫學上,這種現象叫做「間歇性跛行」,一旦出現這種情況,不能僅僅考慮腿上的原因,往往做個腰椎的核磁共振,就能很清楚地看到椎管狹窄。
周紅剛主任說,血管疾病也會造成類似症狀,但主要侵犯小腿後側,其腿疼症狀在站立休息後即可緩解,而不必像椎管狹窄性腿疼需要彎腰或下蹲等動作才能緩解症狀。此外,腰椎管狹窄患者騎自行車時感覺不到疼痛,站立、行走時反而加重。
內鏡下微創治療,再高齡也不怕
常老先生住院次日,河南省直第三人民醫院椎間盤中心的專家就為老人實施了局麻下的微創椎間孔鏡治療,通過僅7毫米的小孔就解決了問題。術後,老先生下肢放射痛即刻消失,治療圓滿成功。1天後,老先生便可以自行下床行走了。
「保守療法只能暫時緩解一小部分患者的症狀,很大部分患者需要進一步治療。」周紅剛主任說,多數腰椎管狹窄患者都是中老年人,並且大多往往合併有糖尿病、高血壓等疾病,加之目前大多數醫院採用的全麻下減壓融合手術創傷大、時間長、出血多,患者不能耐受或易導致嚴重併發症發生,很多人都擔心治療要花錢,又要花費家裡的人力來照顧自己。
周紅剛主任說,其實,這個擔心是不必要的。近年來,微創方法進入脊柱外科領域,藉助脊柱內窺鏡和導航設備,醫生通過不到一釐米的小孔可解決問題,恢復快,傷口癒合快。
河南省直第三人民醫院椎間盤中心率先在國內秉承「竭鏡所能,無微不至」的理念,著力發揮脊柱內鏡優勢,持續推進椎間盤病診療技術創新,自2010年以來,先後開展了腰、頸、胸椎,椎間孔鏡技術、寬通道技術、計算機導航下內鏡技術等,完成脊柱內鏡微創治療一萬餘例,其中局麻下經皮內鏡治療胸椎管狹窄症技術、經後路寬通道技術治療頸椎病等填補了國內外空白。在微創治療老年性腰椎管狹窄方面更是經驗豐富,計算機導航下的椎間孔鏡技術是解決老年性腰椎管狹窄很好的方法,可根據患者病情進行個性化處理。
為更好地服務於公眾,在該院東院區13樓病房,每周四下午三點都會有來自全國20餘家醫院的脊柱專家,專門針對脊柱複雜疑難病例進行會診,由數十位專家討論為患者制訂最佳的治療方案。
編輯:李彬